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琳
人们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日常生活,都需要一定的体力来支撑,否则无法从事一切活动。可见,强健的体质是一个人生存的必备条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人不再为吃穿发愁,主要注意力则集中在了精神层面和健康层面,尤其是人们的养生意识日渐增强。在养生意识的促使下,许多人开始购买保健品,花了大量的钱,效果也并不令人滿意,他们逐渐地对保健品充满了怀疑。事实上,人们要想增强体质,获得长久的健康,无需服用大量保健品,可以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来实现,即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至关重要。当然,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即将走向社会,培养他们的体育人文精神,帮助他们养成终身体育习惯,也可以带动更多人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所以,本文着重探究高校体育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体育人文精神,以便为大学生体育人文精神的提升建言献策,助力大学生在成功的道路上乘风破浪。
1 大学生体育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1.1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顽强拼博精神
目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各个领域都越来越繁荣,便是兴旺发展的背后却呈现出了“就业难”的现象。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一个人要是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很容易被现实所打败,尤其是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难免会四处碰壁,这就要求提升他们各方面的素质。一般来说,经常参与体育运动,能够让大学生的身体更加健康,对于大学生的体育素养起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能让大学生获得一些体育人文知识,领悟其中的人文素养。例如:大学生是中国优秀青年的代表,拥有一身才华,一旦毕业,就会立即成为承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通过高校体育教学的训练,大学生可以锻炼身体,释放压力,并在艰苦的体育活动训练中获得充足的体力和耐力。一旦遇到现实的不可抗拒的压力时,大学生会以平日体育训练所带来的顽强拼搏精神应对,绝不会畏缩不前,这正是体育人文精神对大学生自身发展的一个促进作用。
1.2 有助于为体育课堂注入无限活力
如今,我国的素质教育已经实施了很长一段时间,成效较为明显,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从中受益匪浅,可以看出素质教育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许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要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要么只注重实践环境的训练,未能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融合。从高校体育教学来看,部分体育教师的教学理论较为古板,没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体育课堂氛围,无法吸引学生的体育参与兴趣。究其原因,因为没有注重体育人文精神的渗入,像“中国梦”理念这样的人文精神就可以激起大学生的参与激情,鼓励他们勇于挑战、不断前行。当体育课堂充满人文精神的内容时,课堂氛围必然会倍加活跃,使大学生的心情澎湃,以高涨的心理融入到体育活动,即体育人文精神能够为体育教育注入无限活力。
1.3 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
从本质上讲,体育人文精神也属于人文精神的范畴,其蕴含的人文精神内涵极为丰富,是任何其他学科都很难培养出来的文化特质。众所周知,体育活动往往是以集体形式实现的,单独一个人不可能完成体育项目,以至于参与体育运动的每一位大学生都应当具备良好的道德意识,不仅要尊重自己团队成员,还要以公平、公正的比赛法则对待对手成员。也就是说,通过高校体育教学的体育人文精神培育,可以让大学生更加懂得谦让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等,其人文修养将会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为其全面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进一步讲,良好的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强健体格,保证自己有实力从事现实化建设,并在此过程中学会相应的体育人文知识,无论是身心健康,还是道德修养,都会取得一个质的飞跃。
1.4 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校园的生活丰富多彩,学习生活既有压力,又有乐趣,是很多未上大学的人羡慕的生活,也是一个大校大学生流连忘返的地方。然而,大学生终究要走向社会,参与社会竞争在所难免,面临残酷的现实也是无法躲避的事实,这就表明大学生要居安思危,既要享受安逸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又要憧憬未来而想象即将到来的社会实践压力。毫无疑问,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然后就是适应社会所需的种种业务技能,这些能力可以从日常的体育活动中来习得。例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生可以通过校园文体活动的形式参与体育赛事,增强其与其他学院学生的交往力度,这样可以锻炼他们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同时,遇到不愉快的合作时,也会通过其他方式来化解,最终增强大学生的团队精神,这些体育人文精神都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 体育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所谓“体育人文精神”,既包括人文精神,又包括体育教学,将两个领域的知识融为一体,以便让二者相互渗透,互补空缺,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从这方面来讲,“体育人文精神”的核心自然就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育内容,二是人文内容,缺一不可,这两方面的知识要素共同构成了体育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在当今社会,由于高校体育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体育素养的培养,所以体育人文精神也赋予了高校体育教学新的内涵,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和“精神关怀”。也就是说,体育人文精神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既要达到体育健身的目的,也要传递人文精神,侧重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心理品质,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3 当前高校体育人文精神教学存在的问题
3.1 体育教学目标过于笼统化
虽然各个高校的体育人文精神教学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基本上流于形式,没有将体育人文精神的实质内涵融入进去,学生也就很难吸取这方面的知识。可见,高校体育人文精神教学存在很多现实的问题,像体育教学目标过于笼统化就非常突出。一方面,许多高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只是片面地强调了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性,尤其是要督促学生掌握必备的体育技能,而对于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视而不见,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另一方面,有的高校过于关注体育教学的社会属性,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只是从大众化的角度出发,缺乏对个别学生体质和爱好的考虑,即以“统一的目标”给束学生,抑制了他们的个性发展,无法获得良好的体育人文精神。
3.2 体育教学内容以竞技为主
