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说在朋友圈点赞就是动动手指,不费一文,也无需绞尽脑汁留言回复,可它偏偏就没有呈泛滥之势。人们表现出来的是如此的克制和矜持,对每一个点出去的赞都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似乎在极力证明:看热闹是人类的天性,但展示态度却不是。即便是网上的赞美,也不是廉价的,只有真正能打动人的东西才值得一赞。有一种是例外的:开明宗义的具体诉求。我就是要赞,就是为了给自己的午餐打个八折,给孩子的篮球教练发个广告。这种目标清晰、指向明确、杵到你眼前的呼救,人们很难不去帮一把。
那究竟有什么让我们点起赞来毫不手软,而不是随随便便地敷衍應付呢?孩子的蹒跚学步、牙牙学语比其他的都更容易激起人们的爱心,老人过寿也会获得多个祝福。因为对幼小和老弱的关怀扶持始终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
朋友圈里的“朋友”怎样去做才能持久地激起你的点赞欲望呢?他需要有超常的表现,比如跑步。今天他跑了三公里,下周涨到五公里,一个月后坚持到十公里,三个月后参加“半马”(半程马拉松)。这种逐步发展的励志故事,既引起人们的兴趣,又符合期望。
如果进步过程中有挫折,没关系,那也会得到大家的鼓励点赞。“成长—挫折—成长”才符合常人的逻辑,也更容易引起共鸣。
成功后的总结能引来点赞,困惑、迷茫也是可以的。当然,如果你还想获得更多的赞,那就要开启另一种新的超常表现。不过,围观者是不是愿意给同一个人的多重成功历程点赞,则属于另一个讨论范畴了。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 张天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