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一种分析框架

2022-05-30 09:50:02李双胜,张创业
关键词:理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李双胜, 张创业

摘要: 卢岚教授所著的《社会结构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一书,立足于社会学与政治学的学科交叉点,以社会结构转型在纵剖面和横断面上经历着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诠释,勾勒出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特点。以此为背景,卢岚教授提出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一种分析框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前提与基础;坚持人民立场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原则与内容;坚持问题意识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切入点。这一分析框架有助于增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有效性,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化和科学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论。

关键词: 社会结构转型; 理论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22.03.021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迎来新的发展境遇,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也呼唤新的分析框架来出场参与。卢岚教授所著的《社会结构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一书以社会结构转型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时代背景,立足于社会学与政治学的学科交叉点,用社会转型理论勾勒出我国社会转型的结构特点。在这一背景下,卢岚教授提出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一种新的分析框架,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前提与基础;坚持人民立场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原则与内容;坚持问题意识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切入点,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新的方法论。

一、 社会结构转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时代背景

人类文明的转型与社会制度的变革是相伴而生的,而社会结构是社会学的核心问题[1]。以社会结构转型作为时代背景,构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分析框架,是本书的基本意图与最终目标。

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伴随着中国共产党走过了自己的百年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进入新时代后,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面临着基础理论的建构、场域的变化、内容的扩充、方式方法的创新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一种新的分析视角与新的分析框架。卢岚教授的《社会结构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将社会结构转型作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视角,在书中,卢岚教授对于社会结构转型的剖析使人们对社会转型理论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卢岚教授的著作开篇就提到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是一个以现代性为主轴的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变革的过程,可以说现代性是社会结构转型的实质、核心与目标。因此谈论社会结构转型是离不开现代性这一概念的,然而,此现代性非彼现代性,卢岚教授认为,西方现代性不论是从理论还是到实践,均有其不可克服的历史局限性,而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中国社会转型即中国现代化道路是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超越。

那么,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的社会结构有着怎么样的特征呢?从文化的角度看,我国当下社会既具有现代“法理”社会特征,又具有传统人际关系特征,乃至血缘、地缘等传统感性因素的连接作用在人们的社会关系中扮演着角色。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来看,当下的人际关系“并不是发生了本质变化的转变,而是一个新旧交替的量变过程。一方面,新社会因素努力超越旧束缚积极生长,另外一方面,旧的社会因素也在抵制着新社会因素而顽强地保持着自己巨大的惯性,因此,应在新旧交替中把握当下中国的社会转型”[2]。正是有了对中国社会结构转型这样的把握,卢岚教授分析到,以陌生人社会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在中国却遭遇到了无法脱离的熟人关系,便存在了陌生人与熟人并存、融合、交织、互斥的独特社会格局。

卢岚教授的著作从绪论到正文共五章内容,始终都是在以社会转型为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如何创新的。绪论以社会结构转型所带来的现实问题向作者自己以及读者发问——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环境也承担着新的历史任务,也就是说在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背景下,如何将党的政策、思想、路线纳入到社会实践中来?随后各章皆以社会转型结构为视角,分析问题、构建理论体系、得出结论来进行阐述。

卢岚教授的《社会结构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一书立足社会学与政治学的学科交叉视野,以社会结构转型作为一种新的切入视角,不仅照射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历史发展轨迹,更是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框架。

二、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党的领导: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前提与基础1981年,黨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3]。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包括个体性功能(生存功能、发展功能、享受功能)和社会性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功能,真正成为“生命线”,其前提和基础必然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党的领导。

卢岚教授的《社会结构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一书始终强调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的指导地位。卢岚教授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际上是新时代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一根红线。在解释社会转型时,强调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导作用,正是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使得中国的现代化超越西方传统的现代化;在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内容时,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宣传工具,而在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在考察社会结构的分析方法时,特别强调马克思关于社会结构的分析方法是科学的方法论,“对于今天的社会结构转型、现代化路径选择而言,就是一个如何‘接着讲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与社会发展理论的重大课题”[4]136。

