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话语的存在样态与共意动员

2022-05-30 18:02李韵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网络爱国主义话语

摘要:在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新时代大学生以网络为载体,使用虚拟数字符号化、“二次元”形象化和日常叙事娱乐化的话语形式来表达爱国情感,传递家国情怀,形成了爱国主义话语新样态以及个体价值表达新空间。这些爱国话语于政治、理论、实践3个维度均展现出创造性的时代价值,能够以趣味性的方式对群众进行宏观引导,塑造爱国意识,通过共意形成、共意凝聚、共意提升3个阶段来实现共意动员,在提升网络空间爱国话语影响力的同时逐渐形成连接自身与国家的意义通道。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话语;共意动员

DOI:10.15938/j.cnki.iper.2022.04.012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2)04-0070-0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新媒体时代的信息扩散和传递方式深刻改变了当代社会公共参与的格局,具有十分显著的快速动员能力,为人们的爱国表达提供了新空间与新场域。大学生遵循话语的价值诉求,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APP获取资讯,发布信息,将线上与线下相贯通,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对公众进行价值引导和共意动员,为爱国话语赋予了时代特点,也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课题。

一、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话语的存在样态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2],也是人们价值观念和情感凝聚的直观体现,在不同的场域呈现不同的样态。在虚拟的网络空间,新时代大学生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敢于表达,勇于发声,呈现出固态话语与动态数据相适应的新特点,逐渐形成爱国话语的新样态。

1.虚拟数字图像化存在样态,多领域增强爱国话语的感染力

“视觉因素成为当代文化的核心要素,成为创造、表征和传递意义的重要手段。”[3]表情包、图片、颜文字等虚拟图像化载体不仅是身体语言的替代品,更是自我情绪的表达工具。新时代大学生通过创作多样、新鲜的爱国话语来寻找更符合大众审美的沟通方式,最终探索出独立于文字传播形态、具有完整话语叙事的虚拟符号化爱国话语体系。

表情包主要由视觉符号和文字符号两部分构成,其基于一定的社会环境,通过网络集群传播的方式将文字与图像相结合,用视觉符号吸引人,用文字符号打动人,是使用频率最高、传播最为广泛的情感表达载体。在近期的“帝吧出征”事件中大学生群体以高度的组织性展现爱国理念,表达爱国言论,他们将各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图片与当地特色美食图片搜集起来,再加上“beijing”“china”等话语标签进行拼贴及组合,最后将这种多模态表情包当作交锋工具,通过网络帖子、微博话题、社交群组等方式,将其大量投放到具有“台独”色彩的网页以形成“轰炸”之势和“被刷屏”的效果,用表情包来展现爱国护国的深厚情感。在2021年7月1日,一张以天安门为背景,配有“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文字的卡通人物表情包唤起了网络舆论场的集体共鸣,新时代大学生将国家认同与自我认同融为一体,用独特的话语方式表达着深藏心底的民族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另一方面,表情包等图像化话语往往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和思维倾向,过于直观的图像会促使人们根据当下的瞬时反应做出具有情绪偏好的倾向性判断,阻碍传播预期,影响扩散程度。因此,大学生应该在对历史脉络和政治情感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严肃创作,生产出具有价值理性的图像化话语。

表情包、图片等虚拟图像化载体的兴起与流行不是偶然的文化现象,而是媒体技术逻辑与网络文化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学生群体通过表情包配文将想表达的主流文化完全显现出来,在场域上由现实深入虚拟,在效果上由虚拟回归现实,赋予图像丰富的文化意涵,激发公众的参与积极性,体现出爱国文化想要表达的符号意义。

2.“二次元”形象化存在样态,多渠道促进爱国话语的影响力

“二次元”是二维空间的意思,以描绘虚拟世界为主要表达形式,是一种新兴的文化解读现象,网络流行语、动漫游戏和弹幕等都属于当代“二次元”文化的载体。在新时代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以动漫为代表的二次元文化受到大学生群体的广泛青睐,他们使用拟人化的艺术手法,赋予祖国以动漫形象,将自己的爱国现实情感投射到二次元的具体形象之上,形成群众乐于接受的红色动漫作品,拓展了爱国话语表达的范围和程度。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属于具有代表性的“二次元”话语作品,其采用动画演绎与影像记录相结合的叙事模式,运用超时空的传播方式叙述了中国近现代的重大军事外交事件,将国家赋予人格化特征,以“兔子”的造型指代中华民族,描述了这只兔子在经历困难之后,依靠自身的顽强拼搏变得更为强大的故事,将流行话语嵌入历史表达,掀起了一股爱国热潮。新时代大学生看到了革命一代的付出与奋斗,感受到了作者想要传递的爱国之情,进而衍生出了“我兔威武”“守护全世界最好的阿中”“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生种花家”等耳熟能详、传播度高的网络爱国主义公共表达,引发了人民群众对家国历史的强烈共情。二次元话语内涵的解读方式与个人意趣的变化息息相关,是网络亚文化领域的新兴代表。但是,其受众群体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社会代际鸿沟和文化经验隔阂。

