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育心育德融合教育研究

2022-05-30 23:34张小梨劳业茂黄清意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33期
关键词:心育心理健康德育

张小梨 劳业茂 黄清意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新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成为高等教育新时期的重大任务。新时期我国的互联网、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技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国际秩序与大国关系持续重构,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也因此变得更加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与此同时,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也迎来了全新的挑战。基于此,对新时期大学生育心育德融合教育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    键   词]  育心育德;融合教育;研究探析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3-0049-04

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我国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取得了较优异的成绩,实现了两者之间的有机融合,对大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产生积极影响。近些年来,我国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技术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引起了新的产业变革,与此同时教育领域的在线教育与资源共享已经实现了常态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后续发展将迎来更多全新的挑战。基于此,大学生育心育德融合教育怎样发展、怎样育人,成为新时期教育领域值得探讨的一项课题。

一、德育和心育的内涵以及关系

(一)德育和心育的含义

对于德育来说,其主要是相关教育者根据社会或者阶段要求,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以及组织性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影响,从而使相应的社会思想以及道德有效转化成个体的思想以及道德品质的一种教育模式。

而心育主要指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地对受教育者的心理进行影响,该影响既可以为直接性的,又可以为间接性的,以此来更进一步提高受教育者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推动受教育者个性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心育所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如情感教育、青春期教育以及学习心理教育等。

(二)德育和心育之间的关系

在高校针对大学生开展教育工作过程中,德育和心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两项内容,其代表着两个方面,两者之间既拥有独自的体系,又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当前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将两者混合在一起,无差别对待。从实际角度来说,德育和心育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两者分别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基于教育目標角度而言,德育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强调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而心育更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更加良好、完善的人格。基于内容层面而言,德育的目标主要是使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并且掌握社会规则,提高学生对是非、善恶的分辨能力;心育目标是使学生对自身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与自控能力。基于教育模式角度而言,德育对知识传输型教育模式的应用更为广泛,通过该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开展教导工作,采用伦理谈话、说服宣传等方式为学生讲述德育相关内容,从而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德育知识并且内化;心育更多会应用生活经验型的教育模式,和德育存在的一个明显差异就是心育反对教育内容的灌输,与学生之间更多会采用讨论与沟通的方式。基于价值观角度而言,德育需要具备明确的价值倾向;心育强调避免代替当事人进行价值判断,更多由当事人主观意识做出判断,处于价值中立。总而言之,德育和心育都是教育体系的重要教育范畴,两者之间为并列关系,主要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而正因为两者之间的并列关系,才更进一步彰显了两者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二、德育和心育的特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育人重点方面

实际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强调主题教育,如生命教育、家国教育等。由于国际形势出现了重大变革以及调整,全球治理迎来了全新的挑战,在这样具有复杂性与多变性的国际关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表现的优越性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彰显,怎样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引导,使其加深对世情、国情以及社情的了解,激发其家国情怀,一定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化作用。在特殊时期,人类生命的脆弱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不畏生死的抗疫精神,使大学生更加懂得生命存在的价值,看到了责任和担当。所以,怎样向学生讲述抗疫精神,讲好中国伟大故事,应用更加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立德树人,是后续思政教育需要不断深入探索的。

2.空间环境方面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以线下为主,新时期多采用线上线下同步的方式。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通常会采用理论课程教学、党团活动以及志愿服务等线下方式。近些年来,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实际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线上思政以及云端思政方式的应用更加广泛,无论是对大学生开展的思政教育还是日常管理,高校都应积极展开信息技术和思政教育之间的有机融合,加强线上线下结合方式的应用,更进一步拓宽思政的空间。

3.信息媒介方面

当前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相对较高,如对于学习资料的获取、网购以及社交等。在这样具有复杂性的网络环境中,各类消息真假难辨,怎样有效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进而提高其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需要重点探讨的一个课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1.教育主体方面

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的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家校联动教育更为紧密。对于大学生而言,其面临着学业、生活、就业以及情感等方面的压力,因此其所产生的心理问题更加具有复杂性。在新时期,家庭、学校以及医院三方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所以,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加强对家校联动、校医合作等机制的探索和应用。

2.教育内容方面

在教育内容方面,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重点要更明确。对于大学生而言,人际关系、时间管理以及生涯规划是对其造成困扰的主要问题,对此,实际开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更加注重重建大学生的安全感,使其能够勇敢面对现实。

