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伟
[摘 要] 整体性是新时期对高校思政教育的要求,不但重视顶层设计统一性和教育内容一体化,同时也重视个体生成性与差异性。就目前思政教育承载的时代使命与面临的挑战而言,整体性观念能够为思政教育创新提供指导。高校应依托整体性观念,明确思政教育的有关问题,深化思政教育目标与教育环境等要素的创新。
[关 键 词] 整体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8-0142-0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事业内涵式发展、深化立德树人的重要课程,承载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及正确把握马克思理论的重任。近些年,国家不断发展,要求高校思政教育进一步发挥其育人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从而夯实教育成效,筑牢学生思想基础。新时代环境下,应打好加强高校思政教育水平与质量的攻坚战,但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急切要求基于整体性视角促进思政教育创新。基于整体性把握思政教育目标、教育环境以及教育手段,有利于建设并完善思政教育体系,推动思政教育从原有的知识体系转变为师生信仰体系及行动体系,真正提高思政教育的整体效果。
一、整体性基本内涵及特点
(一)统一性特点
一般来说,统一性是整体性始终追求的目标和最终归宿,即提倡各要素互相争斗与协调后统一到某个事物中,实现内在和目的性及外在和规律性的高度统一。不管是思政教育各环节、方法和内容,还是循序渐进的教育目标,最终均统一在思政教育实践中,且这些环节和内容均是为了日后更好地实践。首先,确定思政教育目标属于实践性问题。思政教育目标是相关主体在观念中规划的思政教育未来理想成果,但该理想并非在最初便会显现或者在行动当中便可实现,而是在持续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明确并作为内在力量于活动中达成,并在达成后又为其赋予全新要求和期望。其次,思政教育所有要素具有的功能唯有在实践活动中才最具价值,也最具真实性。思政教育方法、内容与手段等各要素的制定和实施,均要以学生群体更好地实践作为基本方向,这不但可以加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而且也可以解决思政教育流于形式的问题。思政教育实践是高校思政工作突出实践性的具体表现,实践教育活动为高校思政教育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源和素材,亦是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性及思政教育实践性高度统一的最终产物。
(二)全面性特点
全面性作为整体性的主要特点,提倡面对客观事物多样性及复杂性的特征,并坚定全方位视角,综合考虑组成各事物的多元要素,在尊重事物原本面貌的同时,追求全面发展。高校思政教育全面性特点呈现在教育要素全面性与学生发展全面性两个维度。前者呈现在思政教育由教育主体、对象、方法、内容与环境等要素根据既定方式构成的具备整体性价值的教育实践活动,且各要素始终处在互相联系状态,教师必须把握教育各要素基本功能和特征,将其融入思政教育体系中,只有这样才能发挥高校思政教育作用。而后者不但重视教育方法和内容的全面性,也遵循学生全面性发展。学生发展涵盖思想、智力、道德与情感等诸多层面,以往的思政教育注重教育对象理论知识获取,忽略道德体验和情感认同,而全面性恰恰是思政教育对此的有效补充。
二、整体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與学生对思政教育缺乏重视
思政教育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其在塑造与培养学生层面所占据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但是,长期以来,部分高校存在对思政教育普遍缺乏重视的问题。部分高校与学生忽略思政教育与学习,并认为思政教育所占用课时较多,更有甚者认为思政教育可以取消,导致该课程教育难以充分发挥立德树人作用。学校和师生对思政教育秉持的消极态度对学生学习积极性造成直接影响。相对来说,大多数学生侧重于专业知识学习,认为思政课程知识学习可有可无。以上态度与做法背离了国家中宣部和教育部提出的根本要求,甚至与高校思政教师追求的理性化教育成效也相差甚远。无论是课堂教学的忽视,还是课下实践活动的缺位,均导致思政教育实效性大打折扣,也导致学校对思政教育工作的整体性效应发挥及协调其与各子系统间的关系受到阻碍,这亦是整体性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高校缺乏巩固教育成果的环境
新时期下,环境育人理念已经被多数人认同和肯定,高校大系统的教育环境更是广受关注。如何有效巩固思政教育现有成果,已然成为目前高校面临的紧迫性任务。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周围环境对其具有深远影响。并且,社会环境不断朝着复杂化方向发展,对学生群体带来的影响已经不能忽视。其中,网络虚拟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大学生成长和发展。所以,学校方面不能忽视网络环境在思政教育层面发挥的关键作用。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中的上百次说教不如大学生在现实社会环境当中的一次经历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社会消极现象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尤为突出。在此种情况下,教师应始终保持清醒认知。巩固思政教育成果,必须积极且及时回应当今社会实际景象,在面对挑战时要有理有据地为学生答疑解惑。尤其在面对各类不良现象和言论时,教师应勇于担当,以现实问题为基准帮助学生理性客观地解析现实,引导学生理性处理各类问题。但是,现阶段多数高校在该层面所表现的反应与应对相对被动,切实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大环境还未生成。各学科教师在课堂中千万次的信仰教育和诚信教育,仍不敌社会环境或者校园环境中出现的一次失信危机带来的冲击,若环境条件允许,不管是投机功利主义还是失信,均会成为部分大学生追逐的不二选择,而这些问题均与学校教育环境系统的不协调息息相关。
(三)部分思政教师的综合素养有待提升
高校思政教师综合素养与思政教育实际效果正相关,而部分教师综合素养有待提升,欠缺整体性思维模式的引导,难以有效协调思政教育相关问题,对思政教育实效性与科学性的提升造成限制。思政教师综合素养具体呈现在教育教学与师风师德两个维度,而师德建设是教师团队面临的重大任务。现如今,部分思政教师道德水平与思想素质水平亟待提升,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层面,这是教师职教的内在要求和根基所在。在教育教学维度,部分教师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均有待提升,终身学习意识及与时俱进观念较为薄弱。伴随时代进步与发展,高校部分思政教师囿于自身综合素养水平,教育模式与执教能力有所不足,难以把教育和科研工作、教书和育人充分融合,同时也缺乏有机整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指导的意识与能力。多数教师利用数字化教育方法延伸思政教育空间、途径的意识与能力相对薄弱,创新教育手段的能力也亟待提高。换句话说,部分教师欠缺以整体性思维处理思政教育有关问题的能力,而简单凭借传统课堂教学或者学团组织等教育活动,无法全面承担思政教育的职责与重任,部分教师在该层面的思想认知缺位与行动不力,均对思政教育应有效果发挥及整体性发展造成反向影响。
