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亿
为了提升诗句的表达效果,诗人常常会对其中的某一字进行精细且慎重的锤炼,使整首诗收到既简练精美又富有创意、既生动形象又内涵丰富的效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炼字”。
凝练是对诗歌语言的基本要求。古人作诗时,因字数受到限制,所以非常讲究“字斟句酌”。无论是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还是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又或是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对于自己作品的精益求精。也正是这种不肯将就、勤于打磨文字的精神,才使得那么多经典佳句流传于世,可供后人赏读。
古人炼字,常常从以下几个方向入手,我们来看——
1.抓景物特点。
抓住景物的特点来炼字,能够准确表现出景物的特征。如《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个“乱”字描绘出早春时节春花初绽、欣欣向荣的景象,“浅”字则生动地展现出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了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这两个字准确地将初春景物的特点描绘了出来:春花初绽,一片绚烂;绿草初生,似有若无。
2.巧用动词和修辞手法。
诗人在炼字时,常常会选用动词,以动写静或化静为动,让读者眼前呈现动态的画面。如《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形象地描绘出江水从蜀地进入楚地后一马平川的特征。“随”和“入”二字化静为动,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描摹出一幅气势磅礴的画面。
诗人有时也会借助修辞突出事物的特点。如《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争”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早莺人格化,几只黄鹂在春日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和宝贵。“啄”字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燕子忙碌而兴奋的模样。这两个动词,描绘出一幅自然灵动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现了早春的勃勃生机。
3.融入意境。
锤炼文字也可以融入意境,如《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句,就是因为意境优美。清人黄培芳认为此句的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直”写出了孤烟直冲云霄的劲拔,“圆”字写出了落日在地平线的衬托下又大又圆的视觉感受。直的是烟,圆的是落日,和地平线一起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大漠画卷。一“直”一“圆”描绘出在苍茫的大漠背景下,塞外壮丽独特的景象,也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4.寄寓诗人的情感。
诗人的情感,有时就藏在某个字(词)中,这个字(词)有可能就是这首诗的“诗眼”。如《钱塘湖春行》一诗中,“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中的“不足”,就充分说明了诗人余兴未尽,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抒发了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与留恋之情。
除此之外,古人在炼字时,也会选择形容词、数量词和色彩词来表情达意。如崔颢的《黄鹤楼》一诗中,“黃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千载”,让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感受到历史的纵深;而“空”字,则表达出一种孤独寂寥的情感,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炼字是为了使表情达意更加准确传神,但炼字不能脱离全诗的意境和情感。因此,大家在进行诗歌鉴赏时,要做到“诗中炼句,句中炼字,字中炼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