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社会新闻热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与路径*

2022-12-01 06:44彭钰琪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政治

韩 露, 彭钰琪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0)

步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开启了“以思政课强基铸魂引领教育强国”的新征程。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解决了一些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规划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办好思政课,则抓住了教育的根和魂。恰逢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发表两周年之际,在大好形势下,如何有效融合多方资源、进一步提升大学生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度,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俨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一、 新时代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大意义

步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明确宣示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2021年,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重大历史转折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会议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深刻阐发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特别是“两个确立”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决定性意义。立足时代发展的重要时刻,如何能有效地贯彻传达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如何能继续阐释好新时代党的这一系列重要新论断、新思想、新观点,讲好中国故事,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和易于接受的语言,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这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要完成的重要使命,也是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教学内容、目标,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立足当下,赋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新的活力,从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接受度。

在教育领域中,接受度主要是指受教育者对于特定教育信息认可和接纳的程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接受度,“从传统意义上讲,应涵盖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甚至是对教学目标等方面的认可与接纳程度”[1]。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度如何,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思政课只有保证获得良好的教学实效性,获得较高的接受度,才能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大教育意义,最终体现出它的育人价值。当前,结合高校思政课教学实际,要做到不断增强课程教学的接受度必须着力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学内容上,需要解决突出政治导向原则与学生接受度之间的矛盾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具有一般社会科学学科的科学性特点,又有区别于其他课程的鲜明特征,即它还承载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承担着向广大学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责,以及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重要价值功能。因此,重视政治性、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本质要求。然而,新时代的教学媒介随着信息科技手段的不断革新而发生了重大改变,相比过去,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普及的大背景下,由于人们接收信息量的规模急剧膨胀,同时纷繁庞杂的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力大,对学生思想观念产生的冲击力和影响力极大增强。因此,理论性较强的高校思政课,如果缺乏生动、高时效性的案例,就无法将教学内容更好地与社会实际相接轨,就会拉大思政课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难以被学生所接受。

二是教学方式方法上,需要协调灌输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与提升教学吸引力与感染力诉求之间的关系。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外在的知识灌输是必要的。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则是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和内化。”[2]长期以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饱受诟病,但经理性思考后,会发现它在教学中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对于作为公共课程的政治理论课。要想在规定课时内,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并且让各个专业的学生较为顺利地通过考试环节,毫无疑问,科学地运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必不可少。但必须同时注意到,由于灌输式教学法呈现出的是一种“单向性”的教育过程,教育主体不容易把握住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思政课教师不能及时捕捉到学生对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上的实际诉求,无法在知识灌输过程中有效增强理论课的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就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难以让学生产生较高的接受度。面对这一问题,作为思政课教师,应积极优化传统教学方式方法,拓展变革教学方式的新思路,给单调沉闷的课堂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是教学目标上,需要克服培养学以致用能力和塑造价值观的目标定位与学生的知、信、行三方面易分离的矛盾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更事关新时代大学生崇高品格的养成和人格的完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329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就是要构建以大学生学习参与为促动力,通过实践体验,把课堂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思维方式、价值标准,并进一步做到知识内化,进一步指导其具体行为,最终实现学以致用。按照这一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吸引和感染也就相应地分为三个层次,即认知了解、情感共鸣、行为实践。但从实际来看,由于思政课与高校专业课程相比较而言,在学生心目中普遍存在“价值缺位”的刻板印象,因此,往往造成了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度上出现知、信、行之间的断层:为了实现通过课程考试的目标诉求,学生对如何通过课程考试的关注度远远高于对课程内容本身的关注,只注重“知”,忽视“信”;学生课堂之外的课程自主学习参与度也比较低。

针对上述现实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立足于新时代的客观要求,着重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内在需求等问题,不断拓展教学改革新思路,竭力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度。

二、 坚持问题导向,深挖新时代社会新闻热点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育人优势

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较为复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增强问题意识是高校思政教育者坚定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是将高校思政课从偏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模式转变的出发点,更是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树立问题意识,积极推动解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不仅体现了求真务实、创新创造的学术精神,更展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信仰和责任担当。“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4]。步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唯有紧跟形势变化,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才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直面社会现实,直面身边事、直面天下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要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在社会实践中、在影视剧作品中,乃至在社会舆论的热议中遇到的真实困惑。”[5]从这一层意义上说,坚持问题意识导向,就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任务: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育人优势,通过发掘社会新闻热点资源,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高度认同感,增强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接受度。

一是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社会历史、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等,其本身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理论性和抽象性。也正因此,对高校大多数专业的学生而言,其抽象晦涩的理论并不容易弄通、弄懂,从而影响了学生将课堂教师讲授的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而社会新闻,由于往往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和社会风貌等,与政治新闻、军事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文化新闻等相比,又更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富有人情味等特点,更能够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4亿中国人民构筑起同心战疫的坚固防线,不仅彰显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遵循,也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大批鲜活生动深刻的“教材”。因此,将社会新闻有效地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将基本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理论热点相结合,通过丰富的身边真实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理论观点,将极大地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的接受度也会相应得到提升。

