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勇 景丝丝
摘要: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发展与学科研究创新范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创新的利益分析法,利益分析拓展了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教学研究和工作研究,有利于揭示思想与行为变化发展规律和化解利益冲突,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理论。新时代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分析研究方法与应用转化,善于运用利益关系分析、利益动因分析、利益协调分析、利益满足分析,系统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能力水平与工作成效提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利益分析
DOI:10.15938/j.cnki.iper.2022.04.004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2)04-0021-07
人既客观生存于自然和社会条件之中,又能按照自己的需要,通过对象性活动超越实然性,“人双重地存在着”[1]。现代化社会快速转型与发展要求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工具性价值,而容易淡化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人的自身发展和满足人需要的目的性价值,忽视作为主体的人之存在。因而,引入利益分析研究人的思想观念、动机与利益的关系问题,从利益维度来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基本问题,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利益主体、利益需求、利益实现、利益评价等利益分析框架建构,对于推动理论研究创新与实践工作成效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分析的发生学阐释
利益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建构是以社会实践与历史发展为前提的。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分析是作为一種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体性和实践性的研究方法而存在,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活动中的利益主体、利益需要、利益关系、利益协调、利益评价等,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实效。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与发展的物质条件及其内在研究范畴来看,可从发生根源、发展动力、研究范畴三个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分析的发生与发展进行逻辑分析。
1.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发生根源
第一,物质生产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实践基础。从历史生成来看,作为意识形态政治实践而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而发生的。从国家产生来看,人类社会的利益以阶级利益对抗为主要内容,阶级斗争和利益关系处理成为政治的重要内容,需要运用一定权力机构实现利益关系的调节。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权力和机构调和社会利益关系的同时,将代表本阶级利益的思想上升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巩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生产力决定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物质条件、物质投入和主体思想行为变化特点,从而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遵循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理论,通过利益关系协调物质生产和生活方式对人的思想与行为关系的影响,确保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良性运行和社会共识凝聚,使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运行,从而发挥协调社会秩序、进行社会动员、增进社会凝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
第二,人的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现实根源。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就必须了解和掌握人的思想和动机产生背后的主体需要和利益。“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的范畴,做人的思想工作首先需要了解和掌握人的思想和动机产生背后的主体需要和利益,这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和利益关系的逻辑前提。一是物质利益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人是“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2],物质生活需要是第一需要,因而,人的政治社会化实践活动首先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既受到生产力的决定和制约,又服务于生产力发展,需要与生产力要求相适应。二是精神文化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3]人不仅有物质生活需要,而且也有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需要。精神文化需要建立在物质需要基础之上,又超越物质需要,引导调节的人的物质需要,人实现并不断满足自我的全面需要。正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主要任务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在需要满足和利益激励运行和作用机理中产生和发展的。
2.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动力
第一,物质需要和物质利益满足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外生驱动力。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物质生产基础决定人的意识活动和意识形式。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物质活动相联系,即是与人们的物质交往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主体性和社会性存在的人离不开物质生活和物质利益的满足。“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物质需要和利益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因,满足需要和追求利益是人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和进行社会交往的主体性动力源泉。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强调人们不仅有物质生活、社会交往的需要,而且有精神生活和劳动的需要。利益的本质是社会关系,一定的利益是由人的需要决定的,需要是决定人的思想与行为活动的基础和源泉。而不从实际利益出发的宣传和鼓动工作,得到的“也就是仅仅包含一个激起暂时热情和掀起表面风潮的对象罢了”[5]。
第二,人的精神需要和精神文化利益满足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人不仅仅只具有物质需要和物质利益,更具有精神性需要和意义性利益追求,要满足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人的精神需要和精神性利益起源于人满足自己基本的生存需要,又超越于生存需要而产生新的更高的精神需要和精神性利益关系。既包括对人的人格、尊严、自由、权利、荣誉等精神生活需要,也包括对求知、求真、求善、求美和信仰等精神利益诉求,这些精神需要和利益满足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合理性。即合乎人的本性,满足人的需要和利益实现。随着社会现代化推进,人的精神性需要和精神性利益诉求必然会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展开也需要随之发生变化,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变化了的精神需要和精神性利益诉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证成。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协调、对待利益问题,使人们正确处理和协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问题;又要解决人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和价值引领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总开关”问题。满足主体需要和利益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存在和发展的内生动力。
3.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畴
范畴是概括和反映客观事物普遍本质联系的思维形式、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和认识世界的思维工具。正如列宁所言,“范畴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6]。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是认识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网上纽结”,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关于其普遍本质联系的思维形式、基本概念和认识成果,是认识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手段和工具,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基于这样的理解,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范畴。
