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诗梅
教师的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语言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蕴含着深刻道理的具有感染力的作品,教师在讲授这些文章时,一定要将文章的精华和内涵向学生呈现出来,以便能够引发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这就对教师的自身文学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语文老师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能够运用语言独特的魅力来向学生传播课文的内容,用优美的声音、精巧的措辞将课文的内涵表达出来,并且在对课文进行合理情境创设,使得内容变得更为形象生动具体,将学生带入到课文中所描述的那个画面,进行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感觉,使得学生能够尽可能的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路,获得心灵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如《沁园春.雪》一课教学中,教师先以充满深情的语言朗读课文,让学生在优美的朗读中展开想象,再现北国冰雪覆盖,大气磅礴的意境和雄伟的气象。深刻理解课文,体会祖国山河的壮美。同时在朗读中读出昂扬奋发的美感,加上词句节奏感强,铿锵有力,音韵和谐,能使人心清气爽,提高学生感知美、欣赏美的能力。语文教师要以美的语言作为美的品德的载体,深入学生敏感的心扉,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善于运用启发性的语言进行授课,同样对提高课堂效果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提问已经成为教师在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为了有效将课文串接起来,通过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提问,能够促进学生积极进行思考,从而使得学生的情感融入到提问所在的文章中去。并且一旦教师对学生提出了问题,学生通常很有兴趣并且进行认真的思考,以便促进问题的及时解决,并且在思考中也很容易获得新的体验,丰富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
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使学生不单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精心备课,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中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三、善讲故事,将复杂的课文有趣的讲出来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鲜明、简练、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寓庄于谐,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話、故事、游戏、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俗语、当地方言、群众口语、歇后语、古语词、外来语、术语等均可引人课堂,随心所欲,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初中学生还特别喜欢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之上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呈现课文,或者丰富教学内内容,教师可以讲述与课文相关的对学生理解有帮助的故事,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初中课文中学生普遍感觉到鲁迅的文章较为苦涩难懂,且由于时代的差异性使得学生很难正确把握文章内涵,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以及光荣事迹,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使得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理解更为深入,将其多种风格的作品进行比较评析,从而使得鲁迅以及作品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饱满起来。
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适当地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传道,授业,解惑,在课堂上善于;利用语言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情感需求,抛弃落后的陈旧的教育观念,进行教育创新,采用合理创设情境的方式或者从辩证的角度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忱,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成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