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传统出版行业的挑战和机遇并存。为了迎接机遇、战胜挑战,传统出版社对于数字出版应当深化认识、系统谋划,坚持数字化战略,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引领作用,有效整合各种资源要素,谋划实施具有牵引力的数字出版项目、具有竞争力的数字出版产品、具有吸引力的数字出版营销,创新出版业态、传播方式和运营模式,推进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壮大传统出版发展新引擎,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创造新业绩。
关键词:传统出版;数字出版;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31-0093-03
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存储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兴起,传统出版行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从挑战上看,无论是读者的接受模式,还是出版行业的经营模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数字时代文化生活日益移动化智能化个性化,文化消费升级不断加速,读者等受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快速增长。一批新型数字出版企业在吸引受众、内容处理、形式创新、传播模式等方面,相比传统出版社具有较大优势,在出版市场的份额逐步扩大。从机遇上看,原国家新闻出版署出台的《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将产业数字化水平迈上新台阶作为“十四五”时期末的主要目标,并提出壮大数字出版产业、着力推出一批数字出版精品、大力发展数字出版新业态、做大做强新型数字出版企业、健全完善数字出版科技创新体系等发展路径[1]。同时,传统出版社成立时间长、内容资源多、作者联系广、组织架构成熟,具备发展数字出版的诸多有利条件。
传统出版社应当把握机遇、战胜挑战,主动适应数字出版趋势,积极向数字出版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文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为代表,分析阐述其数字出版发展路径,以期对于传统出版社融合发展、数字出版等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1 数字出版的认识理解
目前,无论学界还是业界,对于数字出版的定义和理解有很多。狭义上,有观点认为,数字出版是指利用二进制数字技术编辑加工出版内容,通过网络等传播的一种新型传播形式[2]。 也有观点认为,数字出版是指采用数字信号技术将相关的信息内容进行编辑、复制和传播,需用计算机或相应的阅读设备进行阅读的新兴出版行为[3]。这些观点是从内容和形式关系上的一种认识,将数字出版理解为技术革新,通过对内容资源的技术化处理,实现多元化传播目的。对于传统出版社来说,合理利用数字出版技术可以有利于去库存、降低印制成本、获得更多读者。
如果仅仅从狭义上理解数字出版,甚至单纯地从外在表现形式、技术手段、阅读设备、传播载体等视角定义数字出版,可能会与网络出版、移动出版、电子出版等相关概念混淆起来。其实,早在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已经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数字出版进行定义,并指出目前数字出版产品形态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彩信、彩铃、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小说、手机游戏)等[4]。 从这个官方文件对于数字出版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描述上,可以认为数字出版的概念范畴是包括网络出版、电子出版等。
所以数字出版的产品形式、传播途径等是多元化的,随着信息通信等科技的不断革新,还会出现更多形态的数字出版。基于其特征的深入理解,才能更好把握和运用数字出版。广义上,数字出版具有数字化、现代性、开放性和互动性四个方面的显著特征,如数字技术深层次融合、数字化编辑加工、数字化复制、数字化营销,理念、制度的现代性,产品、技术的开放性,内容数据、用户数据、交互数据的互动性等[5]。 通过对数字出版特征的阐述,可以从理念、制度、技术等多角度认识和了解数字出版,可以更加广泛、深刻、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数字出版。对于传统出版社来说,亟须转变发展理念,以数字化推进内容创新、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出版全产业链条,催生传统出版与数字业务相融合的新型出版业态,打造数字出版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
2 数字出版的路径分析
2021年10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2020—2021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逆势上扬,全年产业整体收入达11781.67亿元,比上年增加19.23%。传统出版社作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出版方面上经过多年的探索尝试,逐步找到了一些发展路径,既紧紧契合数字出版的发展方向,又充分挖掘传统出版社的出版资源,为传统出版社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力、新引擎。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是一家以“传播科技创新成果,普及科学知识理念”为定位的出版机构,“十三五”以来持续推进传统出版的数字化融合。2017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化转型升级技术装备配置优化项目”,先后建成“时代健康数字服务平台”“安徽省养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不断尝试深度开发出版资源,加快纸本出版的数字化延展。2019年自主建设并运营的“乐龄听书”音视频平台,逐步形成“以品牌项目为抓手,发展出版新业态,培育企业新动能”的数字出版发展模式。
2.1 以品牌为牵引,打造更优的数字出版项目
传统出版社拥有优质的数字内容资源、书刊的信息网络传播权、高水平的作者资源,要善于整合各类出版资源,利用自身出版品牌和优势,在垂直细分领域深耕细作、集中投入,开发一批具有较强牵引力、带动力、影响力的平台型数字出版项目,实现“出版+”融合发展。
安徽科技出版社依托自身丰富的医疗健康等出版资源,秉持服务老年人群“健康生活、休闲娱乐”的出版定位,坚持“整合中运营、运营中整合”的运营策略,2019年11月上线“乐龄听书”项目,打造出版社自主开发运营的国内首款专门为老年人提供音视频内容服务的数字出版平台型产品。作为安徽省文化強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的重点扶持项目,先后被中国出版协会评选为“数字渠道创新应用”和“出版融合创新优秀案例暨出版智库优秀推广案例”。目前下载用户数25万,注册用户数12万,月活平均数1.5万。
