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昭莹
摘要: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趋势下,电子商务行业的规模也逐渐呈现扩大态势,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种类和形式也变得多样化,其主要是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实现对社交软件的资金转账和投资理财,而银行作为金融管理的主要部门,其在互联网金融产品冲击的过程中要做好相应转型,由此为降低银行业务防范风险奠定良好基础。文章从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其數据化与技术性、风险系数高、监管薄弱、成本低、效率不高方面的特点,而后基于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以及对传统银行的冲击,最后对现代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转型方式进行探究。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银行;互联网金融;转型
传统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重要代名词,其在新时代背景下却尚未实现优化转型,进而导致互联网金融业务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其整体的储蓄资金量不断降低,这不仅不利于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难以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而面对多元化的互联网金融业务,银行将面临更多的风险性因素,因此制定高效全面的工作预案将成为当下值得重点思考的内容之一。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出现使得人们的消费步骤得到了更大程度地简化,改善了支付步骤、优化了支付体验,因而对互联网金融产品与服务进行创新是具有社会意义和经济效益的。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互联网技术的运用程度更加频繁,因而互联网金融产品与服务管理者就需要给予客户群体的特点进行服务的优化,使其产品类型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以此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消费和理财需求。而在当前发展背景下,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的管理体系不仅在操作与管理防范工作上不够灵活,由此在使用频率上也出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因此做好相应的优化转型工作是必要的。
一、互联网金融的内涵与主要特点
(一)内涵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互联网通过大数据动态分析,使得不同的信息数据资源能够更好地得到优化整合,而后将客户的有效信息传达给金融机构。同时,通过分析、挖掘客户交易及消费等信息,也能够充分了解和掌握客户的具体消费习惯,从而对其特定消费习惯做出准确的预测,进而使得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机构平台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加密切。
(二)主要特点
1. 数据化与技术性
大数据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大数据的不断积累和发掘,使得商家和用户之间的消费信息能够得到收集和整合,普通投资者可以参考这些数据,判断客户实际信用水平与具体还款能力,而后再针对性地为不同用户群体提供具有可靠性的金融产品。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为金融产品的诞生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出现使得人们的消费步骤得到了更大程度的简化,改善了支付步骤、优化了支付体验,因而对互联网金融产品与服务进行创新是具有社会意义和经济效益的。
2. 风险系数高、监管薄弱
目前,网络金融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其配套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规定还不完善,而没有实现与行业标准相结合的准入门槛要求,业务定位比较模糊,行业面临着大量政策与法律风险,同时互联网金融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使其整体的业务操作缺乏经验,识别风险的能力也有待提升。此外,从成本上看,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基础设施也处于完善阶段,尚未有效融入可靠性的控制流程和技术。
3. 成本低、效率高
互联网金融产品能够建立起供给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便于两者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供给者不用对接各个银行,减少了服务费和认证费用,降低了经营成本,使平台发展能够越来越长久,用户可以源源不断涌入平台。除此之外,将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融入业务操作流程中也将能够更好地提升整体的规范性,进而使其能够在无需排队等候的情况下独立办理业务,大大提高了业务处理能力,并能全面降低运营成本。
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具体冲击
在现代互联网时代,传统银行要基于业务发展需求作出相应的优化变革,以此更好地满足不同客户之间的需求。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传统银行也造成了一定冲击,以下对其进行分析。
第一,站在负债业务层面而言,银行的主动负债种类呈现单一化,以大量抵押、担保或增加金融机构的存款为前提的贷款方式大大提高了中小型企业的贷款准入门槛,增加了企业负担,短期的贷款资金不利于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中小型企业往往需要短期的资金来进行周转,这种贷款资金需求的特点是要迅速,但是贷款的条件往往没办法做到这点,确保资金能及时到账。中小型企业本身资金并不雄厚,无法达到贷款条件会被拒绝贷款,这让贷款失去本来的意义;以流资为主的贷款结构不利于需要稳定资金用于发展企业的需求,由此将使得客户出现分流的现象,进而在贷款义务减少的基础上将降低传统银行的整体效益。
