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冠群
[摘 要] 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还要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如何在新时期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成为高校重点研究的问题。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加强素质教育,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目标,创新课程体系,将立德树人渗透到全过程教育中,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基于此,针对高校思政教育贯彻立德树人思想的路径进行探究,以供各界同仁参考。
[关 键 词] 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8-0148-03
高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主要场所,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能够为思政教育开辟新的发展方向,具有推动教育改革的作用。高校思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是有些学校依然对思政教育不够重视,没有切合立德树人进行改革,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为此,高校应提升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目标进行创新,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思政教育贯彻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一)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思政工作的必然要求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正式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时代为人们的生活、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网络具有双面性,网络中有好的文化同时也掺杂了一些不良文化。例如,有些电视综艺节目为了提升节目效果,将我国主流价值观娱乐化。高校学生正值青春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阶段,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与意识,其中不良文化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了错误引导,致使部分学生价值观扭曲,长此以往将影响学生日后发展,不利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为了能够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培养学生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教师应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高校应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制作牢固的防护网,避免高校学生思想受到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由此可见,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渗透立德树人思想,将是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
(二)立德树人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同时应身体力行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努力实现中国梦,体现自我价值,勇于创造精彩的人生”,由此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在高校中以思政教育为载体,渗透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将立德树人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主题活动、社会实践中,发挥思政教育作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立德树人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三全育人”体系等重要的教育元素,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利条件,由此能够体现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渗透立德树人思想,有利于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
(三)立德树人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主要途径
当前高校中的学生主要为“00后”,从小在众星捧月的环境中成长,家长对于学生提出的要求可谓是有求必应。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些学生不具备责任意识。一些学生在学校中表现为个性、独立、不善于交际,对周遭的事物不关心,没有同情心与爱心。其中有一些学生内心封闭遇事消极冷漠,惯用逃避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在于大学生缺乏人文精神。当代学生品行堪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此,高校应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立德树人中蕴藏了德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礼义廉耻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有利于道德品质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成为有责任感、品德高尚的新时期接班人。高校应在思政教育中渗透立德树人思想,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作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成为谦卑有礼、辨明是非及富有责任感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高校思政教育贯彻立德树人思想的路径
(一)发挥思政课程主体作用,激发思政教师队伍主动意识
在高校中思政课程是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学生理性信念及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高校应提升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精心设计课程将学生作为主体,不断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水平,培养社会所需人才。首先,高校应积极研究与分析我国发展对思政教育的要求,了解新时代发展需求,将新思想、新战略及新理念等融入思政教育中。网络文化多元化发展,其中掺杂一些不良文化,对高校学生思想意识产生错误的引导。高校思政教师应密切关注社会时政变幻,积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加强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避免错误思想观念对学生价值观造成影响。其次,应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加强创新与实践类课程开展,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思政教育,提升思政教育效果。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全权主导教育思维,坚持以学生为本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多元化教学方式,例如组织启发式、研究式、任务驱动式及参与式教育方式,改变传统单一的理论灌输式教育模式,将知识以生活化的场景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再次,应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将理实有效结合,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增加实践课程比例,通过组织参观革命遗址、社会调研及纪念馆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与了解革命精神,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勇于奉献精神等,坚定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最后,高校思政教师的教学态度关乎思政教育效果,高校应通过不同手段,激发高校思政教师的教育积极性,通过提升高校思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立德树人进一步实现。高校可在校内组织职称评选,将思政教育成效作为评选要素,提升思政教师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积极开展素质教育,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另外,高校应不断提升思政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保证思政教育观念与方法的先进性。为思政教师提供培训交流机会,创造积极科研环境,使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提升思政教育水平。制定绩效奖励制度,对教育成就优异的教师给予绩效奖励,运用以上不同方式,激发思政教师的教育积极性,提升教师教育水平。做好学生思想防护工作,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二)创建主题教育、网络思政、社会实践综合教育体系