二是有助于刷新教学方式方法。步入新时代,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更成为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有力支撑。而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融入社会新闻,对变革教学方法也将产生极大的促进。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这种专业、年级和性别的差异性和阶段性决定了他们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和认识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不加区分地使用同一种教学模式。虽然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效能,但如果在复杂的教学过程中被重复单独使用,则其效能就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式主要还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中,许多教师重说教而轻启发,重灌输而轻交流,师生之间缺乏良性互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得不到回应。虽然大部分教师上课时采用了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也能做到图文并茂,但只不过是“旧瓶子装新酒”,教学方式方法依然是传统的说教式。而社会新闻作为一定时期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社会现象的集中反映,具有内容丰富、教育面广、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等优点,这给以往单调沉闷的课堂带来些许生机与活力,有利于变单向的说教和强制灌输为双向的互动学习,对于开展互动启发式、合作研讨式以及专题式等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变革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三是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任务、新目标和新课题:“我们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未来30年,我们培养的人要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伟业。这就是教育的历史责任。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6]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进行宣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为取得良好教学效果,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就特别需要提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感染力,把基本政治理论和观点讲清楚、讲明白,让广大青年学子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而社会新闻则是上述两方面的最优的契合点。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有选择性地融入社会新闻热点,让学生透过一个个鲜活的、生动的社会新闻热点事件,去感受、去思考、去领悟蕴含其中的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新论断,使思想的种子在广大青年学子心底生根发芽,从而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走近广大青年学子,凝聚、扩大青年学子实现伟大梦想的社会共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产生出良好的教学实效性。让大学生通过社会新闻,直接体验和观察社会生活及其发展变化,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更有助他们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更好地学习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 探寻社会新闻热点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新路径

重视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共中央先后出台了十多个关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对思政课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要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接受度,获得满意的教学实效,就需要以创新的理念,从顶层设计、教师主导与学生吸收等几个方面去探寻社会新闻热点有效融入教学的新路径:

第一,深入发掘社会新闻热点的教学价值。在谈到如何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要善于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3]330社会新闻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蕴含着丰富而多元的教育素材,必将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刻影响。一方面,高校思政课的育人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社会就是三观树立的大考场。如果脱离了社会——这个“知信行”相统一的考验场所,学生三观的树立也只能是空中楼阁。社会新闻反映客观世界发展的最新动向,其涉及面广、时代性强,本身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紧密,因此是思政课教学最生动的素材。另一方面,新时代的大学生有热情、有思想、有抱负。他们愿意“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将社会热点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也就将课程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和大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紧密联系了起来,契合了当代大学生强烈关注新生事物的心理需要。作为教师,应当充分发掘社会新闻的教学价值,以突破传统教育逻辑的意识与勇气,以鲜活的天下事、身边事去丰富思政课的内容,去激活思政课的内涵,赋予思政课传统经典的现代价值。

第二,科学筛选与整合社会新闻热点的教学有用性。社会新闻,与政治新闻、军事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等相比,不仅具有社会性、广泛性,而且更讲究生动性,更富有人情味。因而,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社会新闻,必将提升大学生的接受度。但同时,如何“选好”社会新闻却是一门大学问。一方面,选用社会新闻热点事件必须以教材框架为基础,坚守与教学内容契合、与学生相关的原则,做到“既延伸教材内容,又尊重教材内容”,而不是单纯地为了引入而引入。例如,思政课教学内容中的一项重点是对大学生讲清讲明中国共产党已经历史性地形成了的重大决策和创新理论,而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历史观教育的重大意义,则可以结合时政新闻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大学生进行“四史”教育的讲话精神的报道:“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7]。另一方面,随着新时代微信、微博等更多新媒体工具的介入,社会新闻内容的选择应当注重真实性和时效性,要优选反映社会正能量、彰显时代特色和切合学生实际的社会新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所提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8]而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思政课教学所具有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教师在选用的时政教学案例时,必须做到优选和慎选。只有做到科学筛选与整合社会新闻热点的资源,才能确保课堂教学既能彰显政治教育的理论特性,又能与社会实际紧密相连,收获最优的教育成效。

第三,合理设计与规划社会新闻热点呈现课堂的有益形式。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革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能满足于成为教书匠,而应成为某一方面研究的专家,有开阔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才能提升学理的穿透力,赢得学生的敬重。”[9]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开阔的视域,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地将社会新闻热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能做到以科学的呈现方式让教材内容“活化”起来:例如,教师以社会新闻为话题,采用动画视频、音频等多样化形式设计课程导入环节;鼓励学生收集整理社会新闻进行要闻发布活动;组建学习团队,精心确立主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新闻热点专题讨论,等等。社会新闻热点呈现于课堂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而有益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增强是不变的初衷。因此,思政课教师在设计、规划社会新闻热点呈现课堂的有益形式时,要能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养成相统一的视域下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展现:要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看待社会新闻、分析问题的能力得以增强;要让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在潜移默化的施教过程中不断被唤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不断强调:“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10]步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继续坚决贯彻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广大思政教师更有不断刷新教学理念,采用科学灵活的育人举措充分挖掘并利用好社会现实这座资源“宝库”,将鲜活的新闻热点事件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从而大力提升高校思政课的育人实效性,引导广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政治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的困境与路径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