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考点预测 之人文底蕴 (三)

2022-05-30 10:48:04李凤成曾佐希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33期
关键词:汉服人文传统

李凤成 曾佐希

“核心素养”中的人文底蕴具体到“人文积淀”,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两个方面:

一是来源,人文积淀广泛存在于文化经典中。文化经典历经数百上千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根,更是社会文明的浓缩和精华,是人类社会人文积淀的集中体现。即使在物质水平很高的发达国家,文化经典也一直受到各界人士的推崇,其原因在于它不仅给国民提供知识和智慧之光,同时还引导人向善、求美,提升道德情操和人格修养,解决人生困惑。

二是实现的方法,人文积淀必须通过学习才能产生。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人不只是经由生物遗传,更主要是通过历史的传承而成其为人。”人正是通过接受教育来获取知识、习得技能,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而把人类优秀文化内化到个体生命之中,浓缩为个体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科学文化素养。

形成良好的人文底蕴,就是指具有高境界的人文精神、丰富的人文情感、坚定的人文信念和普遍的人文关怀的人。人文底蕴代表了人的内在素质和文化涵养,是人的情感、意志、审美、个性气质、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等品质的重要表征。没有人文素养作底蕴,就不可能有人文素质,也不可能有人的全面发展。

近几年涉及到“人文积淀”的高考作文题:

2022年北京卷中的议论文试题“学习今说”,考生须谈到对学习的目的、方法、内容、价值的认识,这些都与人文积淀有直接联系;

2021年上海卷试题“时间积淀与自我价值”,要求考生认识“事物价值的呈现”与“时间”的关系,间接考查学生的“人文积淀”;

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作文题“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引导学生树立规划人生的意识,确定理想目标并明晰为之努力奋斗的路径,既要体现眺望星空的胸怀气魄,还要阐述脚踏实地的积淀、奋斗历程;

2015年北京卷试题“深入灵魂的热爱”,“自选一物”体现出学生“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的素养。写作中,需要明确此物本身的特点以及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情感内涵等,这便涉及“人文积淀”;而有关此物如何让“我”热爱,热爱如何深入“我”的灵魂等等这些思考,很自然地又回到了对“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方面的关切上。

以上作文,都要求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更敏锐的感知能力,对中华文化有更深刻的领悟能力。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如今,穿汉服成为一种时尚,已经慢慢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旅游景点不乏身着汉服的游客,街道和小区里也可以见到一身汉服的年轻人互相拍照……对这种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传统的回归,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表现;有人认为沉溺于过去历史的辉煌,实际是缺少文化创造力的表现;还有人认为传统应该继承,但更应注重彰显其深层价值,而不是表演这种流于形式的服装秀。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什么看法与见解?请将你的看法与见解写成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题面材料涉及传统与现在,体现了“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人文底蕴”部分的“人文积淀”。

试题为新材料作文试题。题面材料由三块内容构成:第一句为第一层,总说汉服已成一种时尚;第二句到材料末尾为第二层,命题人从穿汉服的现象出发,罗列了人们看待这些现象的三种观点,即——认为穿汉服是传统的回归,是中国人具有文化自信的表现;认为穿汉服是沉溺于过去的辉煌,实际是缺少文化创造力的表现;认为传统应该继承,但更应注重彰显其深层价值,而不是表演这种流于形式的服装秀。三种观点自成一家,立意构思时当有个人选择:如果对其取舍,可以任选一种观点加以支持,其他观点可以简述,以让读者看到自己思考问题的周密;如果兼顾,则可以叠加三种观点中的任一个或任几个,然后将其余观点作为有机补充,以做到辩证。

需要注意的是,写作者要認识到汉服文化不仅要能传承、能弘扬、能转化,更要能发展。当前的问题是汉服文化很多仅停留在表面的喜欢和展示上,缺少一些深入的发展。因此,写作者要想到,人们应该通过创造更多机会让人们穿汉服、懂汉服,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社会现象,才能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复兴。换言之,只有深入了解服装背后的文化内涵,做到外表与内涵相得益彰,才能让汉服发出璀璨的光芒。

本文适合写成立论文,立意时要做到观点鲜明,同时要由汉服联想到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写出深度来。

评分细则

评分原则:以质定档,拉开差距;以“汉服与传统文化”为核心参考结构、材料、语言、书写等综合考量。

1.标题

有标题+5分,标题有味道再+5分。没有标题,先直接扣2分,然后在内容上,评卷老师还会以内容没有对应标题为由扣分。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总让人眼前一亮。

2.字数

800字以上+10分。不偏题不跑题,一般作文都会有43分,字数不够800字的作文才会打特别低的分数。

3.书写

字迹清晰工整+5分,卷面干净美观再+5分。一般情况,同档次作文,书写好不好会相差3-5分,极端情况是10多分!