以“二次元”形象化为主体的爱国主义话语改变了传统的话语模式,体现了新时代大学生对祖国的归属感和亲近感。在新媒体语境下,“二次元”形象化的爱国主义话语通过其独特的风格传达出大学生对严肃议题的态度,在提高了群众对相关历史事件认识的同时,使二次元文化由边缘亚文化走向主流潮文化,建构起爱国主义精神的群体价值认同,促进爱国话语的影响力。

3.日常叙事娱乐化存在样态,多角度提升爱国话语的吸引力

进入新时代以来,爱国主义与大众传媒呈现出交互依赖、相伴相生的关系,大学生以个体身份与自媒体为视角,用輕松幽默的日常叙事方式来表达对国家的关切与依恋,带来高效、密集、精准的传播效应,形成技术与价值互构的传播模式,用娱乐化话语来提升网络爱国主义话语的吸引力。

新时代大学生逐渐成为了《厉害了我的国》《战狼》和《觉醒年代》等爱国电影、电视剧观看的主力军,他们热衷于在网络APP上发表感想,用轻松的叙事风格表露对爱国影视的喜爱以及对国家的关切爱护,在互联网上凝聚起爱国爱党的舆论氛围。“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等高调、自信、幽默的话语表达使网络民众真切地感受到了先辈们在困境中探索的艰难和军人们保家卫国的决心,产生强大的口碑效应,赢得了用户们的高度评价。大学生们还会采取演唱说唱歌曲的方式来表达个人对于祖国的想法。比如《This is China》这首歌,用客观中肯的方式以及光明磊落的态度叙述了我国的发展过程,将爱国主义的抽象内涵通过强烈的视听效果表达出来,展现出新时代大学生对国家民族的朴素热爱以及对发展状态的自豪自信,补充和丰富了网络爱国主义话语传播的感性内容资源。但是,趣味化所孕育的动能远超理性化,过于娱乐化的话语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爱国主义话语的导向权威感以及内容整合力。

日常叙事娱乐化的爱国主义话语是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话语的典型表达形式,大学生们将对祖国的关切融入到戏谑的网络话语当中,使严肃的话题娱乐化,使宏观的情感微观化,拓宽爱国主义话语的应用领域,加强民族凝聚力,提升爱国话语的吸引力。

二、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话语的多维价值

新时代,爱国主义情感的表达渠道和表达平台不断拓展,大学生群体创造和传播的网络爱国主义话语形式多样、种类多元、内涵丰富,表情包、二次元等爱国话语新元素的不断涌现展现了政治、理论以及实践三个维度的价值。

1.政治价值:厚植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4]当今时代,各国文化争夺受众的现象渐渐浮现,网络意识形态呈现出日益“政治化”的特质,“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并存,迫切需要网络爱国主义话语来化解主流意識形态的认同危机,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夯实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我党长期执政的根本任务,夯实意识形态群众基础是我党的鲜明特点和政治优势,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话语既是情感表达,也是政治体现。首先,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话语能够提升党的先进性,积极回应群众需求。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话语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尊重人民的心理需要和实践意愿,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为传播目标,借助新颖的话语传播形式承载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命脉,将爱国立场与国家态度同声相应,使人民群众从内心深处去感知、认可国家,真正将爱国爱党精神贯彻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认真履行公民义务,构筑起坚强战斗堡垒,使党更加坚强有力,充满生机。其次,大学生网络爱国话语能够提升党的纯洁性,全面巩固群众基础。对党忠诚是一切政治建设的根本,网络爱国主义话语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通过网络舆论引导的方式把党的最新主张、最新理论广泛传播到社会中,提高群众对执政党的政治认同和心理认同,解决党内政治立场不坚定和政治观念不团结等问题,夯实群众的思想道德基础,确保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营造出风清气正的党内环境,为党的长期执政提供群众基础。

