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编辑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角色重塑

2022-05-30 20:18屈海燕
知与行 2022年4期
关键词:媒体融合挑战作用

[摘 要]编辑主体作为编辑工作的核心部分是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中心。近年来,关于编辑主体的研究成果使相关研究趋于完整和客观。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编辑的生态环境发生重大改变,编辑主体在编辑活动中的地位无可替代,编辑主体是出版融合发展的关键推动者,是出版品牌的主要打造者,是出版文化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媒体融合时代对编辑主体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有挑战,编辑主体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弘扬社会主旋律;积极主动学习新技术,提高编辑效率;加强学术研究,树立专业自信;密切联系读者,打造文化精品。

[关键词]媒体融合;编辑主体;作用;挑战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2)04-0083-05

编辑既是一种工作类别,又是一类职业身份。编辑可衍生出编辑活动、编辑主体、编辑客体等相关范畴。我国早在商代就有编辑活动的记录,即从事编辑整理简策的工作。编辑活动作为一项社会传播活动,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编辑活动离不开专业人员的参与,编辑工作的成功与否、水平高低,关键在于编辑主体。追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保存、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恰恰是与较早出现的编辑活动和精湛的编辑水平分不开的。21世纪以来,对编辑主体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学者们在对编辑工作进行研究的同时,还将视角从编辑活动本身逐渐扩大到从事编辑活动的人身上,不仅关注到编辑主体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关注到编辑主体突出的特点和作用,从编辑主体的角色定位及内涵的角度深入,还关注到编辑主体的角色、素养、能力以及心理方面的研究。[1]

一、编辑主体在媒体融合时代的作用

编辑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承文化为受众与社会服务的任务。随着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媒体场域的变革,也必然会增加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媒体的深度融合要求编辑主体承担起出版传播活动中的重担,担当起出版融合发展的关键推动者、出版品牌的主要打造者、出版文化建设的主要承担者,以及在变革环境下满足受众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主要服务者。

(一)编辑主体是出版传播活动中的重要角色

编辑主体是出版传播活动中的重要角色,处于核心位置并发挥着主导作用。编辑出版工作表征着编辑主体的知识架构、编辑能力以及编辑价值观念。编辑主体是出版融合发展中的关键推动者,是出版品牌的主要打造者,是出版文化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可以说,编辑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出版产品质量的优劣,关乎出版机构的发展,编辑职业的存在与发展有其必要性。

1.编辑主体是出版融合发展的关键推动者。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出版产业融合转型迫在眉睫。毫无疑问,在出版融合进程中,技术是主要支撑力量,无论是过去的电子书制作,还是现在的数字出版、虚拟出版、AR出版以及知识服务平台的建构都离不开技术,“技术+内容”成为当下出版融合转型的重要方向。但是,技术只是出版融合发展中的辅助性元素,实现“技术+内容”的完美组合依旧离不开编辑,编辑主体是出版融合理念创新的关键人物,编辑工作的融合程度直接影响着出版产业的融合进程。所以说,编辑主体在出版融合发展中不可或缺。

2.编辑主体是出版品牌的主要打造者。打造出版品牌是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经营之道,要扩大影响力与竞争优势,必须实现差异化,形成出版特色,打造出版品牌,在竞争中获得读者青睐,赢得市场。优秀出版物的出版和出版品牌的创立凝聚着编辑主体的精神与智慧,这体现了编辑主體在编辑劳动、创新编辑理念、策划优秀选题、发现优秀作者等全流程工作中的努力与付出。在这个过程中,编辑主体还要与优秀的作者群建立紧密联系,努力打造编辑个人“品牌”。

3.编辑主体是出版文化建设的主要承担者。编辑出版活动是一项文化传播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久弥新离不开编辑主体的编辑劳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是在记录、积累、编撰、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它们以图书、视频、声音、报纸等形式得以保存与传播,其中编辑主体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编辑主体是优秀文化的记录者与编撰者,是优秀文化的选择者与加工者,是优秀文化的创新者与传播者。所以说,编辑主体是出版文化建设的主要承担者。

(二)编辑主体是变革环境下受众的重要依托

当下,读者逐渐变为用户、受众,但读者与编辑的关系本质上并未改变,读者的需求离不开编辑,编辑始终要为读者服务,以读者需求作为编辑活动的落脚点,两者相互依存。在变革的环境中,只要存在受众,编辑身份永不过时。因此,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受众更依赖编辑把关;在“全民阅读”背景下,受众需要编辑发挥引导作用;在“知识经济”环境中,受众更呼唤编辑创新。

1.“信息爆炸”时代下,受众更依赖编辑把关。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娱乐化、碎片化、情绪化的信息充斥着整个网络,一些优质与实用的信息却很容易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难以找到,算法推荐又使用户长期沉浸于闭塞的“信息茧房”中。长此以往,将不利于用户的成长、发展,从而使用户陷入困境之中。可见,技术替代不了编辑,社会更需要有思想、有审美以及有价值观的编辑,对信息进行选择、鉴别与把关,过滤庸俗化、娱乐化的信息,确保信息的可读性、真实性以及全面性。当然,编辑把关的方式、方法以及渠道会随着技术的革新而发生变化,但编辑把关的本质依旧不会改变。因此,在“信息爆炸”时代下,编辑的角色非但不能弱化,反而日益重要。

