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泽 王彩霞 樊济宇
[摘 要]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新路径,而物理课程具有丰富的思政资源。文章诠释了课程思政的提出与内涵,分析了中学物理课程思政的必要性,闡述了高中物理课程思政的问题及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解决问题的优势,并结合教学实践,探究微信公众平台助力高中物理课程思政的可行性和局限性,以期为微信公众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一些参考,为智慧教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中物理;微信公众平台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11-0050-03
从古至今,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传授知识,更要为学生提供人生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这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动力。目前,课程思政主要在高校展开,但是中学时期是学生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中学阶段开展课程思政更为重要。
高中物理是基础性学科,它为其他自然科学做铺垫,其自身的特点使其更有利于开展课程思政。高中生的课业压力大、负担重,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高中物理课程思政,不仅符合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让教师之间进行沟通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达到师生共同成长的目的,且更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
一、课程思政的提出与内涵
当前,中学生的学业压力越来越大,专门的思政课程又耗时耗力,导致其很容易被压缩,所以并不能满足我国思政教育的需要。课程思政的提出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一个新路径。这就要求不仅是思政课程,非思政课程也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
顾名思义,课程思政就是指在日常的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的知识。课程思政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特点。课程思政与德育教育关系密切:(1)课程思政即隐性的德育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教育,它的德育教育作用并不那么明显和直接,但是却可以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2)课程思政即广义的德育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2]。
二、高中物理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高中物理作为理科基础科目之一,不仅要做好相关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主动承担起思政教育的责任。当然,课程思政也不能降低对物理专业知识的要求,二者应该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1)高中物理有利于课程思政的实施。进行思政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相关的思政概念,还要让学生真正践行思政理念。高中物理所揭示的客观规律以及科学家对物理规律的探索和研究都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具体真实的教育素材。以高中物理为载体进行思政教育,能够更好地使思政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思政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让学生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去做。(2)课程思政有利于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诗词、谚语、名人名言等都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些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文化自信,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三、高中物理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高中物理课程思政现存的问题
高中生的课业压力大、负担重,日常的学校教育很难满足学生思政教育的需要,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1)在教学内容上,教师选择与考试内容相关的物理知识进行讲解,甚至会出现考试频次太低的内容就不给学生讲授的情况,这样很容易出现有利于开展课程思政的物理内容被舍弃的现象;(2)在教师角色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容易忽略“物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这一物理思想的渗透,他们更愿意把有限的课堂时间用来讲授物理知识和解题技巧,因此真正用于课程思政的时间很少;(3)在学生发展上,学生在校期间忙于巩固物理知识和刷题,除了擅长考试,他们并不擅长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二)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微课的优势
从高中物理课程思政的角度来看,任何科学技术,都要根据实际课程的需要来引入,而不是只关注其是否先进。如果其本身没有需要的话,就算这种技术再先进,那也只是徒劳。现有的一些混合式教学其实并未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弥补传统思政教学的不足,更好地发挥高中物理课程思政的作用,顺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面,微信公众平台脱颖而出。
为了实现移动即时通讯功能,腾讯公司推出了微信软件,微信支持多平台使用,版本不断升级,其功能也得以不断扩充,因此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用户的喜爱。近年来,科技不断发展,智能手机不断普及使用,微信在智能手机中的应用已必不可少,用户使用微信的时间也逐渐递增。微信公众平台这一功能是微信APP在2012年开通的,它有不同的定位和用途,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服务号、订阅号和企业号。其功能也在不断升级和完善,现在已趋于成熟。
只要关注微信公众号,便能在任何时间和地点查看所需资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微信公众平台的管理端具有多种消息群发功能和各种数据分析统计功能,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发布微课具有明显的优势(如表1)[3]。
