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四五”时期中国出版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出版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领军人才数量不足等出版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突出问题,却阻碍了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培养符合现代出版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强化出版学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提档升级;二是调整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课程,健全人才培养方案;三是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优化出版人才的层次构成;四是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强化领军人才培养。
[关键词]“十四五”时期;出版业;人才高质量培养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2)04-0088-07
2021年12月30日,为推动“十四五”时期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出版强国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等,国家新闻出版署编制了《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1],指出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教育,深化“四力”教育实践,充分发挥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等高层次人才工程的效用,培育出一批出版领军人才和出版家[2]。加强对创新型、应用型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着重培养出一批基础扎实的出版理论人才、优秀骨干编辑、优秀校对技工等,构建新时代的出版人才队伍。建立并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为导向的出版人才评估体系,针对不同层级的紧缺型人才施行相应的引进标准与政策,构建具有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激励制度,在人才引进、绩效考核等领域加强对出版融合发展业务的扶持力度[3]。
文化的弘扬与创新,尤其是传统文化保护和对外文化交流,都需要出版界的繁荣和发展。但是,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期望,面对出版业应承担的历史使命,出版人却远没有做好准备。据《2020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的统计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新闻出版单位有24.3万家,较2019年增长了1.3%;与此同时,2020年全国新闻出版就业人数为320.9万人,较2019年减少了17.8%[4]。现有出版人才队伍中的领军人才不足,骨干人才流失严重。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2035年中國将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化强国首先是要有高素质的人才,出版业要与国家各项事业同向同行,就必须要有过硬的出版人才队伍,人才是中国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的关键因素。近几年,编辑出版专业本科毕业生由于不适应出版业的需要,求职艰难。另一方面,出版业人才的短缺又制约了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如何培养及激励编辑人才达到出版业发展的需求是目前亟须解答的问题。
一、出版业人才需求的新动向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时期,打造一支与文化强国相匹配的高层次出版人才队伍是强国之任,也是行业之需。同时,“十四五”时期也是中国出版业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对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新的动向。
(一)出版业的人才需求状况
“十四五”时期,高素质出版人才需要具备以下四个能力:一是要有较高的政治意识,善于运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出版工作深度融合,使出版工作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二是强化专业能力,练就过硬本领。三是主动顺应信息化快速发展趋势,投身出版融合发展新征程,努力学习并掌握新媒体应用技术,探索相关经验。四是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合理进行资源配置和管理。可以说,现代出版业最需要的是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具有创新和服务意识以及开放视野的高端人才。概括地说,现代出版业急需的是复合型人才、高端型人才。
目前,我国出版人才大约有60%在出版社(集团),20%在期刊(学报)社,20%在民营企业及新媒体公司工作;编辑岗位大约占40%,营销职位大约占20%,编辑和营销仍是出版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5]。随着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化不断转型升级和国家全媒体战略的推进,各出版机构正在稳步开展业务转型。从新增岗位需求来看,主要包括新媒体运营、大数据开发等岗位。在过去十多年的转企改制中,很多出版机构取消了此类岗位,基本实现社会化外包。但随着近年来社会效益考评机制对出版物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出版机构对这些非核心技术岗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值得关注的是,在整体用人需求中,记者、讲师、翻译、课题研究等其他人才需要也出现在出版机构用人需求名单中。近年来,随着出版业向多元化产业发展,很多出版机构已经涉足其他文化行业,开展研学、文创、智库建设等关联性业务探索,值得关注和期待。
(二)出版社的人才需求情况