第一,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实体范畴。张蔚萍提出“实体范畴、属性范畴和关系范畴”[7]的观点。利益属于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客观内容和实在基础的实体范畴,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础与分析梳理的实在内容,又贯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展开的全过程全方位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的思想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形式展开的政治社会化实践活动,与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认同、行为动机、实践外化等问题紧密相联,与人们对物质利益或精神利益的要求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坚持理论与实践、言教与身教、批评与表扬、政治与经济、物质与精神、教育与纪律相结合。
第二,利益范畴体现利益和需要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一方面,利益与需要具有同一性。人的行为是由一定的思想动机支配,而这种思想动机又是由一定的需要引起的。主体的需要是产生利益的内在根据,利益是人的需要的实在表现形式,表现为个体和群体的需要。需要的多样性、層次性决定了利益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反映出人的思想特点、精神状态和人生境界的差异性。作为主体性存在的人,既有生存生活的需要,也有进行社会交往的需要,既需要追求物质利益来维持自身生存,也需要实现精神需要体现对人生理想、信仰、价值和意义追求的利益实现。另一方面,需要与利益具有差异性。需要是人对外部环境中某种对象的渴求和欲望,人的需要是内在的、隐匿性、潜在性的形式存在;而利益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呈现,具有社会性、现实性、实在性等特征,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有产生利益和发生利益冲突、利益博弈。因此,要注意利益范畴中的需要与利益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等复杂关系,加强对利益范畴的分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满足与利益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利益分析视角
利益分析是指从利益维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的拓展。具体而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工作研究和教学研究中利益关系问题作为基本研究对象,形成从利益维度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理论、方法和实践问题的学术路径,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向研究方法论跃迁升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创新发展。
1.作为学术研究而存在的利益分析
学术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开展的知识生产实践活动,是包括学术知识、知识生产和知识应用的耦合结构化实践。第一,利益分析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态基础。理论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外部理论资源,既包括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为学科支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包括跨学科交叉借鉴的多学科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中利益关系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理论基础必然内在蕴含着时代发展需要的马克思义理论及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以适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属性和学科价值实现。廓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其他二级学科的横向关系,把握学科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利益关系,同时,在明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边界的基础上汲取并整合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思想资源和原理范畴,借鉴多学科基本概念、研究方法、知识体系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第二,利益分析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形态知识生产。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承担知识生产与知识增量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理论体系,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知识论等,满足并发挥学科理论体系基础性作用的功能。通过引入利益分析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概念、范畴、规律、对象、内容、方法、环境、历史等内容体系,发挥知识生产和共同体建设需要。
2.作为教学研究而存在的利益分析
教学研究是对教学过程的教育主体、对象、方法、内容、过程、模式等问题进行分析,揭示教学规律提升教学质量的研究活动。构建教学研究的利益分析框架,推进教学研究中的利益主体、利益需求、利益实现、利益评价等分析成为应有之义。一是调研教学研究中的利益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分析必须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手段运用中的利益导向,将教学过程、教学队伍、教学对象与利益分析作为关键环节加以考量,实现手段的应用与系统运行的目标的结合。要把握教学对象的思想困惑、利益需求,把握教学主体的获得感、参与感和幸福感,将教育说服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提升教学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二是协调教学研究主体的利益关系。接受主体为实现自身的身份认同以及价值认同产生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主要表现为自身发展的主动性需要以及主体适应的被动型需要两种。从微观上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关系则需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理论性与应用性、综合性与创造性”[8]相统一要求的内在利益趋向。三是推动教学主体间性的利益实现。就教学主体而言,由于存在着重教书轻育人、重科研轻实践的倾向,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主体之间的协同配合不够,容易削弱育人合力。作为教学研究而存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实践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治观、道德观、廉洁观、劳动观等内容教育,基于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把握,合理运用理论灌输、实践锻炼、自我教育、榜样示范、比较鉴别等方法,以实现受教育者的合理需要的满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作为工作研究而存在的利益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是对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提升工作实效而开展的实务性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必须了解和掌握人的思想和动机。人的需要和利益是产生动机的根源,动机形成思想并支配人的行为。因此做人的思想工作需要了解和掌握人的需要和利益,进而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和利益,才能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利益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具有主观性、主体性;利益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具有客观性。利益是社会关系的体现,具有社会特性。运用利益分析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中应用性、操作性、政策性研究部分,并回答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干什么”“怎样干”“谁来干”等应用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理论是发挥应用性作用并具有实践性、实用性和操作性特点的基本原理,具体包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的目标内容、地位作用、任务对象、方针原则、途径方法、体制机制、政策评价、方法艺术、队伍建设等内容体系。针对学科队伍零散化、协同化组织运行不足,运用利益分析把握利益关系、协调利益冲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系统性、整体性效能提升,提升善用“大思政”、“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能力和水平。
三、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分析的价值意蕴
