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格草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期。在该阶段对其进行德育,加强道德风尚引导,有助于提升学生素养,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准则。本文以此为核心,探讨小学班主任构建班级良好道德风尚的意义以及班级管理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关策略,以更好地促进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一、小学班主任构建班级良好道德风尚的意义
(一)规范学生日常行为
良好道德风尚的建立能规范学生。学生生活在班级这一集体中,周边事物以及周边同学都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良好道德风尚就好比道德路标、行为指示牌,当周边学生都认真学习、大声朗读课文时,即便有的同学想调皮捣蛋也只能偃旗息鼓,并和其他人一样投入学习过程中,这就是道德风尚的行为规范作用。在班集体的管理过程中,很多问题的产生并非学生自发,而是与学生本身所处环境、班级氛围等息息相关。要想加强对班级纪律、班级道德等的引导,则首先应该肃正班级风气。只有这样,学生的行为才能够自觉地步入正轨,整体班集体才能够积极向上,形成团结一致、善良友爱的良好氛围。
(二)对学生的思想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不仅仅是行为,良好道德风尚对学生的思想也具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首先,行为与人们的思想息息相关。学生倘若身处道德风尚良好、诚实守纪的班级之中,则他们的行为会先做出改变,会更加规矩、规范。随后在感受到行为带来的正面反馈时,学生的思想也会随之改变,逐渐意识到良好道德行为、良好道德风尚给自身带来的益处,最终思想觉悟会逐渐提升。其次,在道德风尚良好的班集体氛围之中,通过每天的学习与交流,学生群体之间会相互传递正确的思想,久而久之,学生的思想认识与道德觉悟也会逐渐修正、提升。因此,建立良好道德风尚对学生的思想会起到导向作用,可以逐渐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积极的价值观,从而不断促进学生道德水平与思想觉悟的提升。
(三)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良好的道德风尚有助于学生群体之间形成和谐、友爱的班级氛围。在这样一种班级氛围的熏陶之下,学生群体之间交流、讨论问题的频率会更高,同时学生之间也更容易相互借鉴,良好学习习惯以及守纪行为也将更容易传播开来。在纪律严明、学习习惯良好的班集体中,学生的学习也将更加高效,同时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将更加端正,从而更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成绩。
二、小学班级道德风尚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心智发育尚未成熟
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的初级阶段,心智尚未成熟。对于一些低年级的小学生,其心理相对而言更加稚嫩,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同时也较容易被社会不良现象所干扰,从而导致容易出现一些不良举动。对于较高年级的学生,尽管其心智得到一定发展,不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但其心理仍尚未完全成熟。譬如较高年级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喜欢引人注目,得到他人认可,在课堂上会发出奇怪声音,或者模仿教师讲话、接话茬等,进而影响班级管理,对课堂秩序造成一定影响。
(二)班级管理方式单一化
尽管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行,小学班级管理相较以往有所改善,但大部分班级管理仍保留传统的管理方式。传统的管理方式往往内容单一,注重成绩,同时对学生要求过于苛刻。在以人为本、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下,注重成绩的管理方法明显落后,且容易导致学生心理出现问题。此外,过于严格的管理模式、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学生等做法也明显与学生正常的成长特点所违背。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倘若一直对其进行限制,阻碍其天性的发展,则可能会导致学生心灵闭塞,不肯与班主任进行友好交流,从而阻碍班级管理的有效进行。
(三)道德教育过于模式化
道德教育是小学教育的关键环节,每所学校都会据此专门制订标准的道德教育管理准则。这些准则大部分契合小学生的成长特点,对小学生的身心成长起到了积极引导作用。但准则也有一定缺陷,即过于死板,缺失灵活性。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学生的成长轨迹也各不相同。一直沿用固定的、死板的教育准则,则很有可能出现准则以外的个例,从而导致班级管理出现问题。此外,也有的班主任要求学生专门背诵道德准则。该种行为尽管能够加深学生对道德知识的了解,但缺失合理性。正确的做法是在日常班级管理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实践道德准则,通过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
三、小学班主任构建班级良好道德风尚的有效措施
(一)班主任率先垂范,严于律己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同时在学生心目中也占据重要地位。班主任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重要影响,因而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应该切实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通过良好、正确的行为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思想观念,通过言语教导督促学生改进自身不良行为,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班主任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首先可以加强班主任的威信,提高学生对班主任的认同感,从而更有助于拉近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班集体。其次,更加和谐的班级氛围更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形成积极的心态,从而有助于学生快乐成长。最后,班主任以身作则、亲身示范的教育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不断提升自我的一种手段,是班主任与学生在班集体生活中共同促进、共同成长的一种方法。班主任的素养不断提升反过来也可以促进学生道德修养与道德水平的提升。
(二)班主任要构建良好的班级合作
1.培养、引导良好班级舆论的形成
班级舆论是道德风尚的主要存在形式,也是良好道德风尚形成的必要基础。要想树立班级良好的道德风气,首先,班主任应该加强对班级舆论的管理。舆论通常与学生的思想具有密切联系。因而班主任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将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传递给学生。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对事物、世界的看法以及社会观念、家国观念、道德观念等等,同时一些集体活动的制度、规章等,班主任也应该对学生做出引导,要向学生解释清楚规则背后的深刻含义,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规则的认识,打消学生对规章制度的偏见,从而推动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最后,班主任還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先学做人,后做学问。道德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一个人能够屹立于世的基本条件。一个人只有道德高尚才能够走得更远,为人所敬佩。班主任应该教导学生诚实守信、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地做人,要让学生养成敢讲真话、正气凌然、作风优良的良好道德行为,从做人层面为学生树立起一道高墙,夯实学生的素质基础。
2.培养学生干部和积极分子,形成班级领导核心