如今,我国的综合国力日渐增强,体育竞技事业也呈直线上升趋势,体育明星层出不穷,成了众多年轻人追捧的偶像。在这种情况下,体育竞技活动也受到了国人的广泛关注,甚至一些高校将体育竞技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竞技项目的教学内容占很大比例。不难看出,虽然高校逐渐重视体育人文精神的培育,但是体育教学内容仍以竞技项目为主,大学生所学的知识基本上都与竞技活动有关,而对于体育人文精神内容的涉猎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大学生就会错误地以为体育教学就是为了培养体育竞技人才,根本不会去深入思考体育对个人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3.3 体育教学组织操练不灵活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国的体育教育始终侧重于“教师讲解,学生聆听”,以至于学生在课堂上一点主观能动性都没有。换言之,大多数体育教师都追求学生的绝对服从,一切听从体育教师的安排,意味着教师的课堂安排是完美无缺的,学生不得有任何个人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体育教学组织显得过于呆板、毫无生机,让本应充满生机的体育活动变得枯燥无味,极大地削弱了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大学生就会成为体育教学中的“机器人”,只会机械地训练各种体育项目,脑子里一片空白,甚至不晓得这样的体育训练会有什么作用,偶尔也会因强度过大的体育运动而产生压抑感,影响身心健康发展,丧失了最基本的体育人文精神。
4 高校培养大学生体育人文精神的基本策略
4.1 更新高校体育教学理念
面对新的时代,学校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一切以当下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为基础,才能培养出与时俱进的大学生。现阶段,国家持续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开始渗入到了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这就表明体育教学也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注重素质教育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功效。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来讲,教学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等都逐渐增强,一旦具有较强的体育人文精神,则会对其今后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所以,高校体育教学要及时更新体育教学理念,努力做到“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向大学生传授体育运动所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体育行为等,从而达到健身又育人的教学目标。
4.2 完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
理论指导实践,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必须突出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和完善性,以多样化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体育项目及运动技能。与此同时,在理论知识的贯穿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师可以适时地融入体育人文精神的内容,以此更加深刻地理解体育理论,增强其对体育运动的看法,确保其更加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提升体育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传授体育竞技内容时,教师可以渗入一些古代历史人物的故事,鼓励大学生面对竞技压力而不退缩,不断超越自我,以勇敢的心态奔向体育競技活动之中。时间一长,大学生就会在体育竞技活动中感受到奋斗的乐趣,从而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育水平,也培育了个人的主动意识,最终使得大学生的体育人文精神素养越来越强。
4.3 优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将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不再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要对其进行适当的优化,使其尽可能地突出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想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体育人文精神,需要注重“人文气息”“人文关怀”氛围的营造,同时要一切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他们的所需与所求,这样才能满足他们自我发展的各方面要求。例如: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体育教师应当经常安排一些角色,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在角色互动中互帮互助,不仅要实现师生互动,还要进行生生互动,让大学生在集体中感受温暖。经过长期的体育教学活动实践,孤僻的大学生一定会慢慢地走向人群,因为集体的贴心交流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不再自卑,这正是体育人文精神所散发出来的重要育人功效。
4.4 普及校园体育人文知识
高校培养大学生的体育人文精神,不只是让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感受人文精神,还要向学生介绍一些体育人文知识,让学生懂得更多的体育知识。与此同时,高校体育管理部门还要做好宣传和监管工作,可以在校园的宣传栏上投入一些体育明星的照片,并配有醒目的文字来介绍体育明星的事迹,以及其为祖国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从而让大学生领悟到体育文化在祖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毫无疑问,当大学生越来越重视体育精神的弘扬时,他们也会自觉地参观相关的体育赛事,形成个人的业余爱好,并且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如果大学生拥有了终身体育意识,他们就会加强体育锻炼,强健体质,自己的体育素养也会大幅度提升。
4.5 提升体育教师人文修养
大学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组织者和引导者,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学生的言行,其人文修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体育人文精神培养的高度。同时,体育教师的人文修养也是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只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才能向大学生传递正确的文化观,从而将大学生真正塑造成现代社会所需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此,高校必须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大力投入资金,帮助体育教学外部条件的完善,为他们创设良好的体育知识学习的深造条件,鼓励所有体育教师掌握最先进的体育人文知识。作为高校体育教师,也要积极地学习新知识,丰富个人的体育知识视野,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并且要学会创新,以较强的创新精神带动体育人文精神的发扬。
5 结束语
总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以公民的健康为基础,大幅度的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已是时代之所需,是每一位中国公民都必须参与的活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高校应当肩负起体育人文精神传递的任务,关注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为其提供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引导他们科学、合理地参与体育运动,不断塑造他们锻炼身体的良好行为和习惯,同时要培养其体育人文精神,确保他们在强健体质的过程中磨炼个人的意志力。体育人文精神是激励人们勇往直前、克服困难的重要推动力,大学生正处于建设祖国的起跑线上,不仅要经常锻炼身体,还要以较强的体育人文精神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如此一来,我国高校必将为社会输送出一大批优秀的大学生,既要才华横溢,又要身体强健,还要具备体育人文精神,以便更好地在社会上实现个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