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不朽 山川妩媚

2022-05-30 10:48李晓事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2年35期
关键词:诗词诗人人生

李晓事

入乎其内

在诗词的星河里,闪烁着一些伟大的灵魂。诗人就像是满天繁星,以绵长的光辉滋养世人。他们抒情、言志、说理,把志趣品性、家国之思、社会观察、人生感悟融入诗篇。我们阅读古诗词,需要感受诗人的精神境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

一、回顾历史,感受诗人的精神境界。

诗人是知识分子,有广济苍生的情怀;诗人又多是官员,有治国理政的责任。他们是社会上一群举足轻重的人物,一方面追求自由,另一方面又因有使命担当,在现实的矛盾中体现出崇高的精神境界。他们或得志或失意,但性情坦荡,生命如歌。

1.忧国忧民的情感

他们有特殊的身份和广阔的视野,把关心国家大事和民族命运作为责无旁贷之事。即使穷困潦倒、自顾不暇,也牵挂国运兴衰;即使人生迟暮,告老还乡,也企盼山河无恙。如陆游在《示儿》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遣的悲痛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九州同”而深感遗憾。

2.实现价值的渴望

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最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他们饱读诗书,走上仕途,渴望建功立业,一展抱负,有的想收复失地,有的想治理国家,有的想平定天下。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他自比廉颇,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报效国家。

3.超然物外的洒脱

仕途不顺时,他们并不消沉低迷,而是洞晓人生规律,超然物外,乐观自适。如苏轼在《定风波》中写道,“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切的不如意都如云烟般散去,任凭风吹雨打,我自恬静安然。

4.不染尘埃的品质

他们历经世事后,发现官场黑暗、社会污浊,他们或孤高耿介,或桀骜不驯,或蔑视权贵。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就是一种不愿在世俗中受沾染的自白。他们有报国无门的痛楚,有壮志难酬的悲愤,有背井离乡的忧思,有亲友离别的感伤,这恰恰体现了他们的真实自然。正因如此,才有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轻松,白居易“满座重闻皆掩泣”的感伤,苏轼“一尊还酹江月”的旷达……

二、登高望远,体会诗人的理性思考。

1.高屋建瓴

他們即使身处底层,也心忧天下。他们一片赤诚,关注民生。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就展示了这种视角的自信。他们或对君主提出建议,或对官员给予嘲讽,或对民众倾注同情。如罗隐的《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通过吟咏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用这一自然现象,表现了他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思考——这般辛劳到底又是为了谁呢?为的正是那些不劳而获、占据高位、手握重权的统治者。

2.鉴古知今

鉴史使人明智,“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他们以史实为依据,在诗中劝谏讽喻。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以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遭到重创的典故,告诫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

三、情感共鸣,洞悉诗人的人生感悟。

1.人生无常

官场暗流涌动,孤高之人往往遭受排挤,甚至贬黜,再加上社会动乱,王朝更替,盛衰无凭。复杂的社会动态,多变的自身际遇,使世事有了沧桑的况味。李煜在《乌夜啼·昨夜风兼雨》中写道,“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诗人感叹人世间的事情,如同流水东逝,人生就像做了一场梦。

2.自我完善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古代文人的追求,一方面期待着得到重用,大展宏图,另一方面修身养性,追求心灵的充盈和自由。他们有思想、有情趣,即使身陷泥泞,也内心繁华,人格理想达到了对现实的超越。屈原在《离骚》中写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可以死明志,也不苟且而活,定要保持高洁。

四、全面入手,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人的思想深沉,感情丰富,总是借助一定的手法来表达,往往含蓄地蕴藏在字里行间,我们在阅读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技巧,才能走近诗人,走进诗境。

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即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忌断章取义,肢解诗意,这就需要知人论世。“知人”指了解诗人,“论世”指结合当时所处的时代。鉴赏诗词时,要将诗词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诗人生平际遇等与诗词一字一句联系起来。读曹操的《短歌行》,需了解曹操当时所处的境况——作为政治家,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后,曹操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这时曹操最需要有人来辅佐,以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这首诗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首先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山海不满足于高和深,曹操也不满足于人才数量;然后用周公广纳贤才的典故,表示自己要像周公一样殷切地接待贤才。这几句诗抒写了诗人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是通过反复诵读,进行联想和想象,走入诗词描绘的情境中。缘景明情,是根据诗中意象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我们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想象自己和苏轼一起来到赤鼻矶,看到滔滔江水,心潮起伏;看到浪花翻卷,豪情满怀,于是想起赤壁之战来。周瑜年少得志,诗人遭到贬谪,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人生如梦。

没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就没有诗词的高远格调;没有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就没有诗词的深藏内蕴。古代诗人境界崇高,精神不朽。我们全面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可以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思想上得到升华。

出乎其外

一、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洞仙歌

毗陵赵府,兵后僧多占作佛屋。

◎汪元量①

西园春暮。乱草迷行路。风卷残花堕红雨。念旧巢燕子,飞傍谁家,斜阳外,长笛一声今古。

繁华流水去,舞歇歌沉,忍见遗钿种香土。渐橘树方生,桑枝才长,都付与、沙门②为主。便关防不放贵游来,又突兀梯空③,楚王宫宇。

〔注〕①汪元量,南宋词人,末代皇帝恭宗的琴师,随从三宫赴燕途径常州,感怀而作此词。②沙门:出家的佛教徒的总称,也指佛门。③梯空:腾空。

后人评价此诗“旨趣微婉、情绪深沉”,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本诗表现了哪些“微婉深沉”的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有感五首(其三)①

◎杜 甫

洛下舟車入,天中②贡赋均。

日闻红粟腐,寒待翠华③春。

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

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注〕①此诗作于代宗广德元年(763)秋。安史之乱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残破,朝中有迁都之议。②天中:指洛阳。③翠华:天子之旗,这里指代皇帝。

请简要分析诗人对迁都的观点和态度。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①

◎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此诗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杜牧任宣州团练判官时。②范蠡,春秋时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

与汪遵的《五湖》“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扬五湖风。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相比,这首诗的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你喜欢
诗词诗人人生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诗词之页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