内容建设方面,坚持“精品内容”导向,通过版权购买、自主策划、联合制作等方式策划和录制有声书、有声刊、有声节目及视频节目,建成“强叔(戴光强)说健康”“费氏中医推拿”“医声码”等精品栏目,上线音视频内容超过8000小时。部分节目在懒人听书、喜马拉雅等平台总播放量达千万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集体场所防控100问》有声书登上喜马拉雅巅峰榜No1,在学习强国等平台收听总量超过200万次。运营推广方面,坚持“线上+线下”融合,建立“乐龄听书”新媒体矩阵,开通“乐龄听书”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新浪微博、抖音、快手等自媒体账号,在居民社区阅读空间推出有声书架,开展线下推广活动。产品研发方面,坚持用户体验第一,将用户体验视为产品研发的重中之重,追求简便、快捷、适合目标用户的体验感,稳步推进版本更新迭代,及时修复bug,优化功能和UI,增加2.0版本的视频播放、UGC等功能。目前取得软件著作权2项,提交专利申请1项、商标申请5项。
与此同时,安徽科技出版社启动医学古籍数字出版项目,探索古籍资源数字化开发利用,推出“新安医学传承与研究精品数据库工程”,努力建立系统、科学和立体复合型新安医学知识体系的数据库(电子图书馆),为新安医学的研究、传承、发展、大众普及和“走出去”提供数字资源层面的知识服务平台支撑。2021年,该数字出版项目正式立项,建设期为3年,计划完成数据库(电子图书馆)的基本建设和功能实现,收录新安医籍约4000万字、150~200种、近千卷内容。
2.2 以受众为中心,提供更多的数字出版产品
传统出版社要坚持以受众为中心,深入分析广大受众的核心需求,着眼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精准匹配受众需求和应用场景,充分利用计算机、手机、电子阅读器等终端提供服务,不断对出版内容资源进行有效加工、提炼、组合,在出版产品内容生产、形态打造、价值塑造上持续用力,推出更多优质的数字出版新产品。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现,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9.7%,报纸阅读率为24.6%,期刊阅读率为18.4%,均远远低于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的接触率79.6%[6]。
安徽科技出版社围绕目标受众需求,发挥好医学健康和大众科普类图书、期刊资源优势,在纸本书刊开发的基础上,力争实现一种资源多次开发、一次开发多渠道分发。一是推进期刊纸声互动,《保健与生活》是安徽科技出版社社办中国百强报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20年实现纸刊同步有声化,目前单期最高播放量3.3余万次,迅速提升期刊传播力。二是推进科普读物数字化,2021年“我的世界系列”图书上线8个语音专辑、867集,累计播放量近4000万次,实现净收益60万元;一批AR数字图书产品登陆梦想人4D书城App,内置入驻海信、TCL等智能电视的阅读平台,进驻移动咪咕、阅文等线上平台。三是推进教辅图书数字化,采用“图书+二维码”形式,打造“教材原声学习+同步听力练习”模式,提高数字化语音资源品质,提升“英语听力”教辅图书用户体验。四是推进小学阶段课后服务课程研发,把青少年科普出版和课程研发深度融合,利用优质科普内容资源和作者资源,开发更多特色的融媒体产品。目前重点开发了美丽合肥、未来世界、立起来的科普阅读、科学实验也疯狂等课程。
2.3 以服务为手段,实现更强的数字出版营销
传统出版社发展数字出版,还需在营销策略和盈利模式上有所突破,既善于利用现有数字经济平台,与数字出版企业加强合作,又敢于搭建自身平台,建立适合本单位出版产品的数字营销渠道,将服务、宣传、推广、营销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服务读者、开拓市场。
安徽科技出版社升级改建微信公众号矩阵,形成出版社公众号、“乐龄听书”公众号和《保健与生活》公众号的“一主两翼”布局,强化对垂直用户的聚集和服务。加速线上产品推广专业化立体化,率先布局短视频及新媒体直播渠道,在B站、微博、小红书等线上平台持续营销发力,与“虎妈潘潘”“芮娜是个二姑娘”“苏小懒”等20余位自媒体达人长期合作,对《美国国家地理·科学大百科》《我们的二十四节气》《会说话的触摸发声书系列》等10余本新书进行宣传;自行直播每月不少于30场,与最强大脑卢菲菲、吉杰、叶一茜等大V合作带货,单场在线人数超过200万;与天猫、京东、当当等大型线上销售平台加强合作,建立运营好出版社专营旗舰店,实现出版物全品种上架。
3 结束语
近年来,在数字环境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消费群体不断壮大,阅读习惯发生明显变化;以5G、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加速变革,科技改变生活成为常态。这些因素有效推动了数字出版产业持续逆市上扬、快速发展。在数字出版产业的迅猛发展中,传统出版社绝不是旁观者、局外人,而是重要创新主体、市场主体。
面对数字出版的前期投入成本较高,运营盈利模式不够成熟,相关技术标准还未统一,专业运营人才较为短缺等问题,传统出版社应该立足主业、突出特色,找准定位、守正创新,积极顺应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发展的新形势、新环境和新需求,主动加强5G、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出版业务中的应用,努力满足数字环境下消费升级需求,坚持出版内容的数字化创新,推出一批数字出版精品,坚持出版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更多数字出版新业态,坚持出版企业的数字化战略,争创出版融合旗舰单位、特色单位,努力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数字出版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EB/OL].(2021-12-28)[2022-05-20].https://www.nppa.gov.cn/nppa/contents/279/102953.shtml.
[2] 汤枫.数字出版时代下图书产业的创新之路[J].新闻文化建设,2021(7):45-46.
[3] 苗守艳.基于语义学视角对“数字出版”的再认识[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4):50-56.
[4]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0-08-16)[2022-05-20].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1/content_1778072.htm.
[5] 张新新,陈奎莲.数字出版特征理论研究与思考[J].中国出版,2021(2):8-14.
[6] 国家新闻出版署.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主要发现[EB/OL].[2022-05-09].https://www.nppa.gov.cn/nppa/contents/280/103913.shtml.
【通聯编辑:唐一东】
收稿日期:2022-06-20
作者简介:杜琳琳,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编务室副主任,北京印刷学院传播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出版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