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辉
或神话,或传说,自古月亮被赋予无数的联想。伐桂的吴刚,捣药的玉兔,偷吃灵药的嫦娥。月亮之上,捷足先登的,是中国姑娘。
月亮拥趸众多,诗人中,“秀口一张,就是大半个盛唐”的李白是其铁杆粉丝,“酒入豪肠,三分啸成剑气,七分化作月光”,月下独酌,对影三人,水中捞月,其中一个儿子,他取名叫“月奴”,望子为“奴”,简直是顶礼膜拜。
不单是李白对月情有独钟,宋朝的苏轼咏月诗文也不逊色,有史记载苏东坡写月亮的诗词高达两百多首。“绣帘开, 一点明月窥人”,苏轼这首《洞仙歌》写出了明月的轻巧可人,赋予自然的月色以人性,流露出苏轼柔情满怀的真性情。
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名字来源于屈原《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即神话中驱月驾车的天神,后来成为月亮的代称。月光的朦胧与戴望舒诗歌的朦胧婉曲相契合,“欲说还休”,既意味深长,又强烈迫切,青春的迷惘不绝,汹涌的思念奔驰,总能给人诗意的惊喜。
斜月沉沉,落月摇情,最易感怀。亲朋好友,酒朋诗侣,家国天下,最是明月起相思。
故人心——文人相敬属“元白”
“银台金阙夕沉沉,独宿相思在翰林。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中秋之夜,月亮升起,月色如银,我独值禁中,孤独寂寞,对月思君,你远在二千里之外,想必也在赏月,也在想念着我。这首《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是担任翰林学士的白居易,于元和五年(810)中秋之夜思念被贬江陵的老友元稹而写。以己之心,推友之心,千里同思,情深谊重。
思念何止中秋。元稹写过这样的“情诗”:“唯有思君治不得,膏销雪尽意还生。”“昔作芸香侣,三载不暂离。逮兹忽相失,旦夕梦魂思。”“朝朝宁不食,日日愿见君。”白居易更是“肉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这些近乎“情话”的诗句,竟是一对至死不渝的老友互诉思念之情。
同年进士及第、诗才相当、政见趋同的“元白”堪称文人相敬的典范,据统计,两人唱和诗多达900多首,远远超过他们给情人和妻子写诗的总和。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白居易晚年常梦中见元稹,醒来老泪纵横。故人心依旧,“元白”如此。
手足情——与君世世为兄弟
写中秋绕不开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中秋词一出“余詞尽废”,催生这首千古名篇的,正是手足之情“兼怀子由”。此时,苏轼在密州任上,苏辙在齐州(济南)任上,分离6年之久。
据统计,苏轼诗词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词语,是“子由”二字,竟然有229次之多。“四海一子由”“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绝望”之际更是写下“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
才不让其兄的苏辙甘随兄后,“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兄弟二人虽性格不同,但情深意笃,同甘共苦。苏轼因乌台诗案差点丢了性命,苏辙以身犯险,敢触龙颜,写下《为兄轼下狱上书》,言辞恳切,愿削去自身官职替兄赎罪。他晚年怀念胞兄“归去来兮,世无斯人,谁与游?”可谓亦手足亦知音。
道是“兄唱弟随”,在苏轼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第二年,也就是神宗熙宁十年,苏辙也写了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回赠其兄。
一年之后的中秋,苏辙来到徐州,与苏轼相聚。兄弟俩7年未见,自然十分欢喜,一起登楼赏月。苏辙特作《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相和,缓缓吟唱:“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虽有重逢之乐,但苏辙想到中秋一过就要再度分开,宦海沉浮,变幻莫测,再聚不知何时,心中眷眷不舍。千万不要像怀才不遇的王粲那样,后半生流落天涯,登楼望故乡,归期终未卜啊!一时悲从中来,苏辙无语凝噎,忍不住转过头,泪湿青衫。
苏轼为开解苏辙,在分手之时,再和之以《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击掌唱道:“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借故喻今,好言安慰。尤其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既温情脉脉,又让人忍俊不禁。如此手足,世所罕见。
感物华——短发萧骚襟袖冷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这首《念奴娇·过洞庭》是张孝祥的代表作,1166年他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即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词。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王闿运《湘绮楼词选》赞此词“飘飘有凌云之气,觉东坡《水调》犹有尘心”。
钦点状元张孝祥,既有才气又有胆气,毫不为奸相权相秦桧势力屈服,出道即上书为岳飞伸冤,受到秦桧打压,他宁折不弯,堪称读书人的楷模。
“去年明月依旧,还照我登楼。楼下水明沙静,楼外参横斗转,搔首思悠悠。老子兴不浅,聊复此淹留。”他的这首《水调歌头·桂林中秋》写于赴任途中,与过洞庭比,多了“老子”豪情,少了些怀才不遇和悲壮苍凉。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 张孝祥《观月》开篇言“中秋四美”,指赏月最理想的4个条件:月极明,临水胜,独往,远人。这“四美”均有些孤、傲、冷,道出了他当时的受压抑的心境和受排挤的处境。
“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赏月佳句,字字珠玑,绝美无比!
念嫦娥——铮铮硬汉变“暖男”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西楼赏月趁天光,玉笛飞声,现场热烈。月宫清冷,玉斧修饰的明月让人爱怜。问嫦娥:你在这寂寞的月宫可否有愁?头发已花白?
这含情脉脉、柔肠百转的诗句,出自历城老乡铁血“硬汉”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赞其“硬汉”,是因为他曾率50人闯金军大营生擒叛徒张安国而名动朝野,据考证,辛公高大威猛,体格健硕,身有八块肌肉,目光凌厉,不怒自威。百炼成钢的“猛男”词中化为“暖男”绕指柔,怕、怜、问、忧愁无,字字暖心。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忆当年歌舞欢聚,长袖善舞,清歌悲咽。叹明月十有八九悖人心意,总是圆时少、缺时多。愿明月如今夜常圆,人情未必总是别离。我欲化离恨为聚欢,待人归时再细细倾诉。
辛弃疾向远方的妻子遥寄思念,哭诉衷肠。一句“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堪称中秋词的经典。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嫦娥不嫁谁留?”“嫦娥”是辛弃疾中秋词中的常客,已化作词人中秋抒怀的一种意象。
有学者提出嫦娥或许是词人的一个情人或青楼女子,此处存疑不争。我们所感受到的是词人对妻子的一番柔情蜜意。
硬汉柔情更动人。叶嘉莹赞辛公“真豪杰,其志过人,其情也必过人,信矣!”
懵懂的眸子里,月亮被“呼作白玉盘”。诗人的世界里多了嫦娥的感伤,“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一切景语皆情语,与其说中秋赏月,勿宁说观照内心世界。
夜至中秋,勿需临水,何需远人,澄怀味象,心中自会生出一轮明月。
(本文作者系中国实学研究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舜网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