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黛 张瑞楠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做出重要指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关系到国家未来人才培养质量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的战略工程。根據CNNIN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21年6月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达71.6%,网民规模达到10.11亿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10.07亿人。
互联网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同时也成为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新平台,而依托互联网平台打造高校新媒体思政教育模式,也成为提升国家凝聚力的重要方式。高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是青年步入社会前的重要准备阶段。高校聚集着大量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年轻大学生,他们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新媒体思政教育形式。在充斥着海量信息的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必须要顺应时代潮流,探索符合大学生的网络思政新媒体教育新模式,进而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水平。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新媒体技术借助数字、通信和互联网实现信息向大众的传播,它打造了一个新的舆论环境,该环境中充斥着海量的信息、新思想及利益诉求。书籍、课堂、讲座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传统方式,但是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其信息传播速度快、辐射面广、操作简单等特点,成为许多高校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优先选择。
2017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不断加强网络思政教育载体建设,要不断完善高校大学生互动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建设。在此之后,我国高校先后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不断尝试将新媒体和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相结合,并获得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学生的接受程度较高。新媒体凭借多样化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便捷的操作,已经深入高校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二,为了响应《意见》号召,国内高校纷纷加大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并依托新媒体搭建了内容多样化的新媒体“矩阵”,并依托网络优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展了形式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尤其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高校重点加强了对学生爱国主义、使命感、责任感、热爱生命、学会感恩等方面的教育。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完善,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教育资源也更加丰富多彩。
目前,高校新媒体思政教育模式仍处于摸索阶段,而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借助新媒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也是众多高校管理者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现阶段我国高校新媒体网络思政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同时,科技的发展会带动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升级,其用途并不再局限于单纯的信息传播和意识宣传,其商业用途越来越广泛,这势必会造成新媒体与高校网络恩政教育之间的隔阂,而化解这一隔阂的主要途径就是以创新理念为指导,探索符合新媒体发展趋势和高校思政教育需求的网络教育新模式,最终实现国内外优秀思政教育资源的优化。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主体和客体缺乏有效互动
在高校学生传统思政教育中,通过课堂、讲座、广播等完成知识传递的教师是教育主体,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则是客体。在这种传统教育模式中,教育主体掌握着教育主动权,客体通常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其积极参与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大大降低,他们也很难有机会参与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推广和传播中去,也很难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客体定位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学生借助新媒体平台可以自主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他们从被动的教育客体转变为学习主体,其学习自主性得到有效激发。
但是对已经习惯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教育主体教师来说,他们更习惯于单向的知识灌输,也更习惯于保持自己在教育中的权威地位,没有将学生置于教育的平等地位,也缺乏和学生进行积极互动的意识,在使用新媒体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学习主动性方面的使用率不高,很多学生也习惯于这种被动教育模式,也不善于借助新媒体工具进行思想和观点的表达。由此可见,目前部分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明显的主客体沟通壁垒,且双方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互动,从长远角度来看,这一情况并不利于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全面、深入开展。
落后的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具有动态性、开放性、多元化和复杂性的特点,高校作为培养人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必须与时俱进。但是就目前来讲,我国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是以教材为主,比较单一,教育内容与时事结合较少。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其渠道多样化、观点创新性和内容现实性的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需求。与此同时,新媒体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秉持公正、客观的政治教育理念,同时也要具有政治、文化、思想道德及新媒体文化的融合理念。面向高校学生开展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目的,不单是让其了解中国的历史并总结相关经验教训,同时也要紧跟时事国情,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融合,引导学生用理性思维模式看待事物,树立牢固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
隐性教育力度不足
新媒体灵活多样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为高校开展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可能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教育模式就应该全部被摒弃。相较于新媒体模式,传统教育模式具有集中度高的绝对优势,比如其实时教育效果明显。
但是在目前部分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他们只依赖于新媒体,而彻底摒弃了传统教育模式,而且也未能将新媒体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优势充分发挥。过分依赖新媒体这一线上教育模式,学生就失去了与教师直面学习和沟通的机会,导致其在学术上的表达能力降低。依托网络平台的新媒体具有虚拟性,其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复杂信息,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督促和监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很难得到有效保障。除此之外,部分教师为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迅速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在教育素材的选择上会更倾向于学生更易接受的网络热门视频及自带流量的话题,这无法从根本上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正是由于老师对新媒体平台的过分依赖,导致学生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轻视。因此,加强该方面的教育十分必要。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
