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噪 科技先行

2022-05-30 12:33:27王洋
瞭望东方周刊 2022年21期
关键词:鸣笛噪声污染噪声

王洋

长春市市政维护工人凌晨在长春市西部快速路上进行隔音带清洗养护作业( 许畅/ 摄)

向往安静,希望通过“安静”提振身心,增加幸福感,是当下都市人群的普遍需求。为了实现“我想静静”,人们去寺院静修,去山林徒步,花重金体验“盐水浮力池”,降噪耳机更不是什么稀罕物。

事实上,噪声污染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现代社会四大环境污染之一,因噪声具有特殊性,噪声污染又被称为“看不见的污染”。

噪声会对人体产生哪些损害?城市对于噪声防治有何新办法?

噪声污染新特点

最近,西部某省一小区里的业主因为噪声闹心。离小区不远的地方有一条铁路线,火车经过特别频繁,刺耳的鸣笛声让他们难以忍受,已经严重影响到生活。在事业单位工作的汤先生表示,他上班是朝九晚五,作息时间本来很规律,可自从搬入这个小区就睡不好觉;年近八旬的李奶奶每天晚上10 点上床休息,她的苦恼是一旦被火车鸣笛声惊醒,心脏就“突突”跳个不停,再难入眠;和他们相比,即将分娩的林女士还多了一份担忧:铁道离小区配套的幼儿园很近,将来小孩会不会受影响?

上海嘉定区安亭镇探索出一种“静音模式”廣场舞,舞者们佩戴着能够接收指定频段的耳机,通过播放器设定的频段号接收到同一首歌。

汤先生的期望是:能否像同市另一小区那样处理火车鸣笛的问题? 2016 年,该小区业主投诉火车夜间鸣笛对生活造成影响。根据我国铁路部门相关规定,火车在途经进站信号机前必须鸣笛。经区政府调查小组走访了解,小区正好位于信号机附近。

对此,区政府多次和铁路部门协商。而后,相关部门在经过居民区的铁路沿线安装隔音设施,使得小区居民受火车鸣笛影响的问题得到了缓解。

放眼全国,上述两个小区发生的事情并非偶然,虽然城市声环境质量近年来有所改善,但与居民的要求尚有距离。高音喇叭叫卖、摩托车炸街、汽车鸣笛、人声喧闹、装修噪声、广场舞噪声……无一不侵扰着人们耳根的清静。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田静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城镇化的发展,国内噪声污染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原来更为突出的工业噪声和建筑施工噪声污染源让位于社会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城市人口密度增长迅速,机动车保有量不断上升,物流运输日新月异,都带来了新的噪声污染;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总体向好,但康复疗养区、居住文教区和道路交通干线两侧区域夜间的噪声污染凸显,夜间达标率持续偏低。

2021 年6 月17 日,生态环境部发布《2021年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报告披露,2020 年,生态环境部门“全国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管理平台”共接到公众举报44.1 万件。其中,噪声扰民问题占全部举报的41.2%,排各环境污染要素的第2 位。

在全国省辖县级市和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生态环境、公安、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合计受理的约201.8 万件环境噪声投诉举报中,社会生活噪声投诉举报最多,占53.7% ;建筑施工噪声次之,占34.2% ;工业噪声占8.4% ;交通运输噪声占3.7%。

噪声有损身心健康

噪声不仅使人心烦,更是对健康有实打实的损害。

在世界卫生组织联手欧盟合作研究中心发布的《噪声污染造成的疾病负担》中,噪声污染是仅次于空气污染的第二大环境风险因素。这份报告第一次明确了噪声对健康的威胁。

噪声对人体最直接的影响发生在听觉系统。

进入强噪声环境一段时间后,人会感到双耳难受,甚至出现头痛。到安静的场所休息一会儿,听力就会逐渐恢复正常。这种现象叫做“暂时性听阈偏移”,又称“听觉疲劳”。

长期处在强噪声环境下,听觉疲劳不能得到及时恢复,将形成“永久性听阈偏移”,又称“噪声性耳聋”,主要表现为耳鸣、高频听力丧失,甚至出现不可逆的听力损伤和耳聋。

高强度噪声使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失调,条件反射异常,出现头晕、头痛、耳鸣、多梦等症状,并对心理产生一种压制,引起明显的情绪障碍,紧张、烦恼、抑郁、愤怒、疲劳、困惑等明显增高,甚至引发睡眠障碍。

