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准城 熊劲松
体育锻炼是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体现,是新时代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研究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是时代和社会对体育科学工作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和终身锻炼行为的重要部分,更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推动未来职场人士健康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进行了深入调查,了解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针对现有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从学校、社会、家庭、个人四个层面提出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优化路径。
1 前言
体育锻炼行为是指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为目的,以身体运动为内容和手段,有一定强度、频率、持续时间,有目的、有组织、重复进行的身体活动。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的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历史使命。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质下滑的趋势虽然已经得到控制,然而体育锻炼和健康问题仍然面临巨大挑战,久坐、锻炼时间不足带来的超重、肥胖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一项在中国西安的调查显示,只有56%的青少年达到了建议的锻炼水平,而平均每天坐着的时间达到了6.4小时。江苏省青少年只有49.1%的男生和41%的女生每周参加3次及以上的较大强度的体育活动。更不幸的是,有充分的证据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实际锻炼水平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学生积极的体育锻炼态度和意愿没能转化为有效的体育锻炼行为。体育锻炼是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体现,对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培养健美体态、提高机体工作能力、消除疲劳、调节情感、防治疾病、益寿延年乃至提高和改善整个民族体质都有重要作用,对青少年思想品质和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越来越多的学者也都开始关注对个体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衡阳市高职院校学生。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翻阅知网、万方等文献数据库,查找与大学生体育锻炼相关的期刊、论文,将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摘抄、总结,理清思路为本研究的对策提出夯实基础。
2.2.2 问卷调查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相关书籍,根据研究目的设计《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调查问卷》对衡阳市四所高职院校展开调查。问卷发放420份,回收有效问卷390份,回收率92.857%,为研究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撑。
2.2.3 访谈法
为了解衡阳市普通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现状和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特点,结合研究需要对相关专家、老师、学生进行访谈。
2.2.4数理统计法
研究运用SPSS和WPS Office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并依据数据展开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分析
利用电子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开展调查,调查分为体育锻炼外显行为和体育锻炼内显行为两个部分,具体包含7个关键要素,具体详情见表1。
体育锻炼是长期坚持才能出成效的,机体只有在长期适应与坚持的相互作用下才能得以提高。从表1我们可以发现,当前衡阳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时间“30分钟以内/次”占比15.385%,“30分钟-60分钟/次”占比53.846%,“60分钟-90分钟/次”占比23.077%,“90分钟以上/次”占比7.692%。在体育锻炼频率方面,“0次/周”占比4.872%,“1-2次/周”占比39.744%,随着新冠肺炎的出现,人们思想观念发生转变,身体健康、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成为热点话题,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依然严峻,鉴于对疫情防控的扩散程度和持续时间的未知性,许多高校采用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管理,限制学生大面积的流动,因此,学生将目光投向运动场,学生锻炼频率在“3-4次/周”占比49.487%,“5次以上/周”达到了5.897%。调查显示,“跑步”是学生最喜欢的锻炼项目,占比23.590%,其次是“篮球”达到18.718%,再次是“散步”占比14.872%,“羽毛球”占比10.769%,“足球”和“乒乓球”占比同为8.718%,另外还有6.667%的学生参与其他运动项目。在体育锻炼强度方面,41.538%的学生有微微出汗,强度适中。
体育锻炼的内显行为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关键因素。学生在体育锻炼动机中,排名第一的是“增进健康”占比22.051%,排名第二的是“爱好兴趣”占比16.410%,排名第三的是“缓解压力”占比14.872%,另外“减重塑形”和“结交好友”分別占比“10.000%”“11.795%”。在体育锻炼兴趣方面,学生对体育锻炼“比较感兴趣”的占比有47.179%,“非常感兴趣”的占比达到34.872%,这也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浓厚。在体育锻炼认知方面,31.795%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重要”,还有45.897%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非常重要”,这充分证明学生越来越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也重视通过锻炼来提高身体素质。
3.2 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存在问题
3.2.1 体育锻炼动机有待进一步完善
虽然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各不相同,但是从表1我们发现依然有5.897%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是为了应付考试,这也从侧面反映部分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出现一定偏差。
3.2.2 体育锻炼兴趣有待进一步培养
兴趣是影响人产生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一旦对某件事情产生兴趣就会主动且自觉的投入到感兴趣的事情当中。从调查结果来看,衡阳市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度整体较好,但依然有13.590%的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一般”,还有4.359%的学生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因此,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依然任重道远。