多举措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是围绕“人”这一主体开展的系列教育活动,从根本上来说是服务于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这就要求高校在借助新媒体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必须创新教育理念,打破传统的学生被动参与的教育模式.提高教育主客体间的互动,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深层的思想政治学习欲望。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动态监管制度。高校大学生正处在一个准备步入社会的阶段,他们具有前卫的思想,掌握着先进的专业技术,是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群体,但是相较于生理的成熟,他们多数人的心理并未完全成熟,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和稳定,极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针对这一群体特征,高校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必须围绕“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理念,尊重大学生的成长特性,建立针对学生个体的动态监管制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第二,采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学生群体开展专题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借助网络和新媒体优势,整合网络教育资源,实现学生课堂自主学习,将学生置于教育的主体地位。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既实现了授课模式和内容的创新,也拓展了教学空间。在线上直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合作模式,在双方的积极互动中完成知识传授和学习,学生需要展现出比线下教学更多的自主性,要学会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在这期间,大学生不仅锻炼了其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了其网络素养,同时其学习兴趣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创新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学科教育,它的本质是在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实现思想和文化引领。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理论知识的灌输,而是需要与政治、国情和世情相结合。因此,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开展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能拘泥于传统的学科教育理念,而应该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进行创新。
首先,建立依托新媒体的教育理念。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在对学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做好虚拟网络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融合,将虚拟网络对大学生真实生活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要嚴格把控这一尺度,实现网络与现实的和谐发展。要将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根本,要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同社会适应性教育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新时代人才核心素质培养的重要辅助工具,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命感和责任感。
其次,树立新媒体媒介素养培养教育理念。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在对学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有必要对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这不仅能够帮助处于新媒体蓬勃发展背景下的大学生更好地进行信息真伪、虚实的辨别,还能更有效地选择信息传播媒介,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借助新媒体弥补隐性教育不足
新媒体具有较强的虚拟性,它的这些特点可以有效弥补当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的不足之处。立足于新媒体平台,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模式,在弥补隐性教育不足的同时,还可以实现二者的有效联动和融合,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首先,借助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理论的线上传播。目前,我国虽然处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但是疫情传播风险仍然存在,大学生上网课已经成为常态,而开展线上思想政治教育也已经成为众多高校的必然之选。根据腾讯公司公布的徼信用户使用数据发现,我国每天有109亿人打开微信,有36亿人会打开微信公众号,这种情况在大学生中更为普遍。因此,高校可以将本校微信公众号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例如,在微信公众号中推送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课后及课外相关活动的时间和人员安排等信息。也可以实时发布有助于推动和加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社会热点新闻,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充满正能量的网络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思想进步,提升教学效果。除此之外,高校还要加大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的使用频率,可以开通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微博账号,及时更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信息,与学生开展实时沟通,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发言,以聊天这种较为隐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渗透至学生日常生活和交流之中。
第二,优化线下思想政治传统教育模式。高校要参照新媒体教学模式的优势,不断完善教学主体,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传统教育模式的亲和力,使其更贴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征和思想政治学习需求。例如通过开展思想政治专题讲座的方式,以真实新闻事件对学生开展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集中化教育中迅速提升学生的思想和政治觉悟,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何为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讲座结束之后可以采用宣誓等活动,让学生用语言和行动表达自己的决心,提高教学效率。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的普及和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并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平台。为了响应党中央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号召,我国高校先后依托新媒体平台开展了系列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选择正确的路径,就需要克服这些问题,以创新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育模式和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努力培养出一批具有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