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凯菀
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往往是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似乎学生学习成长中的任何问题他们都能解决。但事实并非如此,有时候班级里出现几位“问题学生”,就能让平日里和蔼可亲的老师抓耳挠腮、叫苦不迭。如何正确认识他们身上的问题,如何制定科学的处理方法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在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问题产生的不同因素和所处教学环境制定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转化策略。
一、对“问题学生”的客观认识
(一)概念界定
对问题的正确认识,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前提。综合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来看,“问题学生”主要是指与同龄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或是自身存在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在思想认识和行为表现上偏离常态的学生群体。常见的偏离表现大致包括:学习成绩相对落后、人际关系较为紧张、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有待提高等。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指的“问题学生”不包括因先天智力落后、身体功能失调等特殊因素导致思想认知和行为表现出现偏差的学生,同时也不能简单等同于“学困生”等侧重某一方面问题的概念。“问题学生”一词在本文中仅指代处于特定状态的学生,在外界介入下,这类学生能够出现不同程度的转变,心理认知和行为表现方面的偏差也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矫正。此外,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聚焦于小学阶段“问题学生”的产生原因分析和转化策略,不同阶段的“问题学生”因所处环境和认知能力的差异,在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干预策略上都会存在一定差异。如因情感纠纷、沉迷赌博等原因引发的问题在小学阶段几乎不会出现,故在本文中未作论述。
(二)认知态度
说到“问题学生”,大家的反应往往是皱起眉头甚至“深恶痛绝”。这种反应首先就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美国作家爱默生曾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自于各种各样的家庭,他们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和经历,实施学生的个别化教育首先要尊重学生个体成长的独特性。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当将“问题学生”的出现看作是一种正常且自然的现象,不要急着动气上火,也不要急于批评处理,而应该抱着平和的心态看待他们。一方面这类学生身上的大多数问题只需要给予适当的关注引导就可以得以改善,并非不可逆转;另一方面,作为一名教育者,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共情能力,从“治病救人”的角度出发,运用智慧和耐心去引领每一个孩子,从而让他们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价值。
二、“问题学生”成因分析
“问题学生”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往往是由多重因素叠加造成,主要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学校和家长要始终保持爱心和耐心,通过教育的智慧走进学生的心房,通过平等的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同时也要通过分析深层次原因来避免问题的产生。不能不问“为什么”,只问“怎么办”。
(一)自身原因
一部分“问题学生”的产生并非源于外界因素的不良影响,而是来自于自身的认知偏差。常见的有自我认知不全面、自控意志不坚定以及思维方式不科学。自我认知不全面主要表现为不自信甚至是自我否定,比如因为曾经的失败经历,导致对回答问题、考试、人际交往等存在恐惧、自卑等负面情绪。另一种较为常见的原因是意志力、毅力较为薄弱,相比一般学生,这部分学生有时无法控制地想要在课堂上讲话、做小动作,或是在课后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影响作业的完成效率等等。最后一种原因是思维方式不科学。每个孩子的思考习惯和行为模式都有差别,比如解决同一道数学题,有的孩子习惯想得比较深,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在考试时却比较耗费时间。有的孩子思考问题不够全面但是能更快得出结果,这两种思维方式或者说是思考习惯各有优劣,无法绝对地说孰优孰劣,但放到具体的生活或学习场景中,却会产生有好有坏的结果。这个原因产生的问题同样可以通过外界的教育引导或自身的感悟体会来转变。
(二)家庭原因
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小学阶段,相比科学知识的增长,家长更应关注的是孩子良好性格和健康三观的形成。研究表明,很多“问题学生”的产生都跟家庭成员的不良行为习惯以及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当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较高时,一般会更为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提升和行为品德的提升,也能够为孩子的学习提供更多帮助和指导。反之,当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不高时,虽然也会对孩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但是难以在学习和功课上提供具体的指导。另外,家长的性格和价值观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并同化孩子。比如经常赌博、打游戏、看手机的家长,孩子会更容易沉迷游戏等娱乐活动。在有着良好阅读习惯的家庭中,孩子往往也更爱阅读,对学习的积极性也更高。最后,家庭环境是否和谐幸福,对于孩子也有着重要影响,如果家长经常吵架或打骂孩子,孩子便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甚至慢慢养成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思维。
(三)学校原因