3.2.3 体育锻炼认知有待进一步增强
调查显示,有2.308%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不太重要”,虽然从本次调查来看占比不高,但不容置疑的是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也是影响他们参与锻炼的关键要素。同时,在走访过程中也发现,个别学生蜗居宿舍的现象依然较多,尤其是部分高校在没有持续实施封闭管理后,万人高校的运动场上锻炼人数大幅减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增强。
3.2.4 体育锻炼方法有待进一步充实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并不代表学生能够科学合理的开展锻炼活动。在对学生访谈过程中有学生表示,我只会进行重复的跑步,但是需要跑多久、跑多快、跑完之后怎么拉伸和放松肌肉我没有明确的认识,学生对必要的体育锻炼方法掌握不足。
3.3 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优化路径
3.3.1 学校层面优化路径
学校是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优化的主阵地。高校要充分利用资源,发挥平台优势,全方位、多层次提高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度。第一,统筹学校体育发展顶层设计。高校要做好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决策部署,保障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推进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完善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丰富体育课程内容,改进体育教学手段,创新体育课程考核方法。第二,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学校要鼓励学生成立体育社团,支持体育活动开展,推动学生体育组织和体育竞赛工作,加强体育锻炼宣传和引导,搭建各种运动技能展示平台,让更多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第三,提升学校体育硬件设施。高校要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加大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体育器材配置,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锻炼硬件。
3.3.2 社会层面优化路径
社会是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优化的延伸。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既需要学校的内部措施,也需要社会的外部支持。第一,加强体育锻炼价值推广。开设公益性质的体育活动、运动项目培训班,发挥电视、移动媒体、户外广告、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介的作用,宣传体育知识和体育锻炼对健康、学习、生活的重要意义,弘扬体育价值,形成人人热爱、人人参与的社会体育风尚。第二,构建多样化赛事活动。支持社会力量与高校合作举办大学生体育赛事,打造富有区域性、特色性的大学生体育比赛,提高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度。第三,推动体育场地共享。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带头开放可用健身场所,第三方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可以向大学生优惠或免费开放,为学生在校外参与体育锻炼提供良好的运动空间保障。
3.3.3 家庭层面优化路径
家庭是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优化的基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第一,营造家庭体育氛围。家庭的体育氛围和生活方式可以促进子女的体育行为的形成,通过开展富有特色的体育活动,创立“家庭体育节”“家庭体育竞赛”,添置运动器械,主动谈论体育话题等行之有效的手段,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家庭有足够的体育氛围,让家庭体育教育“活”起来。第二,增强体育锻炼意识。家长的体育思想、对体育的态度,都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是影响子女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作为家长要充分意识到体育锻炼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对孩子参加体育锻炼要持积极、肯定态度,在放学后、寒暑假或节假日,适当引导孩子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第三,身体力行,积极参与。研究表明,随着父母每周锻炼次数的增加,父母锻炼行为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影响程度随之增加,家长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对孩子体育参与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因此,父母可以从自身做起,积极投身到体育锻炼行列当中,为孩子树立榜样。
3.3.4 个人层面优化路径
个人是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优化的核心。体育锻炼行为具有明显心理性,个人动机、兴趣、认知都影响着行为的产生。第一,明确体育锻炼动机。体育锻炼动机是影响锻炼行为的直接原因,也是锻炼行为产生的直接动力。根据动机的来源,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源于学生从体育活动中获得身体上的快感、乐趣、刺激而满足心理需要。外部动机是自身之外的诱因转化而来的动机,如考试、奖励、荣誉等。内部动机对行为的产生起主导作用,是推动一个人参与活动的心理原因或内部动力,它能引起和维持人的活动并将活动导向一定的目标。因此,学生要明确体育锻炼动机,学会从体育锻炼过程中寻找到快乐和满足感。第二,激发体育锻炼兴趣。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性的源泉,当人们对某件事情或者行为等产生强烈的兴趣时,便会主动的关注和执行。因此,学生激发体育锻炼兴趣是促进体育锻炼参与的有效途径。第三,强化体育锻炼认知。认知是行动的指南,可以指導人的意愿并决定行为。研究表明,个体通过自己对行为的认识、计划等来调节行为。不同人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思维和看法,所以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进而引起不同的行为和反应。所以说,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人自身观念的影响。因此,学生强化体育认知可以使个体坚定对锻炼者身份的认可,对自身锻炼能力特质的自我肯定,以及对锻炼行为价值、情感的认同,从而推动体育锻炼行为的产生。
4 结论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研究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是时代和社会对体育科学工作的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推动未来职场人士健康刻不容缓的课题。本文分析和讨论了衡阳市普通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并从学校、社会、家庭、个人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路径,由于笔者写作水平、时间、调研等因素研究还存在不足,希望广大体育学者能做出更多有益探索。
基金项目: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基金项目“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探索”(项目编号:SK2021-25)。
通讯作者:熊劲松
(作者单位:1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2湖南体育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