噪声对内脏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还表现在胃肠功能紊乱,导致消化腺分泌减少,胃肠道蠕动减弱,括约肌收缩,使胃排空延迟,造成食欲不振、恶心、反酸、胃部疼痛、胃溃疡等。

长期接触噪声,可引起呼吸系统损害,导致咳嗽、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并累及内分泌系统,使肾上腺机能亢进,影响新陈代谢,引起血清中胆固醇、甘油三脂、血压的升高。噪声还会引起女性月经紊乱、排卵机能紊乱,造成早产、流产、新生儿低体重等。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金良结合生活实际做了举例说明:70 - 80 分贝已属于嘈杂环境,诸如医院大厅里人声鼎沸、广播声音不断,长期处于其中,会对神经系统造成影响;大型载重卡车在嘈杂的大马路上快速驶过,大约是90 - 100 分贝,此时听力开始受损;100分贝以上,诸如电锯作业、飞机引擎发动,会使人难以忍受,此时开始出现暂时性耳聋,如不尽快停止,可能出现永久性耳聋。

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中心防聋办主任黄丽辉表示,对于噪声性听力损害,预防最为关键。应提高爱耳护耳意识,关注用耳习惯,减少噪声暴露。

上海市闵行区古美人口文化公园智慧广场舞系统,它能将乐声的传播范围控制在设备正前方30 度夹角内,在这个夹角外的区域,音量会明显减弱

防治结合

减少噪声污染不仅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是检验一个地方是否绿色环保、是否具有人文关怀的标准之一。

“声景学”是声音学的分支,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颇有造诣的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吴硕贤开创。他说,传统文学与艺术中处处可见由声音形成的景观。“古人讲‘宁静而致远,就是说在安静的环境下,思维才能够走得深、走得远。‘庭院深深深几许,一道一道的照壁是有隔声作用的。陶渊明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古人不喜欢噪音干扰,我们的人居环境也要安静。应向传统借鉴,打造良好的声环境,体现听觉关怀。”

2021 年7 月16 日,在北京市科协主办的“北京市交通噪声影响及措施应对”决策咨询沙龙活动中,吴硕贤提出基于声学设计的改善方针:佳则收之,恶则屏之。对于人们愿意欣赏和接收的声音,要多去创造,多去享受,对于噪声,则应减少和隔绝。

吴硕贤表示,国外比较重视对不同的建筑类型进行不同的声环境设计。在建筑的声环境设计上,不能只重视剧院、音乐厅等专业场所,而忽视了宾馆、民宅等其他类型建筑。事实上,这些场所噪声投诉较多。

自2022 年6 月5 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完善了政府责任,明确了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声环境质量负责,强化了社会共治,加大了惩处力度,也强化了公民对于“噪声防治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

噪声污染防治法的修订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噪声污染控制进入一个新的更高阶段。

近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地围绕“噪声防治”展开多元探索,既着眼于“防”,也着力于“治”。

在上海,一名网友反映地铁11 号线噪声过大导致耳疼,并且用手机软件测量了分贝数值。上海地铁的回复理性又不失温度,表示噪声过大可能是由于列车经过的轨道下方有转向架,过弯道时摩擦声加大;11 号线弯道较多,所以噪声也会较多,提示乘客可以记下噪声较大的车厢号反馈,工作人员将会前去查看并及时调整。

在广州,7 月14 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就《广州市餐饮场所污染防治规定(草案)》进行专题调研,并提出立法建议:餐饮服务经营者应科学合理安装排风机、鼓风机、冷却塔、空调器等产生噪声的设备,采取隔声降噪减震措施,餐饮场所的噪声排放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噪声排放标准;歌舞厅、酒吧、KTV 等容易产生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的餐饮娱乐场所应当针对房顶、墙体、地面、门窗、管道等场所不同部位采取隔声降噪减震措施。如噪声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标准,或者未对餐饮服务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噪声采取有效措施造成噪声污染的予以处罚;此外,餐饮服务经营者每6 个月对餐饮场所开展一次噪声监测。