三、整体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对策
(一)重视教育目标的整体性,明确教育方向
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承担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人才。而培养新时代人才应在理想信仰教育、爱国情怀培养、强化品德修养、增长见识、奋斗精神培养、提高综合素质等层面下功夫。这些目标的贯彻落实与思政教育的指引密不可分,同时也与实践教育的配合息息相关。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进新时期,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在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中明确把握国家社会主义发展的大方向,所有工作均要以培育合格的社會主义接班人及建设者为根本任务。在教育内容设置层面,应以主流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以及思政教育大纲为基准,规避上述内容与课程教育内容产生割裂问题,要始终坚定国家发展、学生培养与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一方面高校和教师均要善于发掘民族文化精华,以历史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与民族精神。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师应积极引进戏曲表演和传统节日习俗等文化基因,强化思政教育的传统文化韵味。另一方面思政教育应守正创新,在不断发展与传承以往思政教育有效手段的同时,亦要将时代新元素渗透到教育实践中。另外,把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充分融合是传统思政教育的重要成果,当前思政教育仍旧可以借助该平台,把思政教育元素渗透到学生专业实践中。
(二)以整体性建设教育格局,优化思政教育环境
首先,强化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在充分发挥自身显性教育效能的同时,还要重视文化元素作为隐性教育基因的效能发挥,积极建设以相同价值追求为导向的校园文化。融合高校人文特色、办学历史与文化底蕴,深挖并凝练突出高校文化属性的校园精神,借助校训、校徽以及校歌等显性媒介,让学生在校园中可以感受到文化精神的感染和熏陶。同时,借助多元化文化专题活动,升华高校文化审美品位,积极开办人文讲堂,切实拓宽学生文化眼界。学校方面还可以积极实施审美教育工作,深化文化传承和创新工作,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及人文素质。另外,还要注重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电视台以及微博等媒体平台建设,提高正向宣传及舆论引导强度,让其在优化思政教育实效层面充分发挥同频共振效果。其次,积极塑造一体化的教育新格局。高校应基于整体性育人观念,建构同向发力与同步推进的整体性思政教育格局。在此过程中,应强化多元化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课堂内外、线下线上以及校园内外教育资源的合理分批,生成更具和谐性的思政教育生态体系。学校要重视制度建设,把法制教育引进制度体系构建当中,加强科学管理对高校德育工作的保障功能。同时,重视发挥校园制度育人效能,在制度体系构建中不仅要呈现正确价值的引领性,培养学生生成积极的思想理念与正确行为规范,还要呈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重视学生健康成长与综合发展,重点建设风气清正、治理有方以及管理到位的教育环境。
(三)深化教师能力培养工作,提升思政教师素质
伴随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高校对各学科教师的业务水平与思想政治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严格意义上而言,高校教职工群体均承载着对学生群体实施思政教育的重要使命与职责,但是在实践中该任务的承载者普遍呈现在思政教师群体中,同时亦时常涉及高校从事学团工作的教师。新形势对教师提出了诸多新要求,多数教师无法快速顺应新形势要求,并且部分教师不断进取和与时俱进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足,从而在无形之中落后于新形势发展要求,这与当下形势发展对高校思政教师提出的思想与业务要求明显不符。对此,高校应整体性考虑教师团队的培养工作,从整体维度统筹规划与安排师资力量建设。借助针对性的教师思政素养和业务能力培训,采用引进来或者走出去等方式,推动思政教师互相交流合作,并在教育实践与科研项目等层面展开全面交互,互相取长补短。在此过程中,学校要高度重视青年思政教师队伍的培养工作,为思政教育培养后备人才,持续提升高校思政工作师资团队建设水平。学校方面应从有关政策与经费层面提高支持及投入力度,发挥学习交流优势,深化教师能力培养工作,使其朝着常态化、科学化及系统化方向发展,从而不断提升思政教师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高校思政教育隶属系统工程,触及各部门多领域的工作。基于整体性视角开展思政教育,需要学校和师生协同努力,学校和教师方面要重视教育目标的整体性,明确正确教育方向,同时以整体性建设教育格局,优化思政教育环境,而学生则要正确认知思政教育功能,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为提升思政教育实效及科学性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健彪.整体性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论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5):108-113.
[2]李波,于水.从“碎片化”到“整体性”: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8):140-144.
[3]杨明佳,叶瑞卿.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视野下的硕士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改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3):75-77.
[4]杨莉,王丽.大思政视域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新格局建构[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21,38(6):48-52.
[5]江嗣满.整体性视域下公安院校思政教育质量提升研究[J].邯郸学院学报,2020,30(4):94-97,103.
[6]朱立人,常峥.关于整体性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6):228-229.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