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琛
【摘 要】作为承担义务教育阶段美育任务的美术学科,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需要重新定位本学科的作用和意义,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德育、美育,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全面提升综合能力,让美术成为滋养其生命的生生不息的养分,在未来人生中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成为更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成为有共情能力、有审美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有高尚道德修养和思想情操的未来接班人。
【关键词】核心素养;“双减”;美育;教学研究
2022义务教育新课标发布,强化美育,立德树人,“落实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活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丰富审美体验”。近年来办公厅国务院陆续发布政策,先是“艺术课程教育改革意见”将艺术教育纳入学业要求,探索艺术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再是“双减”政策,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特别是“双减”的执行,让中小学校师生、家长的工作学习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承担义务教育阶段美育任务的美术学科,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需要重新定位本学科的作用和意义,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德育、美育,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全面提升综合能力,让美术成为滋养其生命的生生不息的养分,在未来人生中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成为更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成为有共情能力、有审美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有高尚道德修养和思想情操的未来接班人,作为中学美术教师的我们,应如何顺应形势,利用资源发展能力,找到定位明确方向,创设发展的、高效的美术课堂?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过程,审美力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木心先生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为提高学生的审美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已经开始行动,通过政策推进、培训研讨活动等,积极寻求方向,尝试进行改变,通过举办各种大中小型书画比赛、展览活动,营造校园美育氛围,通过主题活动、线上展示,开发美育意识,但实际操作过程,落实到美术课上来,大部分学生依然表现出对美术兴趣不大,教师依然觉得美术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这是为什么呢?
一、课堂现状,问题分析
(一)实践体验不足
目前美术课教学基本上还是依赖课堂和教材,内容也常见于绘画和手工,这种条件的美术课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实在有限。美术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应用多年的人美版教材中,涉及建筑园林、民间工艺、色彩表现、设计应用等大量内容,许多都需要直面作品或者创作过程才能获得具体感受,但实际操作时因为课时、经费、安全等因素,极少有机会带领学生真的走出校园,实现课本知识与实践生活的有效衔接,无法让学生获得深刻体验。
(二)教学手段单一
传统美术课以课堂和教材为主,授课的方式主要是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也有一些PPT、图片资料作为辅助,其中讲授法因为操作的简便性最为常用,但简单粗暴的传授方式忽略了学生个性,机械地严格地按照教材中指定的内容要求学生进行绘画或者创作,只会让原本就寡淡的课堂更缺乏生机,导致学生情绪低迷,参与度不高,效果不理想。
(三)评价方法片面
美术课的评价标准,受传统思想影响至深,许多家长甚至教师仍然以“画得好不好、做得像不像”为标准,但在实际美术课布置的课堂作业中能够完成得较好的毕竟只有一部分,小部分甚至无法完成,美术是个性化的科目,知识的理解本就因人而异,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个体,都有不同的优缺点和特长,统一的评价标准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力。
二、策略研究,解决问题
教育家蔡元培早就提出:“把美育特别提出来,与体智德并为。”可见美育的地位和作用应不低于任何科类,要从根本上提高美术课堂的功能性作用,需要政府、学校、家长的有力配合,更需要美术教师改变思想,做出变革,从自身做起,提升美育效率,改变教学地位。我们《核心素养导向下中小学美术课堂的创意实践研究》课题组的同事们,经过了一年多的中学美术课内外教学研究,一遍遍地实验、走访、研讨、修正、交流,看到了一些方向:
(一)结合当下热点刺激学生情绪
近几年来自媒体发展神速,抖音、小红书、B站显示出其巨大威力,如这些年时时更新的新冠疫情,如三胎政策的开放,如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农村振兴的一号文件,事件源源不断,热点生生不息,教学上如能充分利用热点话题带来的影响力,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势必事半功倍。如我今年年初在公开课《色彩表达情感》中用到了2022春晚的节目《只此青绿》导入,让《千里江山图》走进学生视野,再利用其中中国画颜料石青石绿色为主的“青绿山水画”引申到习主席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华民族自豪感油然而来,顺势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当然热点事件的发酵效应是我们都无法操控的,有其良性的正面的影响也会带来负面的消息,教师的作用是甄别对学生有益的部分,将积极的部分呈现到学生面前,“热点”的价值和意义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二)利用综合技术丰富课堂内容
