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研究

2022-05-30 10:48朱君晟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21期
关键词:新时代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于民族问题的处理关乎国家发展与社会的稳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处理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同中国国情与民族工作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制订出符合时代变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少数民族干部政策,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对管理本民族内事务与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的理论基础、现实依据,具体内容的解析,探索新时代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民族理论;少数民族干部政策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1.012

中国共产党以中国民族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造性的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创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将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列入宪法的基础上,推动少数民族干部对本民族内部事务管理,在特定岗位上对少数民族身份予以优待。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在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民族工作的纽带和桥梁,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力量。

1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1.1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理论是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的理论渊源

民族平等原则是我们党在处理民族问题中的一项根本原则,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认为:“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没一个民族都有只属于该民族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特殊性”。不同民族之间只有发展的先进和落后之间的差别,所有的差异只存在于发展水平之中,每个民族都是平等的,任何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本民族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无论多么发达的民族都没有权利凌驾于其他民族之上。资本主义社会在发展中,基于民族发展的不平衡,先进的民族处于优势地位,沙文主义和特权阶层的现象存在,民族划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只有彻底铲除阶级与阶级对立的源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制度,才能实现具有真实意义上的民族平等。

列宁认为:“所谓民族自决,就是民族脱离异族集合体的国家分离,就是成立独立的民族国家”。列宁所认为的民族自决,是以符合无产阶级民族的共同利益以及被压迫民族利益的前提条件下的民族自决。这种分离,是政治上的分离,是有条件的自决,是鼓励被异族统治的民族和被压迫民族同压迫民族做斗争,寻求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是一种寻求本民族解放的政治手段。这对于我国设立民族自治区域和少数民族干部政策具有指导意义,为我國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指导意义,对其范围的划定提供了参考标准,对具体内容提供了借鉴模版。

1.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的制度来源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的政治形势和一般原则。我国自古是单一制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中和谐发展,团结共融。马克思、恩格斯在坚持认为无产阶级要建立统一且不可分割的单一制共和国,但没有将理论绝对化,所以苏联根据自身实际建立的国家形式符合苏联政治社会的需要是这种观点的体现。列宁则将这一理论进一步的发展,提出处理民族问题的关键是民族区域自治这一一般性原则。列宁指出,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只有通过民族区域自治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集中制。区域自治制度的正确制定和有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自治得到保证,才能使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集中制得到实现。

民族自治地区自治机关是否能够正确行使职能,决定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否能达到最初制定的标准,民族自治权利是否能够得到保障。自治机关的建设,首先体现在自治机关的民族化,民族化的具体内容中包含民族干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重大发展。

1.3少数民族干部对民族地区的治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少数民族干部自小生活在民族群体中,对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有着切身的感受,对于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有着深刻的认识,对于一些文化传承有着属于自身的判断,所以其对于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和所面对的困难可以更加的感同身受,对维护本民族切身利益有着天然的动力。少数民族群众对于民族干部有着天然的亲切感,会更易于围绕自身认识提出一些切实的想法和建议。同样,少数民族人民群众会更愿意接受本民族干部的领导,更愿意听取其意见。这是少数民族地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维护民族地区和谐稳定的重要前提。

2新时代我国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的主要内容

2.1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规定少数民族干部的使用比例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地区的干部极度匮乏,民族地区建设迫切需要一批党政机关干部和建设人才。在这一时期,党和国家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政策是创办各类型的短期培训班,大量培养和使用民族干部。此时的少数民族干部,大多都是出自新中国成立后各类群众运动中突出的积极分子和民族干部学校,短期培训班中选拔出来的优秀成员。在此期间,为了使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任用正规化,民族院校的创办开始兴起。我国如今的13所民族院校,为我国在民族相关事业和民族干部的培养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国宪法要求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內少数民族干部在总体干部中占有适当比例,对于一些行政机关的岗位也有着固定要求。这是党和国家推进少数民族干部政策得到贯彻落实的积极手段,对少数民族参与政治生活,掌握政治权利,推动少数民族依法管理本地区的事物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民族平等的重要保障。