4.开头

开头摆出观点+5分,观点对应标题再+5分,开头运用了名言、形象化句子、抑扬、设问反问等技巧手法的+10分。

5.段落

段落5-9段的+5分,本论部分段首点睛+5分,有例证+5分,有理证+5分。

800字以上1000字以内的作文,分为5-9段比较好。5段以下,连基本的段落层次都不够,高分免谈。9段以上,内容显得分散,每段会让人感到内容单薄。

6.论证

运用了假设、因果、对比等论证方式的+10分。就一篇好的议论文而言,要写深写透,即观点论述要到位,说理要透。

7.句式

有哲理句、深刻句等彰显思想深度的句子+5分,使用了排比、对仗、比喻等体现文采的句子+5分。作文想得高分,除了切题、书写工整美观、对应内容和形式,就是思想深刻和语言有文采!

8.结尾

呼应开头+5分,结合现实或材料,解决了现实或材料问题+5分。材料作文,必须体现结合现实对材料的思考,必须表现结合现实针对材料的才情!

9.审题

符合题意+20分,切合题意再+30分。理解材料的核心,把握命题者的意图,审题才能切合题意,立意才能精准高远。

适用素材及素材点拨

人大代表建议设立国家“汉服日”

2021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湘绣非遗传承人成新湘提交了一份《关于设立国家“汉服日”的建议》议案,建议将每年三月初三——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诞辰、古代节日“上巳”拟定为中国汉服日。成新湘代表认为,中国的汉服是中国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因它引起的“汉服文化复兴运动”是当代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汉族的文化溯源之旅,也是国学复兴、民间信仰复兴、传统礼仪复兴等大潮中的一条支脉。“汉服日”的设立,旨在通过汉文化中最易让大众接受的点,激发群众民族意识,完整保留传承准确的汉文化。该建议被报道后获得了媒体的关注和网民的热议。

素材点拨

从“国家汉服日”的建议提出到其引起的热议,可以看出“汉服”的概念已不仅是一种服饰,更是传播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但设立“汉服日”还需从长计议,既要避免矫枉过正而产生文化排斥的效应,也要防范节庆元素被商业资本滥用而失去其原本的意义。

思钧如见君

思念,是中秋的一个主题。2022年河南卫视中秋奇妙游节目玩了个谐音梗:思钧如见君。钧,是指钧窑,是宋代生产瓷器的五大名窑“官汝哥定钧”之一。钧窑位于河南禹州,出产的瓷器不同于常见的青瓷白瓷,而是一种通过窑变,色泽不可预测的彩色瓷器。

《思钧如见君》将万千种情愫,寄托于钧瓷烧制的过程。镜头在捏制胚体的陶轮里外,不断闪回。从外看,有情人的双手交握,覆在陶胚之上,圈圈成型;从里看,头发也刷成土色的姑娘们在演示塑造的过程和波动的感情,构思精巧。而在钧瓷窑变的瞬间,整场演出呈现出最为壮观的画面——红蓝青紫交汇,纹理斗折蛇行,色泽灿若云霞。舞台勾连过往与当下,让观众再次感受万彩而美妙的钧瓷,现实与情感的碰撞让人潸然泪下。

素材点拨

《思钧如见君》的惊艳亮相,再次证明河南卫视文化节目走红的秘诀:不做文化复刻,不做文化的搬运工,而是扮演文化二次加工者的角色。传统文化想要“活”起来,先要“新”起来。

“秦腔+”跨界尝试

“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樱桃小口,眉似柳叶,清嗓悠扬,水袖曼舞,一名秦腔小旦款款而出。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上,这个名叫秦筱雅的虚拟推荐官让人耳目一新。在本次艺术节的先导片中,秦筱雅与摇滚歌手同台献唱,完成了一次有趣的跨界演出。西安市民李柳感到很新奇:“原来秦腔也可以这样‘潮。”

“秦筱雅的人物形象和动作采用三维建模完成,一般动画人物的整体解析建模大概只要3万个面,但这次仅头饰建模就达到了70万个面。”秦筱雅设计制作团队成员张曦说,“我们希望通过制作数字化代言人,拉近秦腔与年轻人的距离,让更多人爱上秦腔。”