第二,站在资产业务的角度而言,由于银行自身信息化水平较低,没有有效地更新和升级配套软件设备,无法进行大面积监控,也不能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很容易给传统银行带来风险。同时由于商业银行债券风险管理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的利率管理方法,没有健全的风险管理措施和方案,一些银行甚至没有指定相关的管理政策,甚至存在真空地带。尚未针对债券业务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独立的决策流程和授权机制以及与之配套的债券投资政策、债券投资管理办法、年度投资指引、债券投资经营授权管理办法、债券投资分类管理办法等风险管理政策,缺少对资金规模、资金成本、久期、债券的会计分类比例、财务预算、可投资产品的范围、期限、风险限额、集中度及资本等有关指标的规定和管理。近几年来出现的坏账就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据,那就是在风险问题上,传统银行常常后悔莫及,由此带来的风险损失非常大。
第三,站在盈利能力的角度而言,大数据时代日益激烈的竞争导致传统银行收益总体呈下滑趋势,竞争力在下降,而互联网金融的相应利润却在增长,传统银行最大的客户数量和每日盈利能力都在下降。例如根据中国农业银行的业务发展情况如图1所示。面对2015年主动负债增长率远远高于银行收入总额增长率的不利形势,2016年银行采取较为保守的销售策略,主动负债增幅放缓。由于银行主动负债余额本身较为庞大,所以主动负债占银行收入总额的比重略微下降。总的来说,这一年银行的主动负债比例相对较好。2018年,银行收入总额小幅下降,主动负债总额却上升了3.79%。2019年,销售业绩回升,但回升速度远不及主动负债,可以推测银行的销售部门为了扭转业务收入的颓势,放宽了销售策略,过分依赖主动负债来提升银行收入总额。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便是现金流量大大降低,银行的资金周转也将受到影响。
三、互联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的优势
(一)互联网金融服务对象趋于多元化
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产品与服务面对的对象相对于传统的金融模式更加趋于多元化,在过去的金融服务兑现往往是具备较高能力的偿债的大中型企业,而在当前情况下,互联网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购买门槛在不断降低,大学生、中小型企业及日常的消费者都可以运用互联网金融产品进行消费和理财,因而其服务对象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互联网金融服务对象趋于多元化意味着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将面对更大的消费群体,其中所需要结合的数据信息也将更加庞大。
(二)互联网金融服务的领域个性化发展
金融服务的产品与领域是十分宽泛的,其不仅集中于货币服务、理财产品、信用卡等方面,同时还可以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特点进行个性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定制。因而在这一需求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服务的领域也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获利渠道也会随之增加。
(三)互联网金融技术安全风险不断提升
区块链技术具有公开透明、数据安全、不可篡改的优势,但是这些都是建立在区块链搭建过程中的底层技术绝对安全的基础上。例如,区块链的基层技术之一的密码学,在区块链的搭建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密码学的存在,保证了区块链的安全性,虽然现阶段密码学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还是有一些底层逻辑在设置的过程中存在漏洞,这也造成了一些黑客利用漏洞攻击客户账户,盗取虚拟货币和客户信息的情况出现,给互联网金融造成了一定损失。
四、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具体冲击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传统银行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具体表现在下述层面。
第一,从负债业务层面来看,互联网金融相对于传统银行在社会融资比例上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其中大部分的储蓄资金主要来源于客户的个人存款。而在融资渠道不断多元化的背景下,传统银行不仅在资金来源上逐渐出现减弱的状态,同时还面临户的脱媒、渠道脱媒等问题,进而使其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强。而在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必定会分流传统银行的客户,使其整体的贷款业务出现减少、债券融资成本不断提升的态势。近几年来出现的坏账问题实际上就是衡量银行运行风险的重要指标,许多银行在应对坏账问题上难以采取有效监督管理措施,进而使其整体的风险损失不断增大。
第二,从盈利能力的角度来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互联网金融在推出的金融业务上更加具有针对性,这将使其用户群体的接受程度提升,进而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而传统银行在业务上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也导致总体收益出现下滑趋势,而互联网金融的相应利润却持续增长,传统银行所拥有的客户越来越少,盈利能力也越来越差。
五、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对创新性和传统银行转型的要求
(一)传统银行方面要求
1. 长效收益方面
长效收益实际主要指的是客户在银行办理金融业务,其在不主动取出资金的情况下让银行自动完成定期的存款业务,也为银行的业务长期投资提供稳定的资金流,进而为提升银行的整体收益奠定良好基础。而在互联网金融下,客户能够实现对资金的灵活提取,更好地契合当前市场变动的需求,同时也将降低客户的整体业务风险,并且传统银行在储蓄过程中的利率并不高,使得大多数的客户群体将资金投入到互联网金融平台中,对银行的长效收益产生直接影响。