在高校中开展第二课堂是践行思政教育的关键环节,高校应提升对社会实践与公益活动开展的重视程度,加强实践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综合发展。首先,在高校中将实践活动、主题活动及网络思政教育活动有效结合,在各个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思政教育效果,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主题教育属于思政课程的辅助教育手段,社会实践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方法,网络思政课是新时代的发展趋势。为此,要想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应加强三者的配合,构建联合育人体系,创新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推动教育改革,发挥三位一体育人效应。其次,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创新课程形式与内容增强课程的趣味性,激活课堂生机,激发学生思政学习欲望,提升思政教育水平。例如,在高校中组织思政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题,鼓励学生设计手抄报、设计中国梦主题微电影,组织新人演讲赛,丰富思政教育形式与内容,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与领悟,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效果。再次,在高校中加强思政教育宣传,可以运用微信公众号、网站、微博等加强活动宣传,增强校内学生思政意识,在高校中组织大型活动时,可以与媒体取得联系,加强社会层面的报道,提升社会、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关注与重视,在校园内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最后,高校应根据众多思政教育活动开展反响,提炼具有特色的思政活动,建立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渗透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高度,提升校园公信力,有利于高校特色发展。高校应加强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对于精品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品牌效应,在高校中加大思政品牌活动宣传力度,将精品思政教育视为重要校园文化,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三)构建社会、家庭、学校全员育人体系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应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发挥联动教育作用,应与社会及家庭合作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在高校中构建联动教育机制,发挥社会、学校与家庭的教育价值,构建协同育人体系,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学校与家庭应密切沟通,协调育人对策,充分发挥各自力量,对高校学生加强思政教育,实现家校协同育人。高校与家庭应通过多种方式密切沟通,高校思政教师应将学生在校的表现告知家长,提升家长对学生思想的了解,便于家长积极配合高校的教育工作,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例如,高校可在教育中建立家庭观察制度,及时掌握学生在家庭中的状况,学校可以定期邀请家长到校参加交流会,共同交流学生在家、在校的思想情况,提升教师与家长对学生思想状态的了解,共同研究科学具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方案,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另外,高校应与社会密切沟通,积极与社会有关部门沟通,加强与社会层面的沟通合作,通过与社会沟通,得到社会层面的帮助,帮助高校中有困难的学生,为学生提供资助,发挥社会层面的作用,体现思政育人的实际作用,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高校与社会加强合作完善就业市场,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发挥社会与学校协同育人的作用。积极为学生构建实践教育基地,为学生提升实践训练环境,发挥社会作用,为此,应在高校中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共同配合努力坚定学生思想,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同时积极与社会沟通合作,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在校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社会育人作用,解决实际问题。以此构建社会、家庭、学校全方位育人体系,发挥联合育人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健全学生德育评价体系
在高校中进行思政教育,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应以德育为主,为此,应构建完善的育人评价体系,提升校内师生对德育的重视。但是当前一些高校中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主要以终结式考试评价为主,没有突出学生综合素养的评价,不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高校应在校内根据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完善教育制度,在校内构建网络评价系统,对学生政治理论进行测试、志愿者活动参与情况进行评价、各类主题活动的参与情况进行评价、思政课程网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将学生各项思政教学情况进行综合评分,突出德育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激发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积极参与德育。另外,高校可以将思政综合评价结果与毕业资格相关联,为校内学生构建德育档案,作为学生进入社会职业中的参考标准,提升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积极参与思政教育与思政活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发挥立德树人作用。运用以上方式,在高校中构建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对学生德育情况及时监测与评价,通过评价反馈结果,为思政教师调整教学方案提供借鉴,保障立德树人教育的有效落实。
(五)加强基层党支部对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应与高校基层党支部积极沟通与合作,发挥党政思想引导作用,在校内坚持党政领导思想,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中加强党支部对思政教育工作的引领,保证思政教育方向的正确。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组织党支部领导在高校定期为学生开展党政教育,发挥党政领导的实际作用;党支部领导可以在校内讲述党员优秀事迹,为学生树立榜样,堅定学生党政思想,培养学生思政意识,营造积极的党政教育风范,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综上所述,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贯彻立德树人思想,高校应明确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重要性。发挥思政教育的主体作用,提升教师思政教育积极性,积极开展思政教育,提升思政教育效果。丰富思政教育形式,开展社会实践、网络思政教育、主题活动等,将立德树人思想渗透在活动中,通过参与活动接受思政教育,激发学生思政学习兴趣,创新思政教育方式,发挥思政教育作用。创建社会、学校、家庭协同育人体系,充分运用各界教育力量,解决实际教育问题,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完善德育评价体系,突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培养学生具备综合素养,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杰昌,吴昊.高校思政教育贯彻“立德树人”思想的路径探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1):64-67.
[2]范丽梅.立德树人视野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新西部,2020(2):128-129.
[3]刘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践行“立德树人”的路径[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4):62-64.
[4]王瑞琦,付程蕾.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究[J].智库时代,2019(12):175-177.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