在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分析何以发生、何以可能之后,需要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分析的价值性分析,以期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分析何以必要,为整体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分析法这一研究方法与应用转化奠定基础。
1.丰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需要和利益实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益分析法的引入有利于深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对利益问题的解答能力,建构起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理论。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不直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不能直接带来物质利益,但在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利益诉求方面,起着重要导向作用,发挥着利益引导、激励、协调和控制功能。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分析的运行机理,有利于结合当代中国利益多元化发展趋势,回应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所构成的挑战,通过揭示利益动因、坚持利益原则、明确利益标准、提出利益协调对策,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理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主体能动性发挥,进行必要的理论灌输、政治教化、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激励受教育者通过主体实践满足物质需要和精神利益诉求。
2.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包括学科研究方法的理论、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等内容体系,既包括确定研究目标和理论基础,又包括实现研究目标的具体图景、具体手段和方法。利益分析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体系之中,是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规律和工作规律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方法、实施方法、评价方法研究之“研究”,具有广阔的研究应用空间。从利益分析维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人的需要、利益、动机引发的思想问题以政治教化、心理疏导、人文关怀等教育形式展开的政治社会化实践活动。基于实践导向的利益分析研究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认识方法研究、实施方法研究、评价方法研究等方面的基本构建是:第一,以利益关系分析为切入点;第二,从利益角度分析人们思想行为变化的原因;第三,进行利益疏导与利益协调分析;第四,进而实现合理利益满足与不合理利益的调适纠偏。通过揭示利益动因、坚持利益原则、明确利益标准、划分利益群体、提出利益协调对策,推进教育对象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提升,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信仰,从而满足主体需要、利益诉求与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
3.揭示思想与行为规律提升工作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規律、思想政治工作运行规律等。对人的思想与行为变化规律的研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人的思想与行为特征既受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又受主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因素的制约。利益分析就是把握人的思想与行为变化特征与规律的重要方法。利益分析是正确把握认识思想与行为变化中主体需要、利益、动机与思想之间的运行机理的重要形式。人的行为是由需要、动机等引起的。从需要、动机、思想、态度、个性等维度分析人的行为动因,对于开展富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有裨益。需要产生于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需求主导满足的社会关系之中,是主体进行积极活动的内在动因。人的利益问题与需要直接相关,利益离不开需要,需要离不开利益。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了解现实社会中的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合理与不合理需要、现实需要与潜在需要,还要了解社会关系之中的人的多样利益。人的思想与行为变化发展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外化和渐次升华的过程。可见,只有掌握人的思想与行为变化规律背后的需要与利益关系,才能更好地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内容方法、原则要求、方式方法等,进而提升工作实效。
4.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冲突化解
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协调和控制功能,以解决人的物质需要和利益诉求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利益冲突。人的需要满足和利益诉求须以不损害别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为基本原则,需要满足和利益实现不仅与一定的社会环境相联系,也与个体的智力素质、努力程度、能力水平、精神觉悟等密切相关。当个体物质需要和利益诉求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所限而得不到满足或充分满足的时,可以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通过心理、情感和精神上的激励与满足来补偿。当个体物质需要和利益诉求面临合理与不合理、近期与长期、现实与潜在的冲突时,通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教育、预见等功能,促使主体做出利益诉求和现实需要的合理选择。同时,通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引导功能,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相结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注重个人需要和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既提倡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和自我牺牲精神,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也要承认人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解决利益冲突和利益矛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辩证关系。
四、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分析研究方法应用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所具有的积极特性”[9],利益分析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活动多种关系的确立中都扮演着纽带与中介的角色。新时代要应用利益分析法介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实践中的利益关系分析、利益动因分析、利益协调分析和利益满足分析,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创新。
1.认识利益关系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分析的实践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中的利益关系呈现出复杂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关系分析就必须正确认识研究实践的复杂利益关系,并通过多样方式方法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利益实现诉求。一是正确认识利益关系。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理论灌输、政治教化、思想引导、价值引领等方法使人认识到自身的物质需要和利益关系,并通过动机、需要、利益到思想的运作逻辑使人积极运行起来,自觉自愿地为实际利益而斗争。在研究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关系时,需要正确处理和把握人的需要的辩证性,既要防止片面压制人的物质需求与物质利益,夸大精神需求;也要防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片面刺激人的物质需求与物质利益,而不科学地分析和把握人的需求与利益满足。二是调节利益关系。这其中要正确处理好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满足的辩证性,正确处理好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正激励与负激励、内激励与外激励的统一性,善于引导人的需要和利益向高层次发展,使人们正确处理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辩证关系,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当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人之间发展了利益冲突,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发挥协调、整合、沟通、疏导、管理等方式方法来协调各方面利益,既尊重个人合法的物质需要和利益,又尽可能实现公共利益、集体利益最大化。