2.“全民阅读”背景下,受众更需要编辑引导。倡导全民阅读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多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国民文化素质,增强文化竞争力,提高全民阅读水平。但随着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学习、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阅读功能发生异化,人们主要以娱乐化和碎片化阅读为主,提取信息、获取知识、提高修养、培养兴趣以及促进思考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功能被悬置。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编辑去引导受众阅读,一是为受众提供优质阅读产品,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三观,塑造良好的品格;二是培养受众阅读兴趣,唤起受众对新世界的认知与解读。[2]

3.“知识经济”环境下,受众更呼唤编辑创新。编辑活动作为一种知识生产与创造活动,与“知识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编辑凭借创造性的编辑劳动,将无序的知识变成有序的知识体系,从而形成新的知识产品,为受众普及新知识,提供科学、专业的知识读本;同时编辑也在既有的知识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再次创造,将其转化为新的知识集,以此完善受众(读者)既有的知识结构,帮助受众在有序的知识体系中快速掌握知识,在新的知识结构中重新认识知识,最终将获得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经济力量,实现知识的增值。这个知识生产与转化的过程离不开编辑创新,编辑活动本身具备创造性,又坚持“为读者服务的原则”。因此,编辑会主动结合知识经济社会的特点加强自我意识创新、知识创新以及技术创新,自觉发挥编辑职业的创新潜能为受众服务。

二、编辑主体在媒体融合时代面临的新挑战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编辑主体的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技术赋权对编辑主体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首先,“5G”技术、智能技术等新媒介技术的变革深刻影响着编辑劳动,要求编辑主体在编辑理念、编辑方法以及编辑行为等方面与之相适应,但媒介技术更迭的速度远超于人类的学习步伐。因此,编辑常常因为技术更新太快、新技术过于复杂、技术学习困难、技术侵占和替代本体地位等问题而产生焦虑。其次,受众话语权制约着编輯话语权。通过新媒体技术赋权,传媒边界消失,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主体,“人人皆编辑”和“人人都有麦克风”已成为既定事实,受众话语权的提升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编辑主体的话语权。当下,社交媒体的广泛普及,使得受众在话语表达上往往具备网络化、口语化、娱乐化的特点,受众需求也变得碎片化。很多编辑在选题、审稿时,为了迎合受众需求,要么过于大众化、要么过于严肃化、要么无所适从,导致发出到底应该听谁的感慨。编辑并没有将这种受众话语表达以及需求融于自己的编辑思想与价值体系当中,缺乏独立性思考,最终非但效果欠佳,反而让编辑主体的自我思想和语言在无形之中同化,成为“缺席的在场者”。再次,在融媒体空间之中,“异质”文化的冲击,以及消费主义、狂欢主义的泛滥等,使得已有的价值基础受到冲击,严重挑战了编辑主体在日常实践活动中已建立的价值基础。当下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信息超载与信息不足成为信息社会的表征,信息超载意味着信息杂、乱、多,编辑处理信息更加困难;信息不足意味着信息碎片化、有效信息缺少,编辑很难知道事物的全貌。因此,不论是信息过载还是不足,编辑对于自身的信息素质都会产生怀疑,从而进一步质疑自身能力,增加焦虑感。最后,媒介融合的推进,要求编辑主体实现新角色的转化与适应,编辑角色的泛化、外在的角色期待与编辑个人的价值信念与经验相互矛盾,大众对编辑职业负面形象的呈现等都在提示编辑主体要重视形象建构。此时,对“需不需要编辑”“编辑是否有存在的必要”等问题的探讨就会成为编辑的主要关注点,使得编辑主体过去已有的且具备明确目标的方向感难以维持。[3]

三、媒体融合时代编辑主体角色重塑的途径

编辑主体作为传播活动中的重要角色,实现其身份认同在维护编辑主体的本体性安全,维护编辑职业的崇高性与专业性,提升编辑工作者的自信心与价值感,推进文化传承与发展等方面至关重要。因此,在媒体融合时代,重新审视编辑主体身份认同是新闻出版领域的一项重大课题,如何结合编辑生态的新特点,准确定位身份和提升认同是编辑主体必须长期探索的议题。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