2.理论价值:丰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资源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5]优秀的文化能够振奋国家精神,延续民族记忆,提升发展速度。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新媒体时代舆论话语创新问题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强调的要掌握互联网传播的主动权,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6]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网络爱国主义话语紧扣时代脉搏,在吸收融入大量党史国史的基础上借鉴流行文化的新元素,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融合统一。它既不是传统历史话语的翻版,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话语的重复,而是互联网上有关爱国的理性表达和主张,是在多元主体的社交互动中以视觉符号为核心来传递和表达爱国的情感、思想和行为[7],属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资源。大学生合理且全面的配置资源,展示出新时代的新实践和新作为,使用微博、抖音、“B站”等社交媒体,运用表情包、视频、音乐、动漫等话语素材,以宏大的叙事配合文字性阐释来进行话语表达,立意高,形式新,从个体视角来开展爱国主义活动,并进行圈群社交,最终形成聚合性的群体思想,促进社会成员在情感上认同话语,在行动上呼应话语,实现文化认同,延续民族记忆,展现新时代爱国主义文化现象,让爱国文化成为历史感与时代性共存的信仰,补充和丰富了不同内涵、不同性质和不同层次的爱国主义文化资源。

3.实践价值:表达了网络自治空间有序发展的时代诉求

作为第四媒体,互联网在爱国话语的体系建构和大众动员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网络虚拟空间用户基数大、信息传播快、互动性强,日渐成为民意聚散的重要渠道和广阔场域。但是,网络话语具有理性与非理性两个方面,多元化的舆论生态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受众的思维方式进行干扰,破坏网络秩序,为网络空间自治带来挑战。因此,唯有保障网络安全,促进网络自治空间的有序发展才能从根本上维护网络空间的开放与互联、互通。

大学生创造、使用并传播的网络爱国主义话语模式打破了信息传播壁垒,明确了爱国行为边界,拓展了公民的情感表达空间,用超越狭隘的思维方式,准确把握网络爱国主义理性偏离的现实根源。突破保守僵化的表达模式,在网络上以话语的形式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骨肉同胞、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在线上线下的交流中增进互信和认同,提升网民对政府的信任度。将互联网打造成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安全载体,消解技术和资本异化的消极影响,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引导力和现实解释力,以自信从容的态度传播爱国主义话语,构建良性互动的网络爱国活动参与模式,最终形成大范围的心理倾向与舆论氛围,使话语产生社会效应与影响效果,实现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在尊重互联网自身规律的同时,表达出了坚定维护网络话语权,积极承担网络空间责任,推进网络自治空间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发展的中心思想。

三、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话语的共意动员

“共意”是观点和价值观的集合体,“共意动员是一种价值传播与认同构建的过程”[8],属于社会运动中的劝说性沟通,具有公益性、道德性、正义性等特点。柯兰德尔曼森(B.Klandermans)将“共意动员”的过程分为共意形成,共意动员和共意提升三个阶段。当前,网络逐渐成为共意动员过程中的重要工具和发生场所,高校需要根据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建立起科学的话语体系,最终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创新以及群体认同。

1.“共意形成”阶段:落实高校党委领导责任,充分发展素养教育

借助由文化而形成的情感实现动员是实现广泛共意性社会运动的主要手段。当社会成员在特定文化内容的影响下对某一话语样态产生习惯性反应,其在行事时就会追求与之保持一致。爱国情感的话语表达蕴藏着社会阶层的集体情绪,具有较为一致的态度倾向,具备发起共意动员的基础条件。

共意凝聚最初形成阶段的主要内容是发展素养教育,对被动员方进行理念和目标的传达,使其对爱国主义的内涵从“知晓”发展到“了解”。素养教育与爱国主义话语生成之间的相关性便构成了共意性社会运动的基础。高校素养教育的开展需要发挥高校党委的主体领导责任,并通过传统爱国主义话语与网络爱国主义话语来进行协力推动。传统爱国主义话语大多通过纸质版、粉刷版的方式来呈现,更偏向于书本叙事,其作用更多地体现在知识体系的建立上,在共意形成的过程中承担着爱国信息输出与观点提供的角色。而网络爱国主义话语表达方式更为多元,信息更为前沿,视觉冲击更为强烈,其作用是有助于信息的集合,在共意动员的形成过程中承担着氛围设置与榜样示范的角色。在当前的社会语境和教学条件下,与传统话语相比,利用网络媒介来传播主流观点稍具优势,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爱国情感虽难以通过人工的方式来进行塑造,但是通过社交媒体对其相关信息的广泛引用,却能够不断推动情感的发酵,引发爱国情感共鸣,推动共意目标明确化以及共意运动稳定化。

因此,高校党委需要调整耦合相关政策,将爱国主义素养教育与当下时局相联系,将智育与德育进行深度融合,引导大学生意会言传家国情怀,激发舆论共振,加速情感动员,最终形成一种社会共享的文化体验。

2.“共意凝聚”阶段:明确职能部门分工布局,合理丰富沟通形式

大学是一个行政结构繁杂、教育功能复合的社会性组织。想要建构有效的公众爱国舆论,抵御部分“模糊性”与“非理性”的爱国话语,便需要各个职能部门进行协调配合,完善行政系统,形成工作合力,丰富网络话语交流模式,防范爱国话语风险,实现高校话语信息扩散和信息动员能力现代化,进而提升共意凝聚的效果。