2.把握思想与行为变化规律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分析的实践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思想与行为变化规律的客观性,“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10],同时,“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11]。
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思想与行为活动变化的规律性和辩证性,强调思想支配行为,行为反作用思想,在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活动中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前进。从利益分析角度把握思想行为变化规律,思想支配行为经历着需要—愿望—动机—意志的运行机理与活动环节。人的思想与行为变化、内化与外化、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双向互动过程中的矛盾往往就是利益矛盾直接反映,对主体的需要、愿望、利益动机、意志加以分析,就可以找到引发利益冲突和思想问题的产生根源,为解决思想问题奠定认识论基础。同样,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做个体的工作,而且也要做广大社会群体的工作。在社会互动关系中,人们思想与行为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通过利益分析来把握思想与行为变化规律,注意利益与道德的辩证关系,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协调行为。
3.调适利益冲突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分析的实践内容
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目的性和价值性诉求,思想政治教育以其鲜明的价值导向来协调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的利益冲突,发挥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渗透、革新和改造等作用。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我们党一以贯之地注重把思想政治教育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建设相结合、把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新时代治国理政需要维护与巩固治理的合法性资源,体现为经济发展的合利益性、意识形态的合规范性、治理规则的合法律性的统一,即具有政绩合利性、意识形态合理性与法律合法性。一方面,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与利益。“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生成的逻辑前提”[12],分析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中的主体需要和利益是重要实践前提。激发人的积极性并不是满足其一切需要,而是要满足其合理需要和利益。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者综合分析主体性需要和利益特点,有针对性地、有效地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和利益,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注意辩证运用物质利益原则与精神激励作用。要全面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原则的辩证关系,既要坚持物质利益原则,又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更不能用物质利益原则来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当个人利益与集体的、社会的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自觉将个人利益服从社会整体利益。要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教育和引导人们自觉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物质利益和精神文化需要的关系,团结起来为共同利益而奋斗。
4.推动价值实现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分析的实践目的
利益满足程度将直接影响主体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对人的利益需求进行研究,有利于正确把握人的利益满足程度,进而进行正确的利益引导和协调。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而言,人的需要满足和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呈现。一是人的需要满足是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有物质需要、精神需要、交往需要、劳动需要等。劳动交往是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低层次需要与高层次需要的统一。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从事社会生产劳动和其它社会活动,通过劳动生产和社会交往使自身需要得到满足,而需要的满足和满足需要的劳动又将产生出新的需要和满足这种新需要的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教學研究和工作研究活动的产生就源自于生产交往与社会交往关系之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就包括人与人之交往关系基础之上形成的个体与群体的思想与行为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分析方法就是要通过利益主体、利益需求、利益实现、利益评价等框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和利益实现问题。二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需要满足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彰显。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内容极其丰富,涵盖生理、心理、智力、思想、素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体现人的需要、能力、个性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和利益实现受制于各种主客观条件制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条件密切相关,不能超越历史前提条件而陷入唯心主义泥淖。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需要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人的思想道德素养水平极大提升,达到共产主义所必要的程度“既不是现在的劳动生产率,也不是现在的庸人”[13]。而生产力发展和人的思想道德素养提升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要胸怀共产主义最高理想,既服务于推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实现。
总之,随着社会现代化转型发展,将利益分析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工作实践、学科发展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分析方法与应用转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能力与工作实效,必须在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分析的发生发展根源的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分析的可能性、必要性和现实性分析,特别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分析法的应用转化作为着力点,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分析的实践基础、实践前提、实践内容以及实践目的,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创新,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4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0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6]列宁全集(第五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8.
[7]张蔚萍.思想政治工作学教程[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15.
[8]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5-47.
[9]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93.
[10][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8.
[12]列宁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39.
[13]高德胜,王亚蓉.人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逻辑起点[J].思想教育研究,2022(4):37-43.
基金項目:江苏高校哲社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创新”(2021SJZDA068);江苏省社科基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武装进路研究”(22ZXYB016)
作者简介:侯勇(1983—),男,湖南湘潭人,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
景丝丝(1998—),女,河南新乡人,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