3.教育方式方面

新时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用的是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这样线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得到了广泛应用,网络心理咨询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将其与线下辅导以及个体咨询有机结合在一起,便可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的面对面联动,此种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无论是在心理预防、咨询干预还是后续跟踪等方面都能够发挥明显优势,能够很大程度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三、新时期大学生育心育德融合教育研究探析

(一)新时期大学生育心育德融合教育的意义

1.是先进理论的重要实践

思政教育理论与积极心理学理论是实际开展育心育德融合教育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该理论的主要目的是对人发展的探索、对人良好品质的培养以及对人潜力的挖掘。实现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方向更加明确,更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针对性。与此同时,还可以为思政教育具体实施效果提供有力手段,更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科学性。

2.是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新时期对大学生的培养应该注重培养其自尊自立、积极健康的心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思想道德以及科学文化等方面素质共同发展。实现育心育德融合,一定会为国家培养更多所需要的人才,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3.是社会秩序的价值黏合

无论是针对核心素养还是心理品质,都较为鲜明地展示了价值取向以及价值追求。所以,实际中所开展的思政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共同拥有一套完善、有效的行为规则以及道德规范,为推动我国社会有序平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价值基础。由此可见,育心育德融合在推动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稳定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二)新时期大学生育心育德融合教育路径

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除了是能力依赖关系之外,还是交替适应关系,两者之间的融合展现出了被动与主动交替、依赖与适应交替。因此,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路径的选择,应该积极开拓可以解决学生心理和思想问题的通道,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目标合生,建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机制

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品质,使大学生拥有更具稳定性的正向心理特质,使其对大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产生深远影响,促使个体生命意义得到更进一步彰显,使大学生拥有足够信心努力追求幸福人生。针对大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所以从总体上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和方向是相同的,就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育心育德融合就应该积极建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相关机制,制订合理、完善的育人方案,其中需要包括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理念的塑造,以此来实现全程育人以及全方位育人。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制订相应的培养方案,在方案中合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来实现对大学生良好认知图式以及行为模式的培养。另外,针对大学生还应建立更具个性化以及个体化的培育机制,针對大学生个体建立相应的社会组织系统,通过所建立的机制,使学生可以拥有更为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

2.机制先行,建立协同创新教育机制

为了实现育心育德融合模式的构建,应建立相应的教育教学协同机制,在此基础上不断实现对该机制的优化与完善,同时保证该机制的科学性。首先,建立育心育德融合发展中心,对相关工作开展设计以及规划,在此基础上展开制度建设,充分落实相关工作并且采用考核形式进行工作情况的监督。其次,建立多层次课堂,形成科学、完善的协同教学机制,除了在日常开展线上线下的育心育德融合教育课堂教学之外,还应积极组织相关实践活动,将学分作为纽带,将课堂内与课堂外进行有效联动,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对课程、教师以及课堂几个关键要素给予足够重视并且实现合理把握。再次,建立党、政、工、师几个要素的协同机制,不仅应该充分发挥党政工团系统作用,还应该在实际开展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加强对相关专业教师的引进,以此来更进一步提高党、政、工、师几个队伍的思政教育能力。最后,加强对育心育德教育评价体系以及监督体系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相关体系的优化与完善,通过大数据平台的支持,保证所建立相关机制运行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

3.分类策略,提供双轨转介服务

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表现为多变化和复杂性,在对其开展育心育德融合教育过程中,应积极采用分层分类教育方式,使教育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对当前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且做出准确判断,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咨询方式以及教育方式,从而建立双轨转介机制。若实际中的大学生个体存在的问题为思想道德问题,便能够对其采用“因势而化、因势而新”的分众教育,对大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式。若实际中大学生存在的问题为心理问题,那么结合其心理问题的具体严重程度,将其交给相应的专业人士,如对于大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可以采用辅导教育方式,以此来实现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如对于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可以将其转介给相关专业机构或者是专科医院进行治疗。通过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具有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的差异化需求,进而有效提高育心育德融合教育效果。

4.支撑体系,建立人财物合力支持系统

为了实现育心育德融合机制的有效落实,还应该构建具有完善性的人财物支持系统,在该系统的支持下,实现资源的集中,更进一步突出育心育德融合机制的亮点,形成相应的助推合力。第一,构建一支高专业水平的师资队伍,同时做好培训学习以及考核指导工作,加大力度开展业务指导。第二,在经费方面给予足够的投入力度,以此使培训、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得到足够的经费支持,为人员的工作提供相应的物质支撑。第三,建立育心育德环境系统并且不断加强对该系统的优化,环境系统除了包含现实环境建设,如校园文化以及教育基地等外,还包含网络阵地的建设,如在线学习以及网络教育等。第四,围绕高校、行业以及政府建立相应的协同育人体系,积极整合各方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开放、共享以及互赢等良好局面的形成。

