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自咏
应考锦囊
1.阅读时将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勾画出来
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主要有以下几种,需要重点标记:(1)年代、数据及其范围(如多数、少量、部分、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之一等);(2)程度(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等)、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4)体现陈述对象转换的词语(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等);(5)表情态的词语(可能、也许、必须、绝对等)。
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需要重点标记:(1)观点句(论点句、中心句、总结句,位置在标题、开头或结尾);(2)论据句(事实论据、事理论据)、揭示脉络层次的句子;(3)揭示文章层次的句子。
2.审清题干要求,明确题目要求是什么
题目选项常用以下转述方式,考生要重点掌握:(1)概括式转述。就是将原文具体的表述加以抽象,提炼本质,将其上升为一般认识的转述方式。这体现在语言形式上,就是从一大段文字或一个长句子中抽取关键词,重新组织成一个相对短小的句子。判断这一转述是否切合原意,一要看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结论是否可靠;二要看重组的句子是否符合原句的整体大意,是否符合原句词句的组合关系。(2)具体式转述。就是将原文中抽象概括的内容用具体的事例加以表现的转述方式。判断具体式转述是否恰当,主要从观点与材料是否统一、材料是否切合原文表达意图的角度去考量。(3)同义变式转述。就是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原文的语句内容作转述的一种转述方式。同义变式包括因果位置互换、变换主体重组句子、长短句互变等形式。判断这种转述是否正确,关键在于是否“同义”。应特别注意的是,对摘抄原文多、结构形式类似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而对那些换了说法,换了表达形式,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不能轻易否定。
针对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五四以来的中国新诗一直在承担着的责任,就是对艺术的探索和对社会的关注。
中国新诗真正鼎盛时期出现在20世纪的80年代,中国诗人正是凭借自己的良心和责任,把艺术探索和社会责任的双重担当骄傲地扛在肩上。食指、北岛、舒婷、杨炼、多多等“朦胧诗”的崛起,把许多具有中国意义的现代诗歌和许多优秀的中国诗人的名字送出国门,开始了与世界诗歌平等地对话。同时,诗人的社会责任担当回到真实,成为优秀的诗人们的一种自觉。一大批直击现实、掷地有声的作品让中国老百姓的眼里饱含泪水,心潮久久不能平静。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担当,诗人只有具备了这种社会责任的担当,才能够赋予诗歌血肉和灵魂的力量。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曾经和老百姓如此亲近的诗歌却让他们感到了陌生,滋养诗歌的这块土地也越来越不认识诗歌了,诗歌且战且退,已经退守到社会的边缘,渐渐失去了大众的认知和守护的热情。面对这样的现实,一些诗人并不以为然,一些批评家认为这是转型时期的中国由于社会分工细化,诗歌必然受到的冷落,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是诗歌真正走向纯粹的唯一正确的选择。
实际上,我们的诗人深陷“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的误区,过分强调了诗歌技术性的重要,而忽略了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社会责任和作为诗人的社会担当,忽略了对我们究竟该写什么的深度思考。这些年来,作为文学的诗歌几乎齐刷刷地朝着“纯粹”的方向一路狂奔,远离了人间烟火,远离了滋养诗歌的土地,包括业已成名的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痛处、生存状态的无奈已经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缺失了一个诗人最应该具备的冲动和悲悯,很多人对现实麻木不仁,却无比自得、无比悠闲地陶醉在自娱自乐当中。这个事实不能不说是当下中国诗歌身处边缘的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诗人疏远自己的家园,无视国计民生,忽略百姓疾苦,不断地重复别人的同时重复自己。这样一种状态的写作,怎么可能不走到边缘?又怎么能让那些食人间烟火的百姓为我们的诗歌叫好,为我们的诗歌饱含泪水呢?
中国诗歌走到今天,需要来一个转体,需要重新找回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事实上,中国诗歌经过这么多年的探索,对一个真正的诗人来说,“写什么”才是他的当务之急。我以为摆在诗人面前的“写什么”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这种重要足以让我们已经远离的诗歌回到坚实的土地上来。
(摘编自梁平《诗歌:重新找回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舒婷等“朦胧诗”诗人们扛起艺术探索和社会责任的大旗,创作出能与世界诗歌平等对话的诗歌。
B.中国当代诗歌日益“纯文学化”是一种错误而不是出路。
C.回避现实生活的痛处、生存状态的无奈,这也是当下的中国诗歌走向“边缘化”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D.如果诗人将“写什么”作为当务之急,那么中国诗歌必然会回归到注重乡土诗歌的正确道路上来。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修旧如旧”的理念体现在修复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中,这是对原作的尊重,也是对文物的还原。近几年,随着人们对艺术品的关注点转移到艺术品本身的价值,即完整性、观赏性,书画修复技术出现了“最小干预”的理念,即修复中将画作的改变降到最低,通过修复工作将原有的表现形式进行突出,并将受损部位进行细致修复,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作品的传承价值。
“最小干预”理念是在现代技术深化发展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这一理念的主旨是保证在修复过程中使画作具有极强的“永续性”。书画是我国文物的一种,保存至今的书画作品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书画作品见证了历史,历史的价值也在书画作品中得到良好的体现,这些特点决定了修复书画的重点是保护延存。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最小干预”理念,并不是不去修复书画,而是最大程度上保持作品的原貌。
现在涉及到修复的书画都是国家级的文物,在修复过程中要保护它的文物属性。“最小干预”就是最大程度地降低对书画文物的破坏,完成對文物的保护。虽然“最小干预”的方式趋向于对文化的保护,但在实际使用中,传统与现代两种修复技术都在书画的修复上起着重要作用。对比实际修复案例,可以直观地看出二者的优势与劣势。例如,在修复两幅出现虫蛀、霉斑、断裂、残损等病害的清代人物画像时,技术人员分析到修复的关键问题都在于其磨口、全色和接笔。在修复过程中,第一张画作在利用“修旧如旧”方式进行全色接笔前,要对破损的缺口处进行磨口,通过磨口的方式使画作的破损处成为斜面,以保证在修复过程中可以更好地进行全色接笔。这样,画作看起来更加自然协调,全色也不会过于突兀。在进行全色接笔修复前必须进行相应知识的储备工作,查阅大量清朝服饰资料,总结资料中对画作人物服饰特点的介绍,然后在修复过程中依据资料,对空白处进行全色接笔修复。但是在遇到破损较小的部位时,还是应用“最小干预”的方式选择不磨口修复画作。修复第二张画作时,技术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略过了磨口这一步骤,直接对画作进行全色接笔,通过这一方式将“最小干预”理念应用了起来。因为在“最小干预”理念下,每一次对画作进行磨口都是在加深对画作的伤害。特别是年代久远的画作,其病害较多,若对其进行磨口,就会失去其原有表现状态。尤其是在对以人物描绘为主的画作修复过程中,因为线条比较细腻,所以更适用于进行“最小干预”修复,即使画作中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空缺处,且无法通过修复进行复原,也可以在修复过程中利用留白的方式降低对画作带来的损伤。
(摘编自胡琰《探析书画修复保护传统技术与现代理念的应用》)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旧如旧”是传统的书画修复理念,这种理念强调对原作的尊重和对文物的还原。
B.“最小干预”书画修复理念并不重视修复书画,而是重视最大程度地保持作品原貌。
C.因为现在修复的书画都是国家级的文物,所以需要采用“最小干预”的修复理念。
D.用“修旧如旧”方式修复清代人物画像时,有可能会使画作失去其原有表现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