当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依旧是编辑工作的主旋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及各种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经济成分及新事物不断涌现,当今的编辑工作日益复杂,随之而来的编辑思想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然而,编辑工作“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4]的大方向始终不变,当今的编辑工作者要坚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党和人民群众服务。理论和实践证明,舆论对一个国家、团体乃至个人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媒体融合时代下,编辑应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提升自身的舆论引导水平和影响力。编辑日常工作中的舆论引导力是检验其政治水平高低的试金石。因此,编辑要在长期的编辑工作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就必须深研政治理论,积极消化吸收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的编辑过程中,认清事物的本质,抓住主要矛盾,不偏离、不背离事物发展的正确轨道,才能更好、更有力地引导舆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发挥编辑主体职能,弘扬社会主旋律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的媒介形态呈现,受众信息接受的渠道从单一走向多元,信息接受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在这种环境下,编辑主体更应该加强自身的社会主流意识,弘扬社会主旋律。身为新时代的编辑工作者,要时刻铭记身上的使命、责任与担当,及时反映社会新风尚,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做好“把关人”,在纷繁的文化现象里过滤其杂质,剔除其糟粕。编辑要向人民群众输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人民群众传播积极、健康的先进文化。同时,编辑工作也不能脱离群众,要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去,要善于倾听群众的心声,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在与群众的交流中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创作出能够反映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优秀作品,来讴歌时代、鼓舞人民。

(三)积极主动学习新技术,提高编辑效率

融媒体时代,编辑活动在文字处理、编发信息、编辑方式和技术人员等方面呈现智能化特点,这势必会重构编辑主体的文化资本。智能技术、“5G”技术、数字技术等可以说是当下媒介生态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文化资本,它涉及各行各业,成了当下不同文化场域竞争中最主要的因素,也成为编辑主体掌握话语权、形塑身份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变革的数字技术浪潮中,职业编辑应当主动培养数字素养、信息素养,学习新技术,借力技术服务编辑实践,提高编辑效率,避免在竞争中被淘汰。“必须积极拥抱智媒时代,争取早日实现面向智媒时代的思维转型、技能转型、定位转型”,才能在新媒介场域中占据主动地位,提高文化资本的竞争力。

(四)加强学术研究,树立专业自信

编辑学作为传播学的重要范畴,编辑主体应加强学术研究,树立专业自信,尤其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下,编辑主体要积极探索编辑学的新规律,丰富学科内涵和知识体系,促进编辑学学科体系的转型,将有利于增强编辑学的学科认同,进一步提升编辑的身份认同,从而实现新时代下编辑学的新使命与新作为。编辑主体应在把握时代前沿的基础上,探究新热点、新方向,以技术带动编辑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实践、人才培养、学科教育乃至范式的创新与变革,赋予编辑学新的时代内涵,从而构建编辑学的时代话语权。新媒体时代下,中国编辑学已步入以“变革”为特征的新阶段,信息化、社会化、载体化可以作为编辑学研究的新视角,因为其既能反映理论研究的时代特色,也能推动理论与实践均衡协调发展。同时,要利用大數据、互联网等多媒体技术继续促进编辑学与新时代下的出版学、新闻传播学以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从而催生出新的学科建设成长点。总之,编辑主体应该在实践的基础上关照编辑活动新现象,领悟编辑生活的丰富多彩与编辑工作的意义,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树立专业自信,实现学术追求,从而真正提升专业认同。

(五)密切联系读者,打造文化精品

编辑要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密切联系读者。当下媒介融合发展的大环境,为编辑行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改变了媒体的生态环境,从传播主体来看,当下编辑工作者的传播主体地位受到了冲击,读者不再是以往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利用各种新媒体主动搜索、发布信息。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方式也由单向传播变成双向或多向传播。从传播内容来看,新媒体时代的信息海量、内容庞杂,这就需要编辑以敏锐的眼光对纷杂的信息作出区分、辨认。从传播对象来看,读者的多样性和分众化趋势,需要编辑对读者作出分析,分析读者的喜好诉求,分析读者的阅读习惯,分析读者的媒介素养,做到有的放矢。从传播途径来看,新媒体便捷的技术条件为编辑与读者之间的信息反馈和交流提供了更多便利,因循守旧的传统编辑观念不再适应当下的编辑工作,而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编辑在思想上杜绝故步自封,抛弃老旧陈腐的编辑观念,密切联系读者,建立读者长效反馈机制,拓宽读者交流反馈渠道。编辑要树立文化精品意识,不断为读者输送优秀的精神文化食粮。在内容上,要生产高格调、高原创的先进文化,要多为文化产品加入时代元素,多反映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新风尚、新面貌。在形式上,编辑要注重对文化产品的包装,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文化包装形式。此外,编辑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文化产品,增强文化品牌传播力度,提升文化品牌知名度,进而打造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的精品文化。[5]

[参 考 文 献]

[1] 胡之鑫.从当代编辑学论著的出版现状看编辑学学科建设情况[D].太原:山西大学,2016:13-16.

[2] 张筱园.碎片化传播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的主体性功能拓展探析[J].中国编辑,2021(7).

[3] 唐永亮.融媒时代编辑主体的身份认同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1:38.

[4] 郭培中.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革命先驱李大钊编辑活动和编辑思想初探[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4).

[5] 王源.新媒体时代学术传播范式嬗变与编辑主体角色重塑[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

〔责任编辑:杜 娟〕

[收稿日期]2022-06-08

[作者简介]

屈海燕(1986—),女,黑龙江延寿人,编辑,博士研究生,从事文艺学、编辑出版研究。

猜你喜欢
媒体融合挑战作用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