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少玲
[摘 要] 在当前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促进教师向着更加专业的方向发展,是目前研究的重点问题。基于此,对农村教师培训必要性与开展路径进行研究。针对当前农村教育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针对性不强、教育现代化发展需求與农村教师现有知识观念相悖等问题,在明确农村教师培训有利于增强农村教师教学使命感;有利于提升农村教师专业技能水平;有利于强化地域文化交流等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树立正确的农村教师教育知识观、转换农村教育场域增加培训交流内容、促进培训者素质提升确保满足农村教师合理诉求,共三方面的开展路径,以期为促进农村教师教育专业化,解决教育现代化发展需求与农村教师教育知识观冲突问题提供创新思路。
[关 键 词] 教育现代化;农村;必要性;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8-0022-03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过程中,明确提出了教师应当具备的综合素质以及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要求,这一内容的提出为当前教师培训的专业化发展指出了明确的路径。因此,当前促进教师向着专业化发展的这一举措已经成为今后教师培训和发展的主要目标[1]。同时,构建科学且合理的教师知识结构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基础。而高素质的教师同样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为了能够实现教育改革的成功,需要实现对教育领域人力资源的不断强化。但在当前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无论是针对教师执教之前的培训,还是针对教师执教之后的培训,其效果均没有达到预期要求,尤其是对于农村教师的专业培训而言,其效果更是微乎其微。这一问题存在的原因在于,绝大部分的农村教师都存在对教师培训的不认可,由于其本身原本的教育理念和掌握的教育知识与培训中的内容存在矛盾,因此使得培训的教育内容无法让农村教师吸收,更不会将这些内容应用于实践当中[2]。因此,综合上述分析,当前提升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效性是实现对农村教师培训的关键,同时也是解决上述矛盾问题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开展对农村教师培训必要性与开展路径的研究。
一、农村教师培训现状分析
(一)农村教师培训针对性不强
从当前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对科学知识进行分析,其应当具备一定的客观性、价值中立性和普适性,并且可以通过文字、语言等多种方式实现有效传播。同时,在这一背景下,教育中的知识结构也在不断发生改变,不断需求科学化和普适化发展。在这一知识观的主导下,当前农村教师的培训要求便是需要教育知识更加偏向于客观性和普适性[3]。这一点与目前农村教师本身教育知识具备的文化性和境遇性存在较大差异,甚至针对部分教育知识还会产生更加激烈的冲突问题,而这也是当前农村教师培训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主要原因。
由于教育的不断改革,使得当前教育知识的客观性和普适性等逐渐被颠覆,教育知识的绝对权威被解构,进而使得传统教育观念下的技术理性和知识霸权受到严重的威胁。在这样的冲击下,如何改进当前农村教师培训内容、方式和策略,以此来消解培训知识与农村教师本身具备的知识的冲突,是当前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教育现代化发展需求与农村教师现有知识观念相悖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全面启动了针对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教育课程改革,并且将教师作为这项改革中新课程的实施者和建设者,因此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高低和教育态度,将会直接影响新课程内容设置和实施的成功与否。基于这一观点,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更加看重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并逐步提出了不培训、不上岗的观念[4]。虽然针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增加,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促进教育改革,但在这一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由于农村经济条件有限,加之受到农村教育水平的落后等影响,使得这一推进过程在农村无法得到顺利实施。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育理念更加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而逐步将学生的学习成绩排名淡化[5]。但在农村教育领域中,农村教师在这种特定的教学场景中,从事的实践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套固有的知识观念。这种知识观念中包含了众多区域知识因素和个人经验因素,若想在短时间内使其改变教育观念是不现实的,因此这也是当前农村教师培训效果无法实现预期的主要原因。
二、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农村教师培训必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增强农村教师的教学使命感
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对农村教师教学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是农村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培训内容和方式进行合理设置,可达到增强农村教师教学使命感的目的和效果。教师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应当不断强化教师的职业理想以及职业道德教育,因此,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对教师进行培训可以实现对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组建。同时,通过合理的培训,教师能够掌握教育的基本属性以及教育价值、意义,从中认识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教师应当将学生未来发展作为中心,而并非将其学习成绩作为唯一评判标准。同时,还应当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角度出发,通过激励学生不断探索以此实现未来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提升农村教师专业技能水平
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村教师都会一人担任多门课程教授任务,因此普遍存在专业技能水平低的问题,无法满足当前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师应当具备的专业水平。但通过针对农村教师进行的培训,在培训当中,让农村教师在众多专业技能当中得到教授、专家讲解和辅导等[6],能够达到提升农村教师自身专业技能的目的。同时,在培训过程中,可要求专业能力强的教师对专业技能展示并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农村教师对各个专业的技法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有利于强化地域文化交流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农村教师进行地域文化上的交流指导能够进一步深化地域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并实现对现行教材的补充。在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时,通过对农村地域资源的深度挖掘,启发教师从地域文化实际角度出发,实现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在教育过程中也能够让教师感受到以乡土为根、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知识观,以此设计出更加丰富且个性化的教学形式。在进行教学时,农村教师应当开发深厚的地域文化资源,并将其作为让学生感到更亲切的教育素材[7]。在教育过程中,既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家乡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够实现对教育资源的就地取材,充分发挥农村教育的优势,以此进一步体现农村教育的特点,为学生带来多种不同的学习体验。