2.2加强理论、素质培训,提升民族干部的素质水平

民族地区的各项发展都与民族干部团队息息相关,民族干部队伍不仅要求数量大,还需质量高。少数民族干部的培训,离不开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样也离不开对党和国家历代领导集体重要思想的学习,同时还需要对党的民族观,宗教观加以辅助讲解。谈到我国的少数民族,宗教观和民族观是围绕这少数民族的重中之重。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宗教观,才能具备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基础,才能抓住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实质,从源头上处理问题。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是民族干部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推动民族地区稳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重要前提。

在具体实践层面,各层级的民族院校和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从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角度为民族干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逐渐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少数民族干部培养体系,完善了少数民族干部政策,加强了少数民族干部的专门培养工作,对民族地区的发展建设的进一步提高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2.3推进干部人才交流,完善民族干部挂职制度

为提升少数民族干部的水平,国家制定了相应的规定推动少数民族干部交流,岗位轮换,委派少数民族干部到内地,基层和上级单位挂职锻炼,从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从1990年开始,中组部、统战部和国家民委本着“学有所用,对口安排”的原则,每年从民族地区选派德才兼备,政治文化素质高,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的优秀中青年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发达地区进行为期半年的挂职锻炼。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要完善中央国家机关、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干部交流机制,加大县处级以上党政主要领导的交流力度。干部人才交流,可以有效地提升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干部去内地挂职锻炼,不仅可以学习内地的先进管理工作经验,也可以对内地出现但本地区没有出现的情况加以了解和预防。干部轮崗和在上级单位挂职提升了干部的全面性和大局观,为解决问题的思路提供了更广泛的角度。

3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意义

3.1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民族平等团结和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保障

民族平等权利能否能够得到保障,取决于少数民族干部是否能够作为。本民族干部代表着广大少数民族的利益,体现着少数民族人民群众集体意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的制定;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的有效实行,才能推进民族平等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少数民族干部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充分行使政治权利的重要推动力。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任命少数民族干部参与管理自治机关,自主的管理本地区和本民族的内部事务。只有完善少数民族干部机制,任用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行政管理能力,才能使少数民族真正的当家做主,推动民族区域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3.2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经济发展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也是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民族地区多位于边疆地区,具有丰富的物质和文化资源,发展前景多样化,发展潜力巨大;国家的政策扶持和对口省份帮助,民族地区发展全面利好。但有好的发展前景和机遇,并不代表一定能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好的机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达到弯道超车的目标。在这其中关键要有一批才高行洁,兢兢业业的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需要具备充分的大局观和责任意识,具备领导才能和创造性思维,缜密的逻辑性和广阔的视野。因此,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干部资源,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重中之重,对发展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3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

中华民族共同体自提出到构建始终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命运共同体。它既是拥有中国国籍的公民共同体,又是以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体现在增强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意识,又体现在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意识,但这两者的实现始终离不开少数民族干部。

在中国公民这一“人”的共同体的建立中,对国家公民的范围进行了划定,明确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具体范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着各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同样体现了各族人民在国家发展和建设中所付出的汗水和牺牲,表达了56个民族与祖国之间的身深厚感情,强调了中国是56个民族命运与共的共同体。少数民族干部凭借自身出色的政治素养和对国家的认同意识,在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时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以自身的优秀品质促进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对国家认同的不断提升。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另一个层面是各族人民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文化发展至今,经过了各个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发展。少数民族干部作为本民族的一员,对于本民族的文化传承有着天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少数民族干部了解本民族文化传统,在推动经济发展,制定民族政策的过程中,可以将两者相结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能让民族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在国家重视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政策下,少数民族干部可以制定相应的单行条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多元化的发展民族文化。对于保护濒危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少数民族干部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抢救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需要对本民族文化和历史有着深入了解的专业人士参与,少数民族干部通过自身具备的知识及专业技能参与其中,通过不断的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推动本民族文化的保留和发挥,通过发扬民族文化的方式让更多的少数民族人民群众树立起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4.

[2]宇振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吴仕民.中国民族理论新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237.

[4]孙振玉.中国民族理论政策与民族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5]吴仕民.中国民族理论新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379.

[6]国家民委研究室.新时代民族理论政策问答[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9.

[7]张淑惠.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0.

作者简介:朱君晟(1996-),男,汉族,内蒙古锡林郭勒人,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

猜你喜欢
新时代
新时代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及思路创新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