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二代”为何总难成才

2022-05-30 10:48青丝
文萃报·周五版 2022年39期
关键词:父辈诗文李白

民间俗谚云:“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强调基因和成长环境对人的学习能力、技能培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过去也确实有很多人在重复性的技术工作上,完美接班父母的职业,但是在需要与众不同的创新领域,却少有成功的例子——相信没有几个人会记得爱因斯坦的儿子是做什么的,马拉多纳、贝利的儿子,也没有成为足球巨星。

文学界是被打“差评”最多的领域,纵然也有过大仲马与小仲马、曹氏三父子、大晏与小晏、苏门三杰,但古今中外的“文二代”,能超越父辈的人屈指可数,其中一些二代是缺乏天赋。

李白的儿子李伯禽就没有遗传到父亲的文学基因,虽然他很小就因为是大诗人的儿子广有声名,时人夸他“长能持,幼能辩,数梯公之德,必将大其名也已矣”。但赞美的是他的友爱和孝悌,并非文学才能。李白死后,李伯禽很快就被打回原形,既无法入仕服冕乘轩,又无法像父亲那样写诗鬻文为生,贫困潦倒至死。

此外,“文二代”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家庭教育背景,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熏陶,但因为导师是对自己有着“血脉压制”的父母,也意味着一种难以化解的心理隔阂。这种强烈的“导师焦虑”,会让一些“文二代”萌生一种毕生也难以解脱的窒息感,由此形成逆向的反作用力。

而且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除了要有独特的感知方式,能从切身的、具体的经验获得灵感,还要懂得结合时代问题来呈现个人思考。这需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加持。写作者能从逆境中脱壳而出,懂得如何控制负面情绪而不沉溺其中,是一种成长的能力。只有越过了这道坎,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社会和人生,对生命的意义有更清醒的认识,然后用文字还原出内心的情感活动。

李商隱自幼家世孤苦不幸,成年后又沉沦下僚,妻子早逝。这种命运悲剧及内向性格,使他沉郁善感,对人生的痛苦具有深切感悟,形成了他诗文中的悲怆之美和超逸之美。他成名后,想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儿子进入文坛提前做好铺垫,有心打造儿子“神童”的人设。但缺少父辈人生经历的李衮师,纵然天资聪颖,又有父亲提携铺路,也没有诗文流传下来,于史籍里默默无闻,后世的声名远不及父亲。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青丝/文)

猜你喜欢
父辈诗文李白
父辈们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
My Country, My Parents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接过父辈的旗帜
倒下的那一刻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