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22届毕业生来说,这是不平常的一年,他们面临的是反复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稳定、就业市场的不景气,以及史上最大规模、来自1076万同届生的竞争。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进入体制内“躲一躲”。自2009年起,国考报名人数已经连续14年超百万人,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更是超200万人,创历史新高。
年轻人希望找一份体制内的安全感,但进入体制内的选拔也越来越“卷”。记者采访发现,包括牛津大学、伦敦大学、清华、北大等全球QS排名前20的高校毕业生都在一同参与竞争,为了保过,花数万报班的考生比比皆是,这也催热了考公培训机构。
扎堆挤进体制
“6月初拿到了录用通知,有编制有户口,终于可以先在体制内安定一下了。”在三场公务员考试折戟后,某211大学应届毕业生江越又参加了十几场事业单位考试,终于上岸了北京某单位。
江越对记者表示,二月的时候岗位还不错,但投了以后没有反馈,周围很多同学春招都没有收获。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22年一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景气报告》指出,一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指数(市场招聘需求人数/市场求职申请人数,CIER)降至疫情暴发以来最低点,仅为0.71。招聘需求同比下降8%,求职申请人数上升75%。
5月,16-24岁年轻人的失业率是18.4%,比上月上升了0.2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6月15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年轻人的失业率偏高,主要的原因是,在疫情影响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吸纳就业能力有所下降,同时年轻人求职更倾向于稳定性强的岗位,加剧了供需矛盾。
受到疫情影响,江越更倾向于选择有户口和体制内的工作。她报了三个公务员考试,其中国考、京考失败,选调进入面试,但岗位报高了,“进面试的六个清北、七个人大,这两年顶级学校的毕业生也挤进体制内赛道来了”。
1月初,清华大学发布了《2021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21届的清华毕业生有七成进入了体制内。清华大学2021届签三方就业毕业生总数为3669人,其中前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体制内单位就业的人数占比为69.9%。
更宏观的数据是,自2009年起,国考报名人数已经连续14年超百万人,2022年共有约212万人通过资格审查,报录比达到了68:1,不少岗位都是千里挑一,甚至万里挑一。
事业编的火热程度也丝毫不输公务员。以上海为例,2022年报考总人数超过8万人,比去年高了12%,平均报录比也要到20:1。
林珊今年4月就参加了15场事业单位的笔试,“天知道有多痛苦!”她表示,自己考体制就是被裹挟,在没有目标、比较迷茫的时候,考进体制是大流,似乎是值得去做的。
“可能工作对我来说都没有那么好,但考公可能是稍微好一点的选择,在工作之余我会有自己的生活。”苏雯表示,在私企可能有35岁定律,而公务员可能是一条比较稳妥的道路。
本硕博一起面试
“当时有一个本科生的岗位,面试是本科、硕士、博士一起面试,我觉得这是这两年非常魔幻的一个求职场面。”在当下的环境下,很多人已经不会去考虑职业发展,以及能力有没有被浪费,“什么都去考,就为了避免陷入什么录用通知都拿不到的一个绝境。”林珊表示。
体制内求职已经越来越“内卷”。
“这一年考公和考编越来越让我觉得,个人的努力程度能够起到的效用是有限的。”江越表示,大批量的同学挤向了体制内考试,有一种无力感。
考编更难了是毋庸置疑的,报考的人越来越多,同时岗位也在缩减。
林珊分享了一份自己参加过的事业单位招聘数据,中国残联直属单位2022年度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93人,进入笔试人员多达3306人。“我报的岗位招1人,参加笔试的有27人,根据1:5进面试,27人筛掉22人,而这是我参加的考试中数据已知的竞争最小的。”
与林珊共同竞争的毕业生基本上都是985、211,甚至国际知名高校。以中石油某西部地区的宣传岗为例,二面有30人进入筛选,大概三分之一的应聘者都是全球QS前十的学校,林珊提供的名单显示,其中牛津大学就有两位,另外还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伦敦大学、悉尼大学等全球知名大学的毕业生。
如果动了在体制内工作的念头,苏雯觉得不如趁早。“越晚坑位越少,而且内卷越来越严重,比如说像我这种岗,可能我们本科毕业的时候,只要130分就能进,但我现在要考到近150分才能进。”
在去年9月之前,苏雯就听完了所有的笔试课,从9月开始正式准备公考,每天去图书馆。现在考公的时间线拉得更长,有些考生甚至需要复习两三年。
江越从去年秋招开始就在考公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但在竞争中仍然失败了。她表示,周围很多同学也一起考,但据她所了解的周围还没有考公上岸的。
催热培训产业
为了确保能成功上岸,参加公考或编制考试的毕业生或多或少都会报班,这些课程往往并不便宜。
“当别人都报的时候,你就不敢不报。”江越表示,自己在公考期间花费了1万多元。
江越的花费中有300-400元左右是买教材,“大头都出在中公的面试班上,花了9000多将近1万元”。江越介绍,这是一个9天包吃住的线下面试班,有一个集中的营地,课程一般会集中在寒假期间。
在公考中,面试班价格一般都不便宜,1万已是起步价,江越表示,中公还有半个月的课程,价格要2万元起。
苏雯在面试班的花费达到4万,她表示,自己这次公考花费大概在5万左右,“笔试报了线上的申论课程、粉笔的系统班,花费最大的是华图4万的面试协议班”。
根据苏雯提供的课程介绍,这个面试班时长是16天16晚,会包吃包住,包括了5个部分的课程,根据进面试名次以及是否通过退款的一些协议区别,这个课程价格在24800-44800元之间。
苏雯表示,协议班没有考上可以退还除了住宿费和吃饭的其余费用,但退费过程漫长,有一些机构的退费过程达半年之久。
即便市场需求如此之大,但是头部的培训机构还难言掘金成功。
中公教育连续亏损,市值蒸发超八成;华图教育8年中5次冲击首次公开募股,但均折戟未果;另一破局者粉笔公考于2022年3月提交招股书,显示近两年处于亏损状态。
这门生意的精髓更像是与不确定性进行对赌。
對于报班,苏雯和江越都觉得是被焦虑和不确定性驱动。与笔试有卷子有题不同,准备面试就像没头苍蝇一样,不知道考什么题型,也不知道结构化面试都问什么,就觉得去报班比较安心。
“我咨询了所有之前考公的学长学姐,她们都报了班,每个人基本上都说建议报一下班,如果你不是很确信自己一定能发挥很好的话。”江越表示。
对于效果,江越表示,收获肯定是有的,机构线下集中学习营造出来的练习氛围比较难得,能很快投入到模拟考试状态里面,但这并不值得花1万块去买,提供的那些材料在网上也能找到。
苏雯也认为,面试班本身的内容肯定不值4万块,但是就花钱买个放心。“假设你没有报这个班,最后没有上岸,你就会想当时为什么不报那4万多的班,所以就当作花钱买一个自己之后的职业一样。”
(文中受访者江越、林珊、苏雯为化名)
(摘自《第一财经日报》刘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