刘晓晖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培育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教学中变得特别关键。而地理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其所涵盖的教学内容也很有趣,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倾注更多的精力,才可以更好地学习地理课程。为了更好地提升初中地理教学水平,教师必须将单元内的教学内容与相关的教育资源加以有效的综合运用,对其加以科学合理的编排,从总体上把握并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从而提升教育资源的利用效果,帮助学生良好地完成学业。
一、核心素养概述
核心素养教育旨在培育学生与社会发展有关的必要品质和重要才能,对学校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我国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怎样达到这一目标也逐渐成为教师所关心的重要问题。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但为教师提供了工作方向,同时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变革提供了方向。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往往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也给教师进行课堂工作造成了障碍。所以,教师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完善教学方法,唯有如此方可给学生创造优质的课堂教学环境,同时培育学生的道德和素质,以便于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现代需要的人才。
二、主题教学的概述
主题式教育设计本质上是一种整体性设计,是以主题为中心,围绕教育主题展开,以真实情境展示教学主题。在系统论、学习理论和教育论的指导下,以教育主题为枢纽,在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协调运行中达到教师和学生的双重适应,推动双重发展,以完成教育主体心理结构的完善和自我实现的总体设计。主题式教育设计从理论上表现为静态维度和动态维度两个方面:从静态维度来看,一方面是教育系统的各基本构成要素在各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作用相结合的横向空间分布形态,即教育结构。换言之,從共时性的角度,将教育视为由部分构成的整体,重视理解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系统整体出发处理问题。从动态角度来看,整体的教育结构被表征为运动体运动过程中的纵向时间序列形式,即教学程序。换言之,从时间角度看,教育是由许多相互关联的小阶段、步骤等组成的过程,重视全过程的把握,在过程中很好地关注各个阶段的衔接。横向空间分布形式和纵向时间序列形式在三维空间中交叉、融合、协同共鸣,形成自催化循环电路式运行轨迹,从而促进整体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探究式教学概述
随着教育事业的日益深入发展,更多新的教学方法出现在了教师的视野中,也给教师课堂带来了不少支持,其中,探究式教学就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探究式教学是一个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它意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精神,同时训练学生的研究能力。探究式教学最有效的途径是组建学习小组,教师把学生划分为几个组,既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和培养独立探究意识,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需要把这一教学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以便更好地达到教育目标。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主题探究式课程推进方略
(一)整合教学资源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合理调整备课时间,也要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以完成单元主题教学为课堂目标。各知识点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联系,所以我们必须借助因果联系加以有效的整理。以“中国的自然环境”中所涉及的有关知识点为例,本节课主要讲述的内容是以外流河道为主,还涉及了长江、黄河等流域的发展和管理,但是这一节课的重点内容是地形、地势、气候对河流的影响。地形与地势、气候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将三者加以合理关联,以便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提升初中地理教学效率。地形、地势对河水的流向以及河水落差都有很大的影响,而气候特征又会影响某个区域的水文特征,因此可以通过气候特征来分析该区域的洪峰值和枯水期及其水位变动。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有效总结有关知识点,才可以逐步提升教学效率,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如教师在教学“世界的居民”与“世界的气候”这两章知识时,就可以把这两章的知识点加以融合,如在教学“世界的人种”时,教师可以对气候等因素对世界的人种差异产生的影响进行讲解。又如,在教学“世界的聚落”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探究聚落的方位、形状以及建筑物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教学资源整合,可以使学生在接受一件事物时能够知道其影响因素或者产生缘由。
(二)合理设计主题探究内容
“主旨”是主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核心内容要素,要想将这些教学措施正确地运用到现实的教学中,就要求教师在应用主题式探索教学时保持以“主旨”为基本实施教育工作。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在和学生探讨的过程中完成对地理教学的研究工作,为以后的探究式教学活动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而这里的探究主题内容不仅可以是课本中某个部分的知识点,而且还可以是和这一主题有关的各个章节内容。以“世界的人种”为例,教师在进行主题设计时,可以以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三个主题进行设计。而这三个主题的探究内容可以从人种划分、人种的体质特征、人种与地理环境的联系、人种在世界的地理分布这几方面进行设计。
(三)科学设计主题探究问题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想在课堂时间协助初中生培养探索能力,就必须对初中生的质疑意识加以训练。教师在课堂上给出探究性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更强烈的探究兴趣,从而更加主动地投身于知识点的学习中,这是整个主题研究活动的开始。但是由于不同的学生在理解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想要让学生将注意力全面聚焦到地理课堂中,使每个学生都主动地投身于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更旺盛的探究欲望,就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状况给出更适合的研究问题。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围绕“不同类型的国家分布”进行主题问题探究,如探究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的面积、人口、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等。在学生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究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这一主题进行问题探究。探究方向可以从分布区域、分布特点、“南北关系”、经济差异、农业差异、工业差异等方面进行。
(四)引导學生进行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活动是指在明确主旨、指出具体问题以后,由教师组织初中生进行有效的探索活动,通过初中生自己查阅资料、分析信息、发现具体问题的答案,进而进行主题探索活动。而对于研究活动中的问题解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分组协作的方法进行。采用这个方法,不但可以保障初中生有独立研究和思索的时间,而且能够让其在小组成员的支持和协作下,不断完善自身的思维,开阔自身的视野,让研究所获得的答案更为全面。以“中国的民族”为例,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地理与日常生活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或者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不同地区的民族服饰、饮食习惯、传统民居、交通方式等,引导学生对民族间的差异进行主题探讨。如让学生对傣族、藏族、蒙古族等民族的民族服饰存在的差异以及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小组合作式探究。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探讨中理解不同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以及所形成的不同的地理环境、地理文化。
(五)建立综合反馈评估体系
以单位主题教学为基本的普通初中地理教学的实施,其最重要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认为讲授完一节课便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单位主题课堂教学更注重的是整体。因此当整个课堂教学完成以后,我们必须就此段课堂教学做出合理的评估。教师在评估的过程中不仅要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状况,还要对学生知识点的把握能力、教师的备课质量、课堂讲授效果以及教案设计等多方面的内容做出综合性的评估,同时也需要与学生进行网络共享,这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的不足,并经过课堂反思找到教育问题,以更好地优化课堂,提升教学质量,并且通过网络共享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地理知识的复习。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不要只局限于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必须对整个教学流程加以全面有效的评估。整个教学流程中包含学生上课的表现以及课后作业完成状况等,只有给予全面综合性的评估,才可以使整个教育评价流程更加全面,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以形成有效课堂。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培育初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教学中日益关键。而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主题探索式教学不但可以促进初中地理课程的发展,提升初中生的地理成绩,还能够让初中生形成良好的地理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