素材点拨

越来越多的“秦腔+”让秦腔跨界出圈,展示了传统戏曲现代传播的更多可能性,形成了秦腔文化与当代观众沟通的新渠道。人们只有不断为传统文化创新赋能,才能让秦腔这样的传统文化在兼容并包中不断成长。

“马踏飞燕”因何“飞入寻常百姓家”

甘肃省博物馆推出一款“马踏飞燕”毛绒玩偶文创产品,大受市场追捧,迅速出圈成为社会文化话题。在年轻人聚集的网络社区,它的人气甚至超过了其原型——国宝级文物东汉青铜器“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玩偶为何大受年轻人欢迎?有人说是因为它做工精致、手感舒适,但其实真正的秘诀是它的“萌萌哒”的形象。这一文创产品无论站姿款还是奔跑款都俏皮生动,正好击中年轻人的心坎——“萌”。“萌”的背后,是机智、包容、快乐、向善。“萌文化”发源于动漫,一开始用来形容二次元人物形象所具有的某些特质,以及人们对此类人物形象的情感共鸣。事实上,“萌文化”成为网络上的流量密码早有珠玉在前,搞怪的皮卡丘和绿鱼人头套等,早已风靡网络、热销线下。

素材点拨

“马踏飞燕”玩偶走红的背后是“萌文化”的盛行,“萌文化”大行其道的背后则是我国大众文化的强势崛起。从“马踏飞燕”玩偶的成功,足以看出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存在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的可能性。

学生范文

越罗衫袂迎春风  玉刻麒麟腰带红

江苏省盐城市大冈中学  王奥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诗人李贺以生花妙笔刻画出汉服轻盈、飘逸之美。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历经四千多年风雨的洗礼,又在时代更迭中销声匿迹了数百载。如今,汉服频现街头、景区,已然成为当下年轻人的新时尚。曾经的汉民族传统服饰,从“小众”到“破圈”,大有“卷土重来”之势。

然而,“秀汉服”的出现并非偶然。汉服的一丝一绢彰显着历史积淀的厚重,一针一线书写着汉人的风骨,传统艺术的灵性之美蕴藏在汉服古典设计之中。汉服在漫长的几千年时间里扎下了民族审美的根系,这一审美体系不仅影响中华民族的气质和信仰,而且在“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自然规律下助推了世界范围内“汉文化圈”的形成。现代年轻人身着汉服,作为一种“行走”的文化符号,正是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虔敬、向往与回应。思想家爱默生说:“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秀汉服”,让年轻一代更乐于亲近传统文化,逐步构建对传统文化审美的认同感,进而增强文化自信。“秀汉服”仅仅还只是一个开始,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国风潮”,必将发展成古典文化符号交相辉映的“中国秀”。

面对当前的“汉服热”,我们也应冷静思考,不能“为秀而秀”。当穿汉服变成一种吸引流量的表演,汉服的“美质”终会被消耗,届时就会再次沉入“故纸堆”,那无疑是一件憾事。只有深挖汉服的深层价值,并以创新的形式呈现出来,才能让“汉服热”走得更久、更远。

总而言之,对于汉服,我们既要接受其“秀”,又要挖掘其深层价值,让其秀得有分量,有内涵,有魅力。我们要开发汉服多面的美,以适应当代公众多元的审美,并在此基础上,用心地思考汉服的推广。我们要提倡传统节日的生活化,开展主题性文化活动,引导汉服更好地融入当下。艺术在不断走向生活,生活也要不断融入艺术。

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碰撞融合的青春中国,一個重拾辉煌面向世界的自信中国,正穿着汉服、轻摇折扇走向新时代的舞台中央。“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把汉服秀出更多“文化味”,任重而道远!

评点:这是一篇典范议论文,开篇引入当代“汉服热”的社会现象后,逐步阐释观点:“秀汉服”是可以接受的。同时深挖汉服的深层价值,立意由表及里,体现了个性思考。作者思路清晰,论述结构严密,论述中有意识地运用名人名言和诗句,使得文章在论述严谨的同时,多了活泼与灵动,这些匠心独运,使文章做到了严肃与活泼的有机结合。

(编辑:王冠婷)

猜你喜欢
汉服人文传统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汉服新“江湖”
金桥(2021年3期)2021-05-21 08:05:44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上台说汉服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