(三)新时期大学生心德共育融合教育的实践方向

1.建立统一化的价值观念

大学生心德共育机制的有效落实,要求教师掌握情绪疗法的相关内容,更好地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任务,选择合理的教育内容,对学生的情绪和心理进行引导。育德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建立协调性的价值逻辑是促进育心与育德有效融合的重要途径。不同的价值观念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学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价值观的形成会受到学生内在需要和外在客观环境的影响,对某一事物的发展,不同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想法。社会环境具有复杂性,学生的内在需要具有多样化,在价值观培养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制订层次性、阶段性的价值观教育体系。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集中探讨社会实时热点问题,对学生的主观看法进行引导。在教育过程中要弘扬社会主旋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诉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看待事物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引导学生牢记社会公共秩序,坚守道德底线。心德共育机制的不断完善,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协调性的价值逻辑,时刻关注学生的价值需求,及时纠正学生形成的错误价值观念。不能片面地进行指责批评,不能纵容学生受到不良观念的影响,要注重教育目标的统一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教育过程的协调性。

2.构建常态化的道德规范

要想让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需要在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充分发挥心德共育的教育引领性作用,学校制订一系列激励措施,对学生的在校表现进行评价,在学校范围内推广学生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道德规范的内容要具有生活化、常态化的发展特点,以学生道德品质培养为核心,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维护社会秩序,捍卫公共道德。道德规范对学生文明素养和人格魅力的培养有重要意义,健全人格的形成来源于道德规范的升华,要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认识真、善、美,日常行为要严格遵守道德规范,满足现代化社会文明建设的根本需求。健全人格和道德规范两者相辅相成,心德共育需要从日常规范入手,学生脚踏实地地完成教师设置的各项实践任务,避免学生在看待事物发展时以偏概全,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环境,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严格遵守道德规范,实现自我价值。

3.完善层次性的教育结构

我国已迈入了网络时代,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规划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应用,学生接触外部社会环境的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大学阶段接触的学习内容、教育形式与传统中高年级教学存在明显差异,教师在思想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景,加强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接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实践环境。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各种不良文化、不良舆情的冲击,教师的心理辅导工作变得十分重要,通过教学引导,让学生明确如何运用新知识和新经验去看待社会事物的发展规律,促进身心协调发展。通过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大学生形成稳定的性格倾向,能够在遇到问题时利用发散性思维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心德共育需要遵循循序漸进的教育原则,一切教学活动设计都需要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探究不同发展时期存在的学生认知问题,将素质教育融入体育运动、音乐美术、阅读演讲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中,为学生解答不同成长阶段的困惑。

4.健全激励与保障制度

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发挥育德的思想教育优势,还需要发挥育心的感悟教育优势,全面提高心德共育教学质量,在育德工作开展中以优秀人类文明成果为例,探究我国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成果。从宏观的层面看待哲学,从微观的角度进行逻辑分析。心德共育要发挥思维优势,让学生主动站在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看待事物的发展,素质教育工作突破传统客观环境的限制,注重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之间的协调统一。心德共育机制的落实,让大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中始终保持平和、理性的健康心态。

四、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政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进行分析,从多个维度探讨育心育德的融合发展,能够看出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交替发展的过程。从总体上看,育心育德融合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在两者融合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动力不足以及合理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的情况,今后应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向,不断打破学术层面及制度层面存在的壁垒,促进两者之间的有机融合,这对推动大学生育心育德教育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永磊.后疫情时代大学生育德与育心的耦合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12):90-92.

[2]杨小恩,崔泰铭.新形势下高校育心育德融合机制研究[J].大学,2021(6):135-137.

[3]汪素青.坚持育德与育心相统一,提升劳动教育实效性:以“劳动者的择业、就业和创业”为例[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0(4):134-139,156.

[4]吉风雷.高职院校育心与育德工作相结合模式方法创新[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1):104-105.

[5]育心育德 心理育人彰显关爱[J].北京教育(高教),2019(6):42.

[6]杨秋莲.高校育心育德融合模式的构建[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4):59-60.

编辑 栗国花

猜你喜欢
心育心理健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研培现状调查报告
——以简阳市为例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江苏省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
——积极心育奠定幸福人生
心育渗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诗意栖居”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