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高中物理课程思政的微课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有趣的学习途径,让学生可以在家利用课余时间巩固知识、学习思政内容,还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援助,使得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大大提升,有利于高中物理课程思政的实施。
四、微信公众平台助力微课的案例创设与探究
微课是一种经过精心编制的情境化、碎片化的视频教学资源,具有时间短、内容少、精心安排、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微课在丰富教学形式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助力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从选定课题到前期的技能和设计准备,再到微课视频的录制、剪辑、上传,最后根据微信公众平台上的数据反馈进一步完善,都需要倾注教师大量的心血。微课制作的一般流程如图1所示。
(一)前期分析
雷锋先生说:“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学生普遍都知道这句话,且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具體怎么去做,可能不是很清楚,而且其中蕴含的物理问题很少有人去深究,甚至有可能会误导一些学生关于物理方面的问题。因此,用微课进行讲解,方便学生从实验现象认识相关物理知识,进而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如何面对并处理困难。
(二)“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微课的设计
(1)提出并解释“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让学生学会正确面对并处理困难,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蕴含怎样的物理知识。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熟悉的名言引入,让学生感受物理来源于生活。
(2)提出只对弹簧施加竖直方向上的两种力,即拉力和压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取舍,选择关键点进行定量分析。
(3)通过拉力实验,对比用较大的力和用较小的力拉弹簧的结果,得出用较大的力拉弹簧时,弹簧被拉伸得更长,与雷锋的描述背道而驰(如图2)。
(4)通过压力实验,对比得出用较大的力压缩弹簧时,弹簧被压缩得更短,正如雷锋所言。总结这句话是根据弹簧被压缩时的力[F]和弹簧被压缩后的长度[x]之间的关系得出的(如图3)。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5)分析拉力实验中的受力情况,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和胡克定律[F=kΔx],得出较大的力对应的[Δx]也较大,这个[Δx]是弹簧伸长的长度,所以弹簧现在的长度[x]就会较大(如图4)。
(6)分析压力实验中的受力情况,得出较大的力对应的[Δx]也较大,这是弹簧缩短的长度,那么弹簧现在的长度[x]就会较小(如图5)。
设计意图:让学生领会胡克定律的概念及公式,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形成相互作用的观念[5]。
(7)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不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只要积极面对,毫不退缩,就一定会战胜困难!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并积极处理困难,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
(三)微视频的制作
微课设计完成后,便可以开始视频的录制和剪辑。为了方便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受力分析,我们根据生活经验将其制作成动画,采用录屏的形式将其录制为视频,然后根据需要对视频进行剪辑、合并等处理(如图6),最后呈现出一节完整的微课。
(四)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微课的应用
创建一个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如图7),将制作好的微课上传至微信公众号,这样关注微信公众号的学生和教师便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观看学习,并且可以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发送至弹幕,引发公开讨论,碰撞出新的火花。教师也可以通过后台看到具体是哪位学生发送了什么弹幕,了解每位学生的想法。随后发布投票式调查问卷,根据数据反馈图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思政教育效果,及时查漏补缺。确实存在有的学生不以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的可能,但那也是因为他们知道此选项是正确的,就算他们现在无法做到,但他们也有了这个意识,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做法,也算是达到了一定的课程思政效果。
本文微课教学设计主要通过弹簧涉及的相关物理知识(即胡克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并让学生联想实际生活中遇到困难应该正确认识、积极处理,而不是一味地躲避。
利用高中物理进行课程思政,既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又能帮助学生学习相关的物理知识。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有别于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它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一点创新。以微信公众平台为载体发布微课,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下学习,还可以推进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有利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和课程思政的实施。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吉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践行“四个统一”师德观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8.
[2] 郭芮萁.中职学校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外国语大学,2019.
[3] 房婷玲,曹菡,王长缨.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初探:以“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7(3):77-83.
[4] 张珩.探究过山车背后的秘密:《动能和势能》课堂片段实录及评析[J].教育科学论坛,2006(6):38-44.
[5] 张红洋,贺青.新教科书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呈现及教学建议:以沪科版物理必修一第四章为例[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9(19):6-9.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