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和欣赏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2022-05-30 10:48孙超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2年35期
关键词:用典典故抒情

孙超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代诗词的语言生动凝练,短短十几字却蕴含着诗人、词人丰富的思想情感。正所谓,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就要求我们能读出诗的言外之意。下面,我们来通过了解古代诗词的表达方式,学习如何感受和欣赏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古代诗词的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记叙是叙述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五首·其一》)诗人用叙述的方式回忆自己在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词人用叙述的方式,写出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生凉的秋天,自己与丈夫离别后,在闺中无法排遣愁闷与相思之苦,便外出乘舟解忧的情景。“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诗的后两句点出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谢的坚贞品格的赞美。抒情主要表达诗人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首联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对比,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议论就是诗人对人和事物进行评价、论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暗示了诗人不怕困难、积极向上、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充满了哲理思想。

在以上四種表达方式中,运用最多的是描写和抒情。

一、描写

从对象上看主要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要求选取典型景物,描写角度有:时间角度(晨昏、冬夏、古今等),空间角度(正与侧、远与近、内与外、高与低等),感觉角度(视觉与听觉结合、味觉与触觉结合等)。

描写手法有: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对比衬托等。

人物描写主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及环境描写等。如“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二、抒情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诗创作中运用最多、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是指诗人或作品中的人物将心中的感情直接倾吐出来,而不寄寓于景、物、事等;一般不讲究含蓄委婉,多为毫无遮掩地倾诉。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在诗歌结尾处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他继承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思想,敢于向权贵挑战,与权贵决绝,蔑视权贵,追求个性和自由,这是李白的高尚品格。

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人抒情、借事抒情、借古抒情等。

(1)借景抒情:是指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心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来抒情。借景抒情有情景交融、融情于景、乐景哀情、哀景乐情等。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诗歌开篇即写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接着从空间的角度描绘出壮阔、萧索的秋景,将眼前秋景与心中的重重悲凉联系在一起,抒发了漂泊异乡的凄苦和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衰弱的生命顽强抗争的精神。

(2)借物抒情:是一种以描写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借物抒情,关键要找准物品的特点与感情引起共鸣之处,使物品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借物抒情有托物言志、象征、托物寓理等。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诗中第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其蕴含的真理,即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3)借古抒情:指作者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遗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借古抒情有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用典抒情等。

①借古讽今:咏史诗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台城》)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之地为题,描写了六朝皇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②用典抒情:借助一些历史人物、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某种愿望或情感。用典抒情一般有明用和暗用两种方式。

明用典故,即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哪个典故,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像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暗用典故,即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像是写“出猎”,描写弯弓射狼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残暴掠夺者,词人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人借赞扬历史上的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他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猜你喜欢
用典典故抒情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春 日
会抒情的灰绿
用典与墓志文字考释举隅
习近平用典
简论抒情体
漫谈诗词“用典”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用典与格律诗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