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建华 王钦 赵鹏 王强 夏洪涛
本文采用随机筛选南京某高校1000名大一新生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两量表结果分别与常模进行t检验,两量表间进行典型相关分析表明,大学新生的强迫、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分高于常模,男女生的掩饰性得分均低于常模,精神质、内外向得分均高于常模,女生神经质低于常模而男生与常模无差异。典型相关分析表明在心理健康方面,男大一新生主要有抑郁和躯体化反映,女大一新生主要有抑郁和人际敏感反映。在人格特质方面,男大一新生的人格特质主要有精神质和掩饰性反映,而女大一新生主要有精神质和神经质。对男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最明显的人格特质是精神质和神经质。疫情下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仍需要关注,应根据性别和性格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近些年大学生患心理障碍的比例逐年攀升,包括大学生自杀事件的数次报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引起社会广泛重视。大一新生面临全新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圈,同时大一阶段本就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敏感时期。近三年的疫情使得大学生更易出现负性情绪等心理问题,所以疫情时期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更值得重视。本研究调查南京某高校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特点,并探讨二者的相互关系,希望能为疫情下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保障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针对三江学院2021年新入学大学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1000名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0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共回收有效问卷846份。
1.2 调查方法
(1)一般情况调查问卷:一般情况主要包括性别、年龄等信息。
(2)人格和心理健康调查问卷:本研究主要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来评估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质,此部分具体可参考前人研究。
1.3 质量控制
调查人员由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教师和南京鼓楼医院医学心理科医生组成,对参与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确保问卷填写的完整性与真实性,所有研究对象均在知情同意情况下完成问卷填写。
1.4 统计分析
对于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描述,采用单样本t检验将大一新生的SCL-90各因子、EPQ各特质得分与常模进行比较分析;接着将SCL-90的9个因子与EPQ的4个特质进行典型相关分析。
2 讨论
本研究结果发现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恐怖和精神病性方面,大一新生人格的四个特质维度均与常模有所差异,其中精神质和神经质对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最大。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2021年入学的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方面,大一新生的强迫、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得分高于常模,该结果显出了疫情下大一新生心理健康问题所在,也给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指出了重点。大一新生多是第一次脱离家庭、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新的生活环境,面对来自四面八方、不同风俗习惯的同学和老师等,可能容易产生敏感猜疑甚至担心害怕的情绪,继而有反复思考或者强迫行为等。但通过典型相关分析本研究发现男大学新生主要受抑郁、躯体化影响,女大学新生则主要受抑郁、人际敏感影响,但上述三个因子大一新生的得分与常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综上说明,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恐怖和精神病性方面,但总体来说对于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可能并不大。
关于性格方面,本研究结果显示,男女大一新生的掩饰性均低于常模,精神质、内外向均高于常模,另外女大学生神经质低于常模而男大一新生与常模无显著差异。掩饰性量表分低于常模说明大学生较为诚实,测试有较高的可信度。内外向特质得分高说明大一新生较普通人群更为外向。至于神经质,本研究中男大一新生得分与常模无异,而女大一新生得分则低于常模,说明男大一新生的情绪稳定性属于正常水平而女大一新生的情绪稳定性较同类人群更为稳定,这是好的现象。另外本研究发现男女大学生的精神质均高于常模,精神质高一般提示个性偏冷漠,独立,自我保护意识强,该结果可能与疫情长期对心理的刺激有关,既往有研究发现非典1年后大学生的精神质分数较非典时显著上升。所以,我们发现精神质和神经质对大一新生的人格影响最为明显,但本研究人群的精神质需要更多关注。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调查和分析发现新冠疫情下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强迫、恐怖和精神病性方面,虽然这三个方面问题对于大一新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尚不是最大的,但仍需积极关注,同时未来对于大一新生的心理干预需要结合学生的人格特质,特别是精神质。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中,男生275人,女生571人;来自城镇329人,来自农村517人。年龄范围在18-20岁。
3.2 大一新生SCL-90各因子得分与全国常模结果比较
将大一新生的SCL-90各因子得分与全国常模得分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强迫、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分高于常模,躯体化、人际敏感、敌对因子分低于常模,而抑郁、焦虑和偏执因子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见表1)。
3.3 大一新生EPQ评分与全国常模结果比较
不同性别的大一新生的EPQ各性格特质得分与全国常模得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男女生的L得分均低于常模、P和E得分均高于常模(P<0.05),女大一新生N得分低于常模,男大一新生N得分与常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3.4 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的典型相关分析
疫情下大一新生按性别进行分层,对EPQ量表的4个维度(V变量)与SCL-90的9个因子(W变量)分别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共有3对典型相关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大一新生的典型相关变量中,第一组典型相关系数(0.491)具有统计学意义,女性大一新生的典型相关变量中,第一、二组典型相关系数(0.664,0.273)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在心理健康方面,男大一新生主要由抑郁和躯体化反映,女大一新生主要由抑郁和人际敏感反映(见表4)。根据不同的性别,对典型相关变量进行分析显示,在人格特质方面,男性大一新生的人格特质主要由精神质和掩饰性反映,其次为神经质,而女大一新生的人格特质主要由精神质和神经质反映,其次为掩饰性(见表5)。无论男女,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关性最大的人格特质是精神质和神经质(见表6)。
课题:河北工程大学一般教育教学项目: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