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
最近,一位同事多年前写给广东某大学研究生导师的信在旧书网上销售,被这位同事在香港读书的学生搜到并购得。学生是为了购买老师早年出版、如今市面脱销的著作,以老师的名字作为关键词在网上搜索而发现这些手书书信的。老师得知此消息立即决定购回,不管标价多少都要购回。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你花费精力写的东西,你花了邮费寄出的东西,过些年后你需要自己再花钱把它购回。
在上期评论的结尾,曾提到关于纸本阅读,当是另一个有趣的话题。这可能是一个阅读习惯问题,也可能是互联网时代带来的进步或必然改变,我们不可能要求互联网的原住民“Z世代人”或“Z世一族”统统养成或“回到”阅读纸本的习惯,因为文本载体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就如同从甲骨、竹简到帛书、纸张一样。
刘勰曾说:“务先大体,鉴必穷源。”劳动产生美,追溯书法艺术的起源和历史,毫无疑问,显然是实用价值在先而艺术价值在后的——先是记录和交流的需要,随后逐渐演变为审美艺术。收藏的起源和历史,也是如此,先是像松鼠储藏食物一样的生存安全需求,慢慢外化为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经济活动。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这样的轨迹,即书法成长为艺术和收藏成长为社会经济活动,都是由個体到群体再到社会,最后形成一种文化现象;或者可以说,是一种从私人交往用途、个人爱好慢慢演变成了公共交往和交流形式的。相比之下,今天的互联网、云空间、元宇宙,如果也看作文本载体的话,走的则是一条刚好相反的轨迹:从公共产品开始,慢慢有了自媒体和个人网络空间。但是,这个自媒体和个人网络空间是在公共空间所涵盖和管控范围之内的。兴许,我们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纸本收藏,其文本就好像放在个人书房里的图书,你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取阅,个人书房不够大、藏书不够多,还可以到友人书房或公共图书馆借阅,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也可形成互联,即馆际互借;而网络空间、云空间、元宇宙里的文本,存放在个人电脑、移动硬盘里,或者是托管的大容量服务器里,看似查阅方便,但随时都可能消失得无影无踪……
也许很多人只看中了《美文》杂志藏书票的价值,而未珍视纸本杂志本身的价值;也许有的人恰好相反。有些事情,真的是有一定阅历的人才能看得到、看得深、看得透,所以,瞩望未来很重要,回顾历史同样重要。
文章开始提到的同事,通过这件事对未来就有一种预见,他说:“现在的人很少用手写信了。会不会很多年以后,这个掌握服务器的人可以根据你存在云端的信息,把你微信里的对话打印或截图出来卖?”
(责任编辑:庞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