出版社由于专业分工和定位、专业优势和特色,以及作者群、读者群不同,在招聘员工时侧重的素质要求也不同。医学、法律、美术、摄影等专业出版社主要出版本学科领域内的书籍,如果出版社的策划人员或编辑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不高,很容易造成一些专业知识性错误,从而影响图书质量。因此,专业出版社在招聘策划人员或编辑人员时,对应聘者的学科背景会有一定的要求,更青睐于录用该专业的毕业生,或本科时期学习过该专业的编辑出版专业的研究生。近几年,很多专业出版社在招聘公告中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例如,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在2022年的招聘公告中要求的专业为中医学、中药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护理和口腔医学等。而方志出版社在2022年招聘公告中要求的专业是历史学、文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相关专业,同时要具有文史类、志鉴类图书审校经验[6]。
(三)区别于传统出版业中的新兴职业编辑
当今,出版产业链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对出版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出现了不少新兴职业。
1.选题策划编辑。出版行业的市场化使编辑工作从单一加工转向市场策划,选题策划是出版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工作涉及选题策划、出版运作、营销策略、品牌推广等[7]。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成为其主要特征,策划编辑要注意开发产品的多种介质载体,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整体设计。
2.数字出版人才。随着互联网和5G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兴媒体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内容的数字化、生产的数字化、传播的网络化为顯著特点的数字出版产业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7]。因此,拥有数字多媒体开发和应用的技术型人才已在出版人才市场上独占鳌头。
3.外语人才和版权人才。中国“走出去”战略正一步步地推进。2006年以后,外资进入中国的图书分销领域基本没有限制。在扩大开放的同时,中国出版业也将向国际市场扩展。因此,出版业对懂版权、熟悉出版业务的外语人才的需求将会持续上升。
4.新型发行人才。他们不仅要负责产品的分销和配送,还要对产品的市场营运提供所需服务,为管理部门在拓展市场、发展潜力、竞争态势、投资方向等方面的决策作参考。
5.网络编辑。网络的普及使其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国家对网络新闻的管理也日趋规范化,各大门户网站、专业网站都需要大量的爱岗敬业的网络编辑。
二、出版业人才培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出版业人才培养体制已相对完善,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出版业人才培养却未能及时跟上行业转型发展的需要,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一)高校在培养出版专业型人才时长期面临无一级学科的窘境
自1978年北京印刷学院成立以来,我国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具有新闻出版类相关专业的本科高校有66所,随后硕士和博士专业学位授予点也相继建立,培养的各层次专业人才遍布新闻出版行业的各个岗位,为中国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但是,受产业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市场化运作等因素的影响,新闻出版行业的经营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没有及时跟上新闻行业转型发展的需要,导致培养的人才存在动手能力弱、创新创意能力不足等问题,加之部分高校人才培养观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师资力量薄弱、实践基地数量不足、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等一系列问题,更难于满足新闻出版行业对人才的需要[8]。
自1984年南开大学试办社会科学编辑本科专业起,中国编辑出版学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相对完整的专业体系。现在,中国共有55所高等院校设有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19所高等院校设有数字出版本科专业,28所高等院校招收出版专业硕士,10所高等院校依托一级学科博士点招收出版学研究方向的博士[9],但市场需求却相对较冷,产学研如何真正结合,仍然是编辑出版学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出版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人才结构不合理
从地域分布看,全国出版行业人才招聘需求覆盖率最高的城市为北京,其次为上海。京沪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在出版人才市场需求方面明显高于其他大、中型城市[5]。这主要体现在一线城市出版机构资源集中,且占有绝对的地域和政策优势,机会、待遇、环境和交通等因素明显好于其他城市,是从事出版文化行业的首选职业目标地。人才不均衡的另一个体现是企业内部人才结构有偏斜,高层次领军人才偏少。在大部分出版单位,人才的学历学位结构总体合理,但人才的年龄与职称结构以及人才的性别结构还不尽合理。
(三)人才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人才激励机制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但是,我国许多出版单位的人才激励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许多出版单位制定的激励机制或奖励措施落实不到位、贯彻不到底,且形式、手段单一,表现为奖励员工时多以物质奖励为主且存在“大锅饭”“平均主义”现象,很少有人文关怀和精神激励。出版专业技术人才更看重的是学术平台的发展前景和活力,缺少个人能力提升的精神激励机制只会削弱员工对单位的认同感。另外,绩效考核制度的不科学表现为缺少考核标准或考核标准因人而异,导致员工积极性降低。可见,出版业现有的人才激励体系难以适应行业的改革和发展。
(四)高层次领军人才数量不足