美术是一门培养学生审美、造型、理解、创作能力的综合性课程,只靠书本上的知识太过单薄,需要更有现实意义的手段展示更为立体丰富的世界。现代社会,电子产品的普及让学生有更多的方式了解这个世界,刻板的、传统的美术课堂当然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美术教师不妨放开眼界看看当代自媒体的魅力,它们不仅将生活中千姿百态的人和事通过视频展示在你的面前,更有层出不穷的技术和手段,除了日常的PPT、展台、画板等工具,更有前两年兴起的“西沃”软件的推广,更有數不清与美术课有关的APP、公众号、美术专业网站等,海量的图片、视频、音频作品,将与美术课有关的社会新闻、自然景观乃至于历史事件、古典宝籍呈现到我们面前,只要学会掌握和应用这些资源,将现代科技与课本知识彼此交融,势必造就声光影音,立体丰富,五光十色的美术课堂。
(三)灵活教学手段获得优异成效
课堂教学45分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多少知识得益于教师对课堂实践的合理安排,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对知识的传导输送,我看到近年来不少优秀的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除了日常使用的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合作法、交流法、情境体验法也都被尝试应用。尤其是情境教学,能够为学生营造不一样的课堂效果。我在自编的《爱莲说——创意美术手工画设计》公开课中,应用三明地区夏季最常见的荷花为创作题材,以初中八年级上册的《中国画的形式美》为基础进行了一次延伸,课堂伊始在琵琶曲《西施浣纱》的音乐背景下,带领学生一边朗诵北宋学者周敦颐作品《爱莲说》,一边缓缓播放张大千、吴冠中、潘天寿的国画荷花作品入境,体会名家作品中的君子风貌、文人情怀,让学生感受作品中古人以莲花喻君子的高洁品行,步步营造古人那种追求“出淤泥而不染的情怀”,再进一步解析作品中表现的色彩、笔墨、章法、形制,学生在诗书画一体的情境课堂理解了中国古代花鸟的情趣和意境表达,学习了用手工拼贴的方法创作出了有意境的花鸟画作品,最后又在音乐和诗文中欣赏着同学们创作的作品。通过这堂课,学生不仅学会了欣赏中国花鸟画,还体会了中国古典音乐、古诗词的韵味,又完成了一次现代创作,体会到了情境课堂的
乐趣。
(四)研究作业设计,创设趣味课堂
“双减”政策落实,教师布置的作业少了,學生的负担是减轻了,教师负担也随之轻了吗?肯定不是,学生学习时间减少了,教师更加需要提升课堂效率,提高布置的作业的质量,分层次教学提出不同要求,避免作业的重复性、机械性、无效性。我以为与其在课后布置学生未必完成得了的作业,不如利用好课堂上的45分钟,知识传授和作业安排合理搭配,有效穿插,有机融合。所幸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了这一点,这两年来听了不少优秀的中学美术公开课,看到很多教师都在课堂作业中穿插重难点,优化了作业设计。如列东中学林教师的《手绘线条图像——会说话的图画》一课中,课堂上先是展示了沙县手绘地图,标出了地图中最有名的几个沙县地标(如小吃城等),让学生说出沙县印象,再顺势让学生画出他们心中的沙县小吃图,要求线条简洁明了,突出事物特征,看似随意的环节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将地域文化、本土教育融入了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身心愉悦地完成了一次主题思想表达的创作。
三、拓展延伸,发掘空间
美术的概念、题材广泛,不一而足。美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年龄性格特征,转换场景,设计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课程,给学生营造不一样的课堂氛围,场景不一而足。
多维化场景:可以是现代化博物馆,可以是民间手工作坊,可以是林间一条不知名的小路,可以是大漠孤烟、黄河落日、山野花香、夏末鸣蝉,是一切与美相关的场景。“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席勒)。
立体化教学:美术家们的创作灵感还常常来自与艺术的交流共鸣,美术与音乐、舞蹈的联系一样紧密,一首流行乐、一场交响乐、一支现代舞,我们的国粹京剧,各种曲艺民间杂耍,都是美育的载体,可以在课堂中融入这些元素,丰富课堂,提升感知。
本土化资源:中学美术课堂不应该只在学校里,在课桌前,更应该走出校园,充分将身边的资源利用起来,如我们福建众多的客家文化、本土小吃、民间习俗,都是可以获得身心体验的资源,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体会家乡美。
新媒体手段:即便因不得已的原因无法走出校园,也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在广博的世界里得到灵魂的滋养和心灵的体验,丰富情感,塑造品格,形成独立的人生信仰,才是核心素养下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
“艺术是人类的天性”(伯克),可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理解美的心灵、创造美的能力,对于学生多么重要,他们未来的眼界格局、个性发展、品质生活都将因为小时候的体验产生深远的影响,核心素养下培养适应未来世界需要的、能够具备自我学习与发展能力的、具有独立审美意识和能力的新一代是国家的期望,也是每一位中小学美术教师当下的任务。唤醒内在,发展特长,奠定未来的方向,哪一步都需要美术教师的参与,核心发展,携“美”同行,我们要主动承担起美育的责任,成为核心素养下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马宏玉.“双减”背景下美术学科如何减负增效[J].中国文艺家,2021(12):49-51.
[2]付琳然.新媒体环境下小学美术课程教育新趋向[J].学苑教育,2021(5):33-34.
[3]冯建民,朱肖婷.新时代中小学美育改革困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22,34(2):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