在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并行不悖的,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卢教授的著作中,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居于领导核心地位。这种政党领导地位的形成是历史所致、实践经验使然。在新时代,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能真正动员、协调、整合国家各种资源与多方力量,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实现国家治理的跨越式发展。中国的政治结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位一体的模式最根本的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将人民的力量引入民主制度,采用党的民主集中制和人民代表大会等制度来实现民主选举与民主协商的衔接,以保证民主的实现,同时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又能抓住有利发展机遇,集中力量办大事,既保证了民主的实现,又兼顾了治理绩效[4]41-42。具体地,就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来说,卢岚教授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新阶段,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包含着我们党对进入新时代后中国现实问题的正确认识,同时包含如何切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最深层次的问题,以诠释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现实之间的张力。只有将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中直接或间接涉及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创新之中,用以回应社会现实,并在实践中和理论上不断加以检验、完善,才能应对现代社会的张力。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社会、党的中心任务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相互构建,也就是如何将我们党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诸如民主、法治、平等、公正、诚信、友爱等价值理念转化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中,引导人们形成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认识和找到处理社会关系的新方法。

三、 坚持人民立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原则与内容

坚持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早在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5]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无不体现了人民立場。

坚持人民立场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卢岚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离开了人这个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从存在方式、结构功能乃至实践活动的实现都不可能进行[4]184。当然,这里的人并不是抽象的人,而是人民。离开了人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根本标准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高兴不高兴,因此,坚持人民立场就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基本原则。

坚持人民立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基本内容。从卢岚教授的系列著作来看,她致力于将草根的、平民化的、普通的、大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呈现出思想政治教育“接地气”的品质,既揭示出社会结构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具体形态,也展现出不同阶层思想政治教育的交融、交错、互动。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结构的固化而造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精英和草根群体之间难以有效地达成共识,长此以往,势必会加剧社会的整体撕裂。但实际上,从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社会使命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整合社会、团结社会的重要功能,在有效弥合社会精英和劳动大众之间的内在思想需求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无疑可以成为社会团结和社会整合的“黏合剂”。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承载着现代社会关注人民群众的思想需求,精神生活提升的重要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内容只能是来自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也只有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成果才能使人民群众真正受益。

四、 坚持问题导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切入点

卢岚教授的《社会结构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是一部典型的跨学科著作,具有浓厚的社会学色彩。对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创新,卢岚教授在她的著作中运用其掌握的社会学理论知识,抛出了诸如社会转型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哪些新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何种意上创新?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该从什么状态转向什么样的状态?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结构之间如何实现有机嵌入?社会结构转型的分析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优势与局限在哪里?等等一个个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上的现实问题。

以问题为导向贯穿于卢岚教授著作的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一条有效路径,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切入点。坚持问题为导向中的“问题”应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是关乎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党的领导地位的问题,是关切人民利益,关系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获取离不开研究者对现实社会的体察,离不开对诸多感性素材的积累、抽象、演绎与归纳。卢岚教授在著作中所关切的问题皆是现实生活中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过去存在的、现在发生的和将来大概率会出现的问题。除此之外,如何解决好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环节,卢岚教授提出问题后,运用社会学的分析方法来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这些研究不单纯的是社会学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而是整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质,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引入社会学,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

作为一项关注社会现实,立足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著作,《社会结构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较为充分地展现出思想政治教育跨学科的思维品格,提出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分析框架,这不仅有助于推进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相关论题的研究,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资源,而且对如何开展跨学科研究,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学的交叉研究,正确处理跨学科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本体性研究之间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迪。

總之,《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形成了以社会结构转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种分析框架;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指导思想,以人民立场为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内容和原则,以问题导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切入点,进而从整体性的高度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化和科学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晴锋.戈夫曼社会学思想评述:争议及其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1(02):140-152,160.

[2]宋增伟.资本主义发展的辩证逻辑和历史趋势[J].理论探讨,2004(02):9-11.

[3]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45.

[4]卢岚.社会结构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责任编辑文格)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in the New Era: Comment on Lu Lans Research

on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of Social Structure

LI Shuang-sheng1 , ZHANG Chuang-ye2

(1.School of Marxism,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Xiangyang 441053,Hubei,China;

2.School of Marxism,Shangha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intersection of sociology and political science,professor Lu Lan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Structure outl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soc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through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interpretation of soc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in vertical and cross sections.Against this background,Professor Lu Lan puts forward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dhering to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and adhering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is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of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dhering to the peoples stand is the principle and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Adhering to problem consciousness i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This analytical framework will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in the new era,and provide a new methodolo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structur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猜你喜欢
理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55:10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3:52:19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58:09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6:45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13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5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8:30
商业经济的理论创新与发展实践探索
邓小平南方讲话关于生产力问题的理论创新
科技视界(2016年16期)2016-06-29 20: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