在《新闻出版业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策略探究——基于930份问卷调查》一文中,作者对173家出版单位的人事部门进行了调查,只有4家单位的7名职工入选“高层次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计划”,占比为2.4%;9家单位入选“文化名家工程”,占比为5.2%;“‘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入选者有37家共计82人,占比为21.4%;入选“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的单位数量较多,有71家共计186人,占比为41%,但也没有达到半数以上。此外,有28.3%的被访者认为本单位的高层次人才数量非常短缺;52.8%的受访者指出,新媒体人才、开拓型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与创新型人才极度短缺;40.7%的被调查者认为人才创新能力亟需增强[8]。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出版行业缺少高层次领军人才,加强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是出版人才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出版人才高质量培养与发展对策
“十四五”时期对出版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符合现代出版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大力加强出版学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提档升级
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逻辑起点,人才的进步离不开学科发展的支持。当下,中国出版产业规模占文化产业的70%以上,已成为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力量。目前,出版学的学科建设却相对滞后,学科地位较低,学科体系不够成熟,导致不能培养足够体量和适配规格的出版人才。“十四五”时期应不遗余力地持续推进出版学科建设,推进高质量出版专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始终坚持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出版学科建设,稳步提升“通专融合”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为新时代出版人才队伍建设贡献力量。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21年12月公布了《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其附件1中的学科专业目录列表的“05文学”一栏下设有“出版(0553)”,且名称后不加“*”,表明其可授予硕士、博士专业学位,对中国出版人才培养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具有重大意义。高校应抓住这一机遇,以出版学科建设为引领,深入推进出版学科体系建设,创新学科知识体系、学科专业化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争取早日让出版学成为一级学科。
(二)调整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课程
针对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与出版业现实需求相脱节的现状,高校应根据业界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培养出版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出版業人才首先要对某一专业出版领域有深刻的认识,具备深层次的知识。因此,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兴趣、能力范围内选择一门或几门学科为突破口,成为专才,以适应不同特色的出版社和专业出版社的需求。而且,在编辑出版的专业研究生中有跨学科的学生,他们在本科时期已接受了某一学科的系统训练和专业培训,这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日后进入某一领域的出版社时更具优势。在某一专业的学科知识基础上加上编辑出版专业知识,这样的出版人才在未来的出版业人才竞争中将会占有明显优势,会对中国出版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研究生教育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一方面可以聘请业界人士任兼职教授,以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来弥补出版学教育实践经验的不足;另一方面扩大招收在职研究生,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更能加强与业界的联系,使出版专业教育与出版行业发展紧密结合,促进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同时,应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留出更多的实践时间让学生接触出版实务,通过“做出版”来“学出版”,在“做中学”。学校应更多地创造实习机会,让学生投身出版第一线,亲自体验出版工作的全部流程,引发他们自主思考,从中领会出版实务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使其对出版业有更客观的感受,这样会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9年2月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着重强调要强化创新型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教育,提高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比例。“十四五”时期,伴随着中国出版业融合发展向纵深迈进,出版业对创新型、应用型及复合型出版人才的需求也将大幅上升。同时,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出版业不断涌现出有声书编辑、数据分析师、图书选品师、播客制片人等新岗位,唯有创新型、应用型及复合型人才方可胜任。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第一,加强出版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新闻工作者政治理论素养、编辑策划技能、沟通协调能力;第二,加强对出版人员在机器学习、AI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促进出版人员向现代媒体专业人员转型;第三,鼓励出版人员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倾听专家的报告,精准掌握业界的最新动态,为期刊和自身发展把握正确的方向。
