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琼璋
摘 要:物理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从物理学的角度认识世界,自主创新,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人格和发展能力。读思达教学法是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基本教学方法,探讨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阅读、思考和表达,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以达到教书且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阅读;思考;表达;物理核心素养
《礼记·大学》中说道“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 1 ]。这就是学习物理的本质,用现在的教育要求就是培养 物理的核心素养。教学的方法千千万,教育的目的始终如一,那就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的能力,落实到具体就是培养具有学科特点的核心素养。
阅读、思考、表达是学生教材学习的三个基本环节,在物理教学中阅读、思考和表达不仅是递进关系,而且相对独立但又彼此融合,在阅读中思考,思考时重点阅读,表达过程还需要再次精读深思。
1 阅读形成物理观念
阅读是物理学习的基本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提取物理信息,建立物理观念,勾勒物理模型,形成初步的物理过程。物理是基于实验探究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自然学科,物理阅读不单是文字的解读,还包括对自然和生活现象、实验现象的信息提取,是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对物理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初学者对于物理学科的阅读特点还不得要领,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导。比如阅读课本中的物理定义,细读,慢读,联系上下文,紧扣关键字眼。以自由落体的定义为例,这个概念不是孤立出现的,教师在前面就做了充分的铺垫,通过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历史对话,以及观看真空管的实验,对比羽毛与铁片在有空气的玻璃管和抽成近似真空的玻璃管内同时释放后下落的快慢,让学生有认知的对比和冲突,由物理实验延伸到物理定义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阅读“只在重力作用下”关键词语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羽毛下落慢而硬币快的原因;“从静止开始”意味着物体的初速度为零,也体现了物理概念“自由”两个字的含义;“下落”说明了它的运动方向是竖直向下。
物理很多概念和模型要结合实验更为形象和严谨,需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和目的性。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可以在课堂带领学生读字断义,也可以在课前通过导学案或布置调查、实验等任务辅助阅读,减少阅读的盲目性,让学生总结出理解部分和疑惑部分,带着问题上课。初期教师以示范和引导方式“教会”学生如何阅读物理,逐渐过渡到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将打开物理世界大门的“钥匙”交给学生。
2 思考促进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
如果只有阅读没有深入的思考就无法理解物理教材的深刻含义,阅读在思考中升华,思考在进一步的阅读和实验的探究中寻找答案。教学的关键是逐步提高学生科学批判能力、科学推理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而这些起源于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阅读是与教材文本對话,思考是与疑难问题对话,思考起源于问题,能否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思考的关键。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引擎,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这样学习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 2 ]。”
前文中阐述了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关于自由落体的定义,如果再深入思考就容易产生疑问,疑问一方面来自学生自身物理知识储备的不足,一方面也源自学生具有的批判和创新意识,而后者是培养学生素养能力的科学土壤。不愿意提出问题的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了一段文字,而喜欢思考,爱提问题的学生则是将物理知识组成属于自己的体系,找到认同感。学生的问题形形色色,花样百出:“玻璃管是如何抽真空?里面是真的真空吗?”“比萨斜塔实验不是真空环境为什么也可以证明伽利略的猜想?”“自由落体是什么运动?”“如果初速度不为零会做什么样的运动”等等,涉及到气压,空气阻力有关因素,物理理想模型,抛体运动各类知识,有些学生在思考过程会查阅相关资料产生“再阅读”,通过分析和实验设计并且着手验证,比如学生课后探究了空气阻力的有关因素,采用控制变量法,验证了物体形状、受力面积、质量、运动速度对空气阻力的影响,尽管这部分知识在课本中没有提及,但学生进行了延伸和拓展,获益匪浅。还有些问题的答案目前还难以理解的也为后面的学习埋下求知的种子。所以教学不单纯看教师给予了多少,更要看学生思考了多少。
3 表达体现科学态度和责任
表达作为学生的内在输出是基于阅读与思考的成果,它包括显性表达和隐性表达。物理学科的显性表达包括文字和图像的组织合理性、逻辑性、科学性。隐性表达则内化为学生的素养即具有科学态度和责任。物理学习过程是一个接收物理知识并把所学知识表达出来的过程,接收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储存,表达则是把所学知识外化的过程 [ 3 ]。
例如讲授“重力与重心”一节时,演示了锥体爬坡实验,学生在观察现象过程从中提取了相关的信息,通过对于锥体从低处自动往高处运动这一反常现象的思考,不同的学生初步得出属于自己的个性表达:有的学生认为是教师偷偷推了锥体;有的学生认为斜坡可能利用了视觉误导,锥体实际是在下坡;有的学生提出奥妙可能在锥体上。大家对彼此的观点进行了交流讨论,分析后设计出验证猜想的方案,并动手操作。学生的亲自体验排除了推的说法,利用其他物体如矿泉水瓶验证斜坡的倾斜情况是真实的,同时也发现矿泉水瓶不能自动上坡,大家把思考的重点放在锥体上,仔细观察斜坡轨道和锥体上坡过程,思维敏捷的学生发现斜坡轨道的宽度是越来越大,因此锥体的支撑位置从锥腹向椎尖移动,得出了重心降低的结论。但是还是有部分学生难以想象这个物理过程,因此在两方阐述论据和提出质疑过程,学生都在尽量整理思路和组织语言,最终共同得出令大家都信服的完整表达。同时在矿泉水瓶启发下同学们对实验提出了改进建议:把实木锥体改成透明锥体,用细棍穿过锥尖指示重心高度,在坡底和坡顶各固定标尺用于标记重心位置,这样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看到锥体在上坡过程重心高度的变化。这个过程可能对传统教学来讲浪费了不少时间,但实际上对学生交流合作能力,尊重科学的态度,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表达能力,创新意识都是很好的锻炼,磨刀不误砍柴工,只要有能力,就一定能学好物理。
总之,物理核心素养要在日常教学中落地生根,教师要做好三部曲,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深入思考,准确表达。鼓励学生质疑、实践、创新,形成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郭淑新.孟子“知言”说考析[J].中国哲学史,2013(2):35-40.
[2] 余文森.“读思达”教学法:学生教材学习的基本范式及主要变式[J].中国教育学刊,2021(7):67-72,77.
[3] 陈水珍,钟明晖.践行“读思达”教学法,打造高效学习力课堂——以《超重与失重》为例[J].湖南中学物理,2021,36(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