三、农村教师培训路径研究
(一)树立正确的农村教师教育知识观
在明确农村教师培训必要性的基础上,为了确保培训效果能够达到预期,首先应当在培训中明确让农村教师树立正确教育知识观的内容。由于人们的认识水平普遍存在差异,因此对待教育知识的态度也大不相同。在出现认知差异和态度冲突时,若能够实现对自身知识观的反思,从而树立正确的教育知识观则能够有效消解当前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对农村教师提出的需求与农村教师本身认知冲突的问题。
基于上述需要,在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时,首先应当做到对培训理论知识的实践化处理。知识是实践经验总结和反思,对于教育理论知识而言也不例外,这一知识的来源是教育者在不断实践和对教育经验的总结与反思,通过不断地去伪存真和抽象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教育。根据以往经验而言,通过逻辑抽象处理后的知识应当更加科学化,但从当前教育现代化的认知角度而言,这种经过抽象化處理的知识已经完全失去了其本质上的特点,进而使得在农村教师培训的过程中,引入这种抽象化的内容,无法实现对其主要内容的完整表达。当前教育理论的不断丰富,使得对农村教师的培训逐渐脱离了教育实践本身,教育理论知识的价值应当是能够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和启发的,但抽象化的教育知识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在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时,应当对其培训知识进行实践化处理,以此发挥教育知识的最大价值。
其次,针对教育实践知识的显性化处理。在培训过程中,农村教师应当认真记录自己教学的行为,并通过不断反观找出不合适的教学行为,并对其加以改进。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是学生,这一特点使得教育情境应当具备一定的生成性,需要由教师完成对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及时和准确反应。针对不同教师而言,其针对突发事件作出的反应常常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仅仅通过观摩教学名师的课堂行为是无法达到培训目的的。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可通过教育案例、录像等方式,让农村教师能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转换农村教育场域,增加培训交流内容
农村教师的思维习惯会受到生活场域的限制,因此教学能力发展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农村教师由于长期在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的乡村学校工作,因此其与外界信息交流的机会极少,进而造成部分教师出现了封闭性的教学文化状态。同时,在当前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农村教师受这一方面的影响极少,并不能正确认识到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也无法转变自身的教育心态,积极参与到培训当中。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进而使得最终培训结果不理想。同时,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农村教师会本能地产生排斥心理,在其日常教学过程中仍然坚持着以往的教学方式。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让农村教师走出传统落后、封闭的教育场域。因此,可通过邀请农村教师到城市中的学校教育场域中完成工作交流或进修等,以此开阔农村教师的教育视野,从而实现对自身以往教育经验和教学方式的重新审视,并将更合理和科学的教育内容进行整合构建。具体而言,可通过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再从农村学校中选派部分教师到城市重点学校学习和任教的方式,实现交换,并将期限设定为一年,期满后仍然回到原学校工作。通过这一培训方式,能够促进各个地区教育实现均衡发展,并进一步改变农村教育的习惯,同时农村教师也能够在培训过程中获得新的教育思想和更加丰富的教育风格,从而改变自身教学观念与方式,达到符合教育现代化发展需求的培训效果。
(三)促进培训者素质提升,确保满足农村教师合理诉求
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本章将采用提升培训者素质的方式,实现在对教师开展培训工作时,对其个人合理诉求的满足。在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时,培训人员的素质一直是一个较受争议的问题。尽管在培训时,教育部门已下拨了专项资金用于聘请培训人员,但由于对培训人员的选拔缺少标准作为约束,导致培训者自身的综合素质一直处于一种相对较差的水平,在此种条件下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不仅无法对农村教师起到正向干预作用,甚至还会使教师在培训中受到错误认知的影响出现执教行为方面的偏差。因此,需要建立一个高标准、高素质、高水平的培训者队伍,由地方政府或省级教育部门下达指令,明确提出在培训过程中,需要使用的硬件设施与软件条件,对于培训时多次出现不规范行为,并屡次对其提出警告仍未整改的培训者,培训机构有权利取消其个人培训资质,只有落实此项工作,才能避免在培训中出现知识层面的冲突,从而确保培训效果的有效提升。在此基础上,定期进行农村教师合理性诉求的获取,避免教师在受教育时出现被动现象,明确农村教师具有主动选择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的权利。例如,可在对农村教师开展培训工作前,对其进行走访与面谈,了解不同地区的农村教师对于培训内容的需求,根据获取的结果,将具有相同需求的农村教师编制在一起集中培训,通过此种方式,实现对现有培训方式的优化,解决早期泛在式培训在农村教师队伍中产生的不良影响,满足更多教师在培训中的需求,使其主动参与到培训工作中。
四、结语
对农村教师而言,针对其进行培训以及对培训内容的改进不仅能够有效解决教师教育知识观与教育现代化发展要求之间的冲突问题,同时能够进一步提升农村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其本体价值,使培训内容与农村教师需求相符。在按照前述路径进行培训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性问题,这也是目前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的主要挑战。但由于研究能力有限,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针对教育知识观的冲突问题并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探究,理论研究水平较为浅显,但仍然希望能够为当前农村教师培训内容和方式的改革提供一定思路。
参考文献:
[1]肖庆业.农村教师培训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J].基础教育,2020,17(6):21-32.
[2]赵敬春.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参训动力问题的调研与分析[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3):39-41.
[3]周怡安,宋国芳.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中等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基于H省贫困县市(区)和偏远地区学校精准培训项目[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1):108-111.
[4]张淑琼.“追踪式”园本培训:新时代农村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进阶之路:以浙江省R市S民办农村幼儿园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3(2):53-57.
[5]王彬,刘海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培训需求调查分析:基于豫、湘、甘三省四市的调查[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0,22(2):102-109.
[6]兰云波.“三阶段”农村教师混合式培训模式的实践与反思:以湖北省特级教师巡回讲学项目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37(10):86-89.
[7]肖庆业.农村小学教师培训需求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3(3):121-128.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