(四)大力发展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
中国出版人才的教育大多集中在高等院校,尚未形成像美、欧、日那样多层次、多渠道的社会综合教育体系。现代出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行业,一方面是由于全社会“大教育”时代来临对出版业的要求,一方面也是出版业保持自身活力的必由之路。
国外的出版业培训一般有大学培训基地和出版业行会举办的培训两种。以美国为例来说,美国的大学培训基地,从出版业的专业从业人员中挑选精英分子担任培训教师,聘请资深编辑和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制定培训课程计划,各个学校的培训侧重点会有所不同。每年6月份,出版业行会提供为期3天的继续教育培训课程;每年10月份,美国杂志出版商协会提供高层次的教育培训机会。另外,美国杂志出版商协会也全年不定期地提供培训课程。这些在职培训、继续教育由出版业专家不断结合出版界发展前沿实例,拓展出版人的思维和眼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值得中国出版界学习。
我国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自此,出版人员继续教育的形式和学时认定更加灵活准确,管理更加规范和多元,保障举措也更加完善。在此行业环境下,出版社可以在职工培训、职务晋升、评估激励和人才引入等各个方面构建和完善人才管理制度,提高人才管理水平。既要积极培育现有的出版人才,还应有计划、有层次地引进新媒体技术和运营人才,建立与工作实效相对应的薪酬和奖励制度,确保能够吸引并留住高层次人才,为出版业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以满足出版业向多媒体融合方向发展的需要。
(五)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在信息和5G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出版产业的转型与升级的步伐也在逐渐加快,出版产业向多样化、多媒介化和国际化等多方向不断发展,对更高层次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加大。因此,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与管理以及相应的培训与激励制度,是今后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出版社在实施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有长远的发展计划和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体系建设路径与方法。通过鼓励人才交流、沟通与合作,实现“走出去,引进来”的人才管理目标以及合理地配置人才,给予人才更大的自主性,激发人才更强的进取心和忠诚度,采取一系列的奖励办法提高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推动高素质人才成长,达成新时代对复合型出版人才的培养需求。
“十四五”时期,加强出版人才队伍建设要高度重视人才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建立一个以工作创新能力、出版质量、工作实效和实际贡献为核心的出版人才评估系统,建立一种能够充分体现知识深度、技术高度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激励制度,让更多的优秀出版人才得以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新征程上发挥作用、施展才华,让作出贡献的出版人拥有成就感、获得感。
四、结语
任何行业的竞争和发展都要依靠人才,因此,当前中国出版业的紧要任务就是培养适合现代出版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秋基业,人才为本”,要想做好新时代的出版工作,就要用好人才这一资源。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出版业蓬勃发展和走向世界的新时代。出版业要想“走出去”,增强国际竞争力,首先要加快实施人才战略措施,要优化出版人才的层次构成,强化领军人才建设,健全人才培养方案,推行人才培养项目,构建高端人才数据库,探索新时期新闻媒体融合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增强民族文化软实力建设,构建“出版+互联网”新模式,这也是出版业国际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参 考 文 献]
[1] 李薇. 融媒体时代复合型出版人才高质量培养发展探析[J]. 出版广角,2021(16):31-33.
[2] 国家新闻出版署. 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EB/OL].(2021-12-30)[2022-07-08]https://www.nppa.gov.cn/nppa/contents/279/102953.shtml.
[3] 国家新闻出版署. 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J]. 中国出版,2022(3):8-20.
[4] 国家新闻出版署. 2020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EB/OL].(2021-12-16)[2022-07-08]https://www.nppa.gov.cn/nppa/contents/764/102441.shtml.
[5] 赵玉山,孟松岩. 出版业的人才需求有哪些新动向?[J]. 出版人,2020(5):44-47.
[6] 刘蒙之,刘战伟. 融合出版背景下编辑出版人才市场需求分析与培养改革思考——基于2017年就业季120条编辑出版类招聘信息文本的词频考察[J]. 出版科学,2017,25(5): 9-14.
[7] 冀玉然. 当前出版专业毕业生的困境及对策[J]. 出版广角,2011(9):64-65.
[8] 罗青兰,陈少志,陈丹. 新闻出版业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策略探究——基于930份问卷的调查[J]. 现代出版,2017(3):66-69.
[9] 孙海悦. 独立设置“出版学”一级学科夯实出版人才培养基础[EB/OL].(2020-05-27)[2022-06-18]https://www.chinaxwcb.com/info/563393.
〔责任编辑:屈海燕〕
[收稿日期]2022-05-28
[作者简介]裴雪昆(1977—),女,黑龙江依兰人,编辑,硕士,从事“三农”问题与出版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