学生干部以及班级积极分子是班级氛围以及班级成长的守护者,他们在班级道德风尚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也应该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使之形成领导核心。在对学生干部进行培养的过程中,班主任应该明确一点,即学生干部本身也是学生,他们的思想尚未成熟,因而应对学生干部多一些宽容,不能过于苛责,求全责备,从而打消学生积极性。应善于发现干部群体的优势所在,并善于引导、发挥,以增强集体凝聚力,更好地引导班级良好道德行为以及道德观念的形成。
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班主任首要任务是做好对学生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学生干部是班集体的管理者、服务者,本身需要为班级成长服务,同时又要兼顾学业、交际等等,因而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班主任在思想教育中应教导学生如何处理班务与学业的关系,要让学生干部学会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如何更好地平衡集体与个人利益,更好地实现对学生、对班集体的服务。其次,班主任应该引导、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责任感是一种重要的驱动力,学生干部只有具备强烈的责任感,才能够在班集体道德风尚建立的过程中切实发挥引导、管理作用,从而更好地发挥班级领导职能。此外,班主任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主动精神,要教育学生主动承认错误,诚实、脚踏实地,在思想工作中穿插德育,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干部素养。最后,班主任还应该注重引导班干部形成榜样精神。要让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与引导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规范、约束自身行为,发挥榜样作用,以更好地引导班级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
在培养过程中,班主任的次要任务是对班干部加强工作指导。学生干部通常缺乏实干经验,常常容易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遇到难题,从而影响心情,影响学业。对此班主任应该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工作指导,与班干部共同讨论、商讨具体做法,共同设计方案,明确任务目标并共同安排人手、负责学生等,以此来培养干部的管理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减轻负担,提高学生积极性。除此之外,在工作过程中,班主任也可以随时、定期开一些小会议,帮助干部加强管理工作,改善自身不足,同时帮助学生干部总结经验。通过一次次的总结与反思,对班级道德风尚引导与建立的工作将更加完善,同时学生干部也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成长与进步。最后,良好的道德风尚班集体的建立离不开每一位学生的支持与努力,为了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了更好、更快地建设作风优良的班集体,班主任也可以适当多增设几个岗位,让更多积极分子参与进来,共同促进班级良好道德风尚的建立。
(三)通过传统故事开展德育
小学生正处于天真烂漫的年纪,对传统故事、神话故事等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此,班主任可以通过这一点,在班会上适当引入传统故事,通过传统故事里古人高尚的品德行为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我国传统道德故事有很多,班主任可以精心挑选,选取其中较为典型的事例来对学生进行教导。譬如“曾子避席”,该故事讲述的是曾子在见到自己的老师孔子到来后,立马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洗耳恭听。这个故事可以启迪学生尊重师长、尊重长辈的良好传统美德。再比如“车胤囊萤”,车胤自幼好学,奈何家境贫寒,买不起油灯供他学习。但车胤对于学习的信念十分坚定,没有油灯他就借萤火虫微弱的灯光奋发图强,终成一代知名学者。该事例可以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的读书精神。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通过传统故事的方式来进行德育,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相较于传统的班会形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性,从而加强德育效果。另一方面传统故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通过传统故事来加强德育工作,有助于更好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更好地传承、延续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与传统精神。
(四)班主任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是学生的集体活动。举办班级活动的意义在于,学生通过班级活动能够体会到更多人际交往的原则,同时也能够学到更多课外知识,提升自身的思想认识与道德觉悟。因此,班主任应该有意识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以更好地促进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班集体活动有很多,如知识竞赛、班级长跑、春游、黑板报等。每一种班级活动都蕴含着特殊的规则,通过对规则的解读,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规则的重要性,并逐渐规范自己的行为。此外,有的班级活动需要学生集体参与,譬如班级长跑等。在该过程中,学生通过互相协助、服务于集体等行为,也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这都是良好的道德与行为准则。通过多姿多彩的班级活动,学生能够逐渐提升自身的思想认识,并逐渐规范自身的行为,从而更有助于提升班级整体的道德修养,促成良好道德风尚的建立。
(五)加强与家长、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班级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需要家长、任课教师、班主任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学生对于不同的人会展現出不同的精神状态,譬如对于父母会表现得更加多言、顺从,对于自己喜欢的教师则表现得更加亲昵等。班主任应该意识到这一点,积极加强与家长以及其他任课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家长是学生主要的监护人,对于学生的性情以及学习习惯等有着最直接的了解,同时对学生的约束力较强。班主任与家长进行积极沟通与交流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课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加强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从而可以不断促进、提升整体班级的良好道德风尚。此外,任课教师作为除班主任以外与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他们对学生的认识也较为深刻,可以帮助班主任更加详细地了解学生的具体状况,譬如学习状态、精神风貌等。在此基础上,班主任可以更加有的放矢地进行班级管理,加强对整体的德育工作,引导良好风尚。最后,班主任也可以与其他班主任之间通过积极沟通与交流的方式加强班级管理。班主任面临着相似的学生群体,对于班级管理也往往有着更加深刻的感悟。可以互相之间探讨班级管理的难题,疏通思路,同时也可以互相交流探讨班级管理的心得,对于如何提升班级道德风尚等进行共同努力,以此来更好地促进良好班级群体的建立。
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这其中需要师生全体的一致努力。在具体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应注意方法、理念以及管理形式,注重与学生沟通的技巧,并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通过多样化的方法来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德育,不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