学校是学生开展学习和交流活动的主要场所,虽然学校是承担教育的场所,但学校生活中的一些特殊情况也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这里列举两种情况:一是班级氛围不和谐。一个班级的班风决定着班级成员的发展方向,身处勤奋好学、团结友爱的班级,孩子也会努力奮斗、乐于助人。反之如果班级里有部分同学存在自私自利、欺负同学的行为,那么其他同学也会受到不良影响。二是教育理念不科学。虽然近年来学校都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努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评价体系中也尽量纳入了多元化的指标,但是学习成绩仍旧是无法绕开的重要评价指标。教师是教育行为的直接实施者,如果部分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没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给予充分关注,那么学生就很难在学习以外感受到成就感。
(四)社会原因
当前社会快速发展,多元文化和多种价值观念冲击着学生的心灵,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三观尚未完全定型,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没有严格实行未成年人防沉迷保护的网络游戏,存在暴力等镜头的影视作品,监管不到位的购物平台、直播平台、娱乐场所等都容易对未成年人产生不良影响。社会上存在的一部分不科学的教育理念和风气,比如课外补习班盛行,严重侵占学生的课余时间,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单一关注成绩和排名的观念容易导致学生压力倍增,从而患上“考试综合征”等。
三、“问题学生”转化策略
“对症下药”是有效转化“问题学生”的关键。根据问题产生的不同原因,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主体开展不同程度的介入。从介入主体来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激发学生内生动力
每个学生在内心深处都是渴望得到认可的,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荣誉感。以“学习动力弱、课堂表现差”这类问题为例,首先,可以通过设置目标倒逼。这类学生往往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和障碍。这时候就要为学生设置一些短期可以达成的学习小目标,当学生在完成这些目标后,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让学生消除对学习的恐惧,同时感受到达成目标的成就感。其次,可以通过赋予职务倒逼。在担任代理职务和辅助职务的过程中,“问题学生”自然会“以身作则”,为了发挥榜样作用而自觉完成作业、遵守課堂纪律等。最后,可以扬长避短培养自信。一部分消极对待学习的“问题学生”是由于缺乏自信,认为自己很多事情都做不好,对于这类学生,可以寻找其身上的闪光点,比如在文艺或体育方面的特长,为其营造可以展现才能的舞台,从擅长的方面开始培养自信,改变片面的自我认知,适当时机辅以谈心谈话,让学生意识到有志者事竟成,从而积极面对学习。
(二)发挥教师职业优势
与其他介入主体相比,教师具有一些天然的优势,比如与学生的接触时间长、在学生心中的威信高、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师范教育、能够方便地接触到多方面的教育资源等等。因此,在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教师是绝对的“主力”。一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与“问题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利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通过谈心谈话等途径帮助学生打开心扉,用关爱、尊重、宽容、激励、陶冶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人际关系紧张”这类问题为例,可以通过布置“我理想中的朋友”“最难忘的友情”“同桌的优点”等作业,了解学生对于友情的看法,引导学生挖掘他人身上的优点,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从而帮助学生逐渐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二要充分运用身边的教育资源。比如有的学生爱说脏话、经常与同学闹矛盾,班主任除了与学生直接进行沟通,还可以寻求思想品德课任课教师或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坊等相关人员的帮助,通过多种方式、多种资源提升“问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三)重视同伴互助作用
同伴之间的帮助是教师和家长无法替代的。同龄学生之间往往具有更多共同的经历,对于同一事物的看法也较为一致。一部分“问题学生”产生的主要原因如果是与家长或教师有关,那么这部分学生对家长和教师的信任一般是较低的。他们往往会认为“大人讲的都是大道理”,家长和教师的话往往难以得到孩子的认同。此时同伴的互助作用就能充分体现出来。教师可以请班级的同学为“问题学生”出谋划策,比如对于完成作业拖沓马虎的学生,可以请其他同学提醒陪伴完成作业。
(四)注重家校沟通协作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寻求家长协助绝不是简单的“叫家长”,否则只会让家校沟通消极化。代表学校的教师要经常与家长沟通学生近期的情况,特别是在诊疗“问题学生”的过程中,除了倾听学生心声外,还要通过家长了解更多的情况,从而作出更加全面准确的判断。比如对于沉迷游戏无心学习的学生,一方面学校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知识的力量,另一方面也要家长配合在课后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学生,引导学生走出房间,通过运动、旅行等其他娱乐活动慢慢戒除对游戏的沉迷。
四、结束语
虽然本文分析了小学阶段“问题学生”产生的主要原因和解决思路,但是具体工作中的问题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教师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无法解决学生遇到的所有问题。当学生遇到的一些问题已经超出了学校能解决的范畴时,学校和教师都要勇敢地承认这一点,及时将这部分学生转交给社区社会工作者、心理医生、公安机关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和教育,这对学生来说也是负责任的表现。
【参考文献】
[1]何康.也谈个别化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3(24):83-84.
[2]王晓春.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第2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0.
[3]彭文中,杨智奎,姚长伟.浅析问题学生的六大心理和八大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12):41.
[4]马骏骙,熊登秀.从家校教育角度探讨“问题学生”的成因[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