成都自今年8 月16 日起扩大了禁止机动车鸣喇叭的区域,并延长了禁鸣喇叭的时间,以此控制交通噪声污染。

噪声污染防治从根本上说是科技问题,离开科技发展和应用水平谈立法和管理都容易脱离实际。

噪声污染具有瞬时性,取证一直是难题。而在苏州虎丘,当一辆机动车在禁止鸣笛路段对过马路的行人鸣笛,这一幕会被道路上方的违法鸣笛抓拍系统捕捉到,随后通过共享系统将违法鸣笛车辆的信息传到前方路口民警手里的平板电脑中。抓拍系统通过声音定位和声音成像技术,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转化成直观的声音纹理图,解决了交通噪声执法中遇到的定位难、取证难的问题。

在苏州高新区东渚实验小学的操场上,在济南历下区万科城会客厅广场上,都能够看到一种叫做“汇声宝”的定向广播系统。传统音响设备的声音360 度扩散,而定向广播系统的声音只在前方120 度区域扩散,离开这一区域声音就会变小。如此一来,课间操和广场舞音乐对周边居民的干扰大大减少。

上海嘉定区安亭镇还探索出一种“静音模式”广场舞,舞者们佩戴着能够接收指定频段的耳机,通过播放器设定的频段号接收到同一首歌。音乐不外放,同时尽量保障了跳舞体验。

扬州市邗上派出所的民警则自行研发了“降噪神器”来应对广场舞噪声。在一个高约1 米,宽约0.8 米,三面封闭的木箱里装上隔音海绵,靠近音箱的音量是102 分贝,绕到背面就降到了70 分贝。之前派出所每周都会接到两三起广场舞扰民投诉,“降噪神器”上岗后,实现了零投诉。

高速铁路经过居民区时会安装声屏障,这并不新鲜。但是在时速350 公里的高铁线上修建全封闭的声屏障,京雄高铁是国内首创。在河北省霸州段的固霸特大桥上,有一条800 余米的隧道,主体结构为圆形钢架,外围则采用金属隔音板单元。有了它,高铁驶过的噪声及路面反射的噪声将最大限度隔离在声屏障内,保障了大桥附近居民的健康权益。

科技助力

2022 年8 月22 日至23 日,由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申请的香山科学会议第S66 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聚焦“创新發展噪声科技,支撑建设‘宁静中国”。

在参会并作主题报告的田静看来,提出建设“宁静中国”的目标有助于统一社会各界对噪声污染防治的认识,进一步梳理相关法规、标准、管理与科技问题,齐心协力解决好噪声污染问题。国际噪声控制工程学会在2021 年年会上也提出了建设“更安静世界”的倡议,国际科技界也围绕这一目标重新审视和规划了新的技术发展路线。

田静表示,经过60 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噪声污染防治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法规标准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相关知识、技术和标准基本覆盖了噪声控制所有领域,部分技术研发应用走在世界前列,噪声控制水平也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以道路交通噪声为例,尽管机动车保有量飞速增长,但城市道路的噪声等效声级从当初的75 - 80 分贝降低到2000 年左右的70 分贝的标准以下,并保持至今。

在家电、高铁、工业噪声控制以及部分噪声控制技术和材料等方面,我国也处于国际前列水平。

另外,一些噪声源可能会随着技术的发展产生革命性的改观,例如电动车的发展使机动车噪声大为降低。未来,更多更有效的噪声控制手段将会出现,通过源头控制技术和产品,降低各种车辆、机器、电器等污染源的噪声发射。

“噪声污染防治从根本上说是科技问题,离开科技发展和应用水平谈立法和管理都容易脱离实际。从上世纪80 年代至今,我国出台的多部噪声防治法规,都有相关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起草和编写,以提供专业的科技支撑。”田静说。

在今年3 月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召开的噪声与振动控制行业发展线上座谈会上,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一级巡视员李培表示,新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在产品设计、制造和使用环节增加了噪声控制要求,将给产业界带来很多新的市场和机会。她希望行业协会积极引导企业,研发符合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加强先进技术和产品评价和推广,建设满足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团体标准体系,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时代对于噪声科技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技必然在造福国人健康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鸣笛噪声污染噪声
朋友圈
噪声可退化且依赖于状态和分布的平均场博弈
警惕噪声污染
控制噪声有妙法
噪声污染侵权责任中“噪声污染”的界定
环境科技(2015年3期)2015-11-08 12:08:38
居住区内10kV变配电站的噪声污染及治理
一种基于白噪声响应的随机载荷谱识别方法
车内噪声传递率建模及计算
加拿大司机很少鸣笛
江山万里心
作家(2008年7期)2008-10-27 05: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