具体而言,可以从话语形式和沟通语态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在话语形式层面,既重视有声的视频、动漫,也重视无声的文字、图片、符号。高校职能部门立足国家发展现状和学校整体条件,遵循网络话语的发展规律,针对大学生存在的群体特征,在议题建构、信息传播、在线行动等方面不断细化方案、提炼内容、变换形式。以英雄人物和模范榜样为基本素材,将其以故事性的爱国视频为呈现方式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唤起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感化人、教育人和引导人的效果,拓展话语的深度和广度,使高校管理政策、教学目标逐渐规范、立体、多元。在沟通语态层面,职能部门协调配合教学部门,厘清职能,合理分权,优化机制,提出科学有效的文本方案,搭建网络平台,进行模块设置,改变信息推送频率,引导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灵活变通地运用陈述、疑问、是非等语气和主动、被动等语态来表达关于国家事件的观点、意见、态度、情绪与状态。用中国的语言来描述中国的发展历程,用中国的发展历程来支撑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用大学生爱国主义网络话语体系阐述中国现代化实践以及取得的成就。抵制具有感性化、个性化和情绪化倾向的极端爱国话语,提升其内在精神境界,实现网络爱国主义话语对大学生的正向动员与柔性引导,在提高受众满意度的同时带来了更好的传播效果,为爱国精神的传播提供助力。

高校各部门健全职责体系,调整内部管理,转变话语交流形式,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与他人的交流与探讨中深化家国认知,进行自我思考与表达创新,引发更大范围的理念支持,有效应对网络爱国主义话语风靡所带来的娱乐化、低幼化、虚无化风险,升华学习成果,将爱國情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教育质量,加速共意凝聚的形成。

3.“共意提升”阶段:配备学科教学专业人才,科学构建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9]。爱国主义话语体系的形成关系着民族命运和当代建设,是塑造大学生价值认同的重要途径,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的仁爱情怀便是强化大学生爱国信仰的重要因素。

从外部环境来看,我国处于社会结构变动、经济体制调整、思想观念变化的关键时期,全球化背景下所产生的多种网络媒体的兴起和多样社会思潮的冲击需要爱国主义话语体系的出场。从内部创新来看,传统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体系多以灌输式、说教式的教学话语为主,如果掌握权力的一方话语权越来越大,便会出现排挤另一方话语空间的现象,存在话语失效和话语霸权现象出现的风险。因此,爱国主义话语力度与实效的提升需要配备专业的学科人才,并建构起符合大学生认知特征的话语体系,以达到在实现个体性自我表达的基础上实现群体性归属认同的教育目标。

新时代爱国主义话语体系是一种自由、平等、公开、包容的新媒体网络文化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坚守家国情怀,恪守传道情怀,谨守仁爱情怀,发挥新媒体优势,通过共意动员的方式鼓励大学生进行爱国行动,扩大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覆盖面,实现爱国主义话语体系的守正创新。具体来说,建构步骤分为以下三步,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在遵循思政工作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10],强化平等观念,实现“单边话语”向“交互话语”的转化,发挥教育双方的话语协同力。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把握社会特征,善用“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用灵活的方式、感人的故事以及接地气的语言来推进话语表述形象化,引导大学生确立自己的主体性,提升群体认同意识。最后,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关注时代变革,创新话语传播手段和教学体验平台,将“用网”与“治网”相结合,传递网络正能量,增强网络空间的话语引领力。

共意动员的整体过程就是高校与社会通过多种方法来发展素养教育、推动社会进步,帮助大学生成长为从容自信的爱国青年的过程。伴随着网络多元意识形态的植入宣传与随意漫流,网络爱国主义话语应运而生,其话语体系的动员程度也是不断演化的动态过程,从初期的素养教育到合作过程中的方法创新,后期的体系建构,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话语的共意动员全面完成。

参考文献

[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346.

[2][法]米歇尔·福柯.话语的秩序[M]许宝强,袁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3.

[3]杨嫚.网络表情包的亚文化风格构建:从自我表达到公共空间[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88-93.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51.

[5][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5,198.

[7]雷娜,段晓芳.网络爱国主义的内涵、张力与辨析[J].理论视野,2018(2):70-75.

[8]肖灵.网络公益的共意动员[N].光明日报,2016-03-20(6).

[10]许佳,周苏娅,王小丁.融媒体时代高校精准思政的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2):150-15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状况及引导策略研究”(202102152002);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家国情怀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SJGSZD2021019)

作者简介: 李韵琦(199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网络爱国主义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爱国主义教育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