2. 客户集散方面
在传统银行经营过程中,储蓄用户总数整体上虽然有所增加,但由于银行间的竞争,使得分配给单一银行的客户数量减少,特别是目前各种乡镇银行纷纷建立,如中国建设银行等传统大银行,其客户总量将进一步减少。而目前用户对资金提取和储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更多的用户将资金投入网络金融领域,导致银行方面的客户总数出现不断减少的现象。
(二)互联网金融方面要求
1. 风险控制方面
互联网金融平台能够实现对市场变化的动态监控,进而更好地达到控制金融风险的目的,在此过程中也将增加用户的信任度。同时在技术的支撑下一方面能够抵御其他平台对客户资金的權益侵害,另一方面由于平台采用原来的隐私条款,实现对用户信息的保护,进而更好地确保就用户的资金和个人信息都能够处于安全状态。
2. 制度明确方面
制度上要明晰,要有网络平台间的竞争机制,要有很高的合理性,同时还需要与传统银行的对接,进而为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供关于目前及未来工作改进的信息。在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工作前提就是要了解并规划好各工作体系,让网络财务平台消除现有的制度空白和安全隐患。
六、大数据时代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转型方式
(一)转型理念
第一,迭代效应。旨在使传统银行能根据网络金融系统的运作与调整,推出针对原有业务的变更与优化,以使传统银行与网络金融系统更好地结合;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根据新业务系统的要求,推出针对新业务的金融服务,以使之更好地与网络金融系统对接。
第二,长尾效应。能使传统银行在受人力资源限制和资源获取效率限制的情况下,仍然能获得更高的收益。目前传统银行束缚的原因有:吸引小客户不够,新兴产业缺乏分析数据支持,这些新兴产业往往存在着极高的发展潜力,但由于银行在获取信息数据方面处于劣势地位,这将导致银行部门的收益难以得到针对性地优化提升。而互联网平台可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对各种数据和信息的有效收集,因此从最终的作用效果来看,传统银行在投资领域方面需要遵循长尾效应来完成各种类型数据的总结与完善。
第三,融合效应。融合效应的作用机制需要建立在银行与客户群体之间的协调沟通,使得客户能够清楚自己在各种资金风险控制上的要求及利益诉求,同时银行还需要基于不同的项目类型打造成最终模式,并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量实现最大限度资料的输入。
(二)大数据与传统银行业务风险防控
谈到有关银行监管管理体系的完善建设,就离不开具体的风控手段来进行推动。大数据风控便是风控手段的一个领域范畴。现阶段的大数据风控的应用,主要在于反欺诈以及大数据的信用评分模型,分别针对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这两大风险领域。
如何对大数据风险进行防控?以下为银行办理贷款的流程图,图1是从客户的角度去银行办理贷款的流程。
从中看到,大数据风控则通过用机器代替人力来审核处理相应任务,通过将申请人的资料信息转换为数据的方式输入到大数据库中进行分析,机器则通过自身程序中设置的有关数字逻辑来处理这些数据信息。这一方法解决了人力成本花费大以及工作质量效率无法保障的问题,提高了审核的工作效率与质量水平。同时,通过储存的数据,有利于完善银行征信监控体系,进而有利于建立完善银行风险防范系统。
(三)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的转型操作
首先,转型操作过程要求互联网金融平台和传统银行构建统一性的管理体制,需要充分将利益控制、市场数据分析以及对接融入就两者融合过程中,进而使得两者之间的业务操作进程能够得到统一。需要使得互联网金融机构实现业务上的融合,进而为促进银行业务的转变奠定良好基础。借助互联网金融平台对客户群体的精准检测,进一步推动契合客户信用度以及风险接受能力的金融产品,以此为促进银行的长期效益发展创造条件。
其次,为金融机构之前的合作关系确定,由于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平台同属金融机构,因此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来帮助银行搭建网络平台,而传统银行方面也可以将相应的商业银行建设经验传递给互联网平台,进而使得两者之间的合作效益能够得到提升。
最后,落实该过程中的多方洽谈工作,允许网络金融平台与传统银行之间的界线被打破,通过对各项工作要求的遵从与利用,可以完全分解并消除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多方洽谈的方式促进不同业务之间的合作,进而为促进两者的充分发展提供保障。
七、结语
总而言之,互联网金融相对于银行业务模式更加具有便利性和灵活性,由此也使得银行的业务量在互联网金融冲击的背景下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因此银行做好相应的转型工作是具有必要性的。本文将从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其数据化与技术性、风险系数高、监管薄弱、成本低、效率不高方面的特点,而后基于互聯网金融的优势以及其对传统银行的冲击,最后对现代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转型方式进行探究,以期更好地促进互联网金融平台与传统银行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米青满.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及传统银行转型[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08):28-29.
[2]吴筱.基于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及传统银行转型研究[J].时代金融,2020(02):24-25.
[3]蔡国文.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及传统银行转型策略[J].财经界,2020(16):85-86.
[4]李卓霖.大数据时代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转型方式研究[J].时代金融,2017(06):82+86.
[5]张锦云.试论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及传统银行转型[J].低碳世界,2019,9(10):246-247.
(作者单位: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