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铃 赵儒和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历经百年走出的创新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在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立足唯物史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以独立自主为基本原则,以社会主义为实践方式,从理论创新、历史超越和现实发展三个方面走出了后发现代化国家既保持独立又实现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统一,集中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科学性、历史进步性和道路先进性,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关键词: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拓创新
DOI:10.15938/j.cnki.iper.2022.04.002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2)04-0009-06
坚持开拓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的重要历史经验。“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1]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的扩张,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也随之蔓延。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批判和超越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提高中国现代文明主体素质,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的社会矛盾,由此探索和开创的现代化道路。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矛盾演进的必然趋势,中国的现代化是从属于这种必然趋势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只有从现代社会的大趋势出发,才能明确中国近现代以来的社会变革以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性质、内容和途径。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拓创新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指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理论,而且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理论选择。马克思主义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方面形成对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揭示,并通过对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的总体性批判,最终提出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趋势的总体性方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在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以现代化为主题的理论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命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
1.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一般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論的系统化表达。在批判唯心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坚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去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变迁的本质和规律,创立了唯物辩证法。进入到人类社会历史领域,马克思主义立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唯物史观,坚持从社会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出发以及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并把这一基本观点贯彻到其理论的方方面面。由此,马克思主义不仅从横向结构方面揭示出现代社会是一个社会有机总体,而且从纵向历史角度揭示出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一般规律,从而在根本上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之谜”。作为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其中,唯物辩证法实质和核心的对立统一规律认识到现代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矛盾的总和,归根结底就是如何根据矛盾发展的普遍规律,解决现代社会的各种矛盾,这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般性指导。在此,“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注意到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事物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中国的进步,中国的现代化,只能立足于正确面对、分析和解决中国社会的内部矛盾。同时,现代社会是一项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系统工程,因此,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总体矛盾,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的科学方法。“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系统观念的科学方法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有利于我们更好认识和处理事关现代化发展全局的系统与系统、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的动态性、结构性、层次性等关系,是指导社会主义现代社会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科学方法。
2.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逻辑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最为深刻的运用和证明,并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和逻辑基础。现代性源于现代生产,现代社会之所以有别于传统社会,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生产方式的不同。作为社会生活的基础以及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生产方式从根本上制约着政治、观念、文化、社会乃至生态的现代化的生成、演化和发展。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马克思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4],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对于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现代社会的发展动因、内在机制及其必然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给予了科学的评价。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矛盾的分析和批判,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功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5]在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兼具批判性和建设性,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批判的基础上,也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建构提供了科学指导。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传入我国以来,一方面,我们将其基本理论运用于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深化理论思维,将其升华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创新,其中的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集中成果,具体表现为由新发展理念和“七个坚持”构成的“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具体来看,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坚持党对经济工作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本质特征和核心立场;经济发展新常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三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关于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支柱理论;坚持问题导向及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根本方法和战略思维。[6]总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正确处理政治和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而努力实现发展的方式手段和目的趋势之间的协调一致。在此,只有建立在物质生产基础上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整体循环,才能为社会持续发展提供物质财富、自然资源和劳动成果。
3.以科学社会主义为目标导向
作为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趋势和规律的科学社会主义为我们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和理论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性、全面性、系统性的历史趋向,并将之作为现代社会的发展目标。人类社会是一个系统构成,其内在包含的基本要素和保障其运行的外部条件共同构成社会有机体的系统结构。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推动社会构成要素和结构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从关系维度看,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具体表现为人类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时的文明增进,最终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文明的创造性构想。人类在以往发展进程中,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积累了关于处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活、生产等方面的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人对自身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现代文明主体的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为目标导向,是将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功典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同时,科学社会主义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7]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对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对世界社会主义来说都意义重大。站在人类社会历史高度,习近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概括,并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科学论断,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其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历史趋势和目的导向的辩证统一的基本判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论内容。
二、以独立自主为基本原则: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拓创新的历史超越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独立自主为基本原则,探索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超越之路。“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中,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8]正是在独立自主的根本保证下,我们提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9]。在此,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同样是指导我们实现这一历史超越的科学方法。
1.对待传统社会,我们坚持延续但非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
坚持延续但非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是我们对待中国传统社会的科学方法和态度,提供了科学处理现代社会同传统社会、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辩证关系的全新选择。在追求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对传统因素的正视不仅是我们对自身历史传统的尊重和正视,而且体现了人类文明总体发展趋势当中的民族性和多样性。“中华民族自古就坚守着历史传统,任何外来文化进入中国最终都被中国化。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和精神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延续。”[10]现代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对传统社会当中合理因素的继承,现代社会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传统力量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延续。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也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解决了传统中国和现代中国之间的延续性和发展性,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两种思想资源共同成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思想文化动力。在此,我们既不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也不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底色,而是使二者相互支撑、紧密配合、有机结合,共同服务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
2.对待苏联模式,我们坚持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
坚持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是我们对待以往社会主义模式的科学方法和态度,提供了科学处理现代社会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辩证关系的全新选择。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而且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并在进行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过程中,为世界上很多渴望发展但又不知如何发展的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生存选择。列宁之后,苏联共产党在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蘇联模式,先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僵化,后是全盘接受西方现代化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国家当然要吸收全人类,包括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有益经验成果。但对西方现代政治经济体制极度崇拜,全盘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最终,苏联在社会制度上放弃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上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根本立场上脱离苏联人民,最终以苏联共产党的解散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而告终。20世纪50年代,我们将“四个现代化”作为党和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并发现了苏联在以教条主义方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存在的问题。为此,毛泽东写就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等,提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吸取苏联教训,“以苏为戒”。这样,我们开始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以苏为戒”的重要原则就是要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和时代要求相结合。“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11]苏联解体要求我们思考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如何进行现代化建设。其解体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否定性关系,恰恰相反,有助于我们从对于社会主义的僵化认识当中解放出来,深入思考如何正确实现社会主义和现代化之间的协调统一。
3.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
坚持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和态度,提供了科学处理现代化理论同马克思主义之间辩证关系的全新选择。在现实生活中,认为诞生于100多年前的马克思主义已经无法解释人类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因此过时了的论调不绝于耳。这种所谓“过时论”,很主要的原因在于以教条主义的方式曲解乃至消解马克思主义。冷战结束后,西方打着修正主义等各种旗号,“企图把马克思主义送进‘历史博物馆去。但是,中国一直高举社会主义旗帜,一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我们党的创新理论使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的能量大大上升,这不仅仅是思想的力量,还因为在科学理论指引下中国发生巨大变化而产生的实践的力量”[12]。当今,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是否可以继续作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指导性理论,是亟待回应的重大时代命题。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和态度。“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3],马克思主义同样如此。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自身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源所在。现代化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而产生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我们恰恰是在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拓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
4.对待西方国家,我们坚持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
坚持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是我们对待西方国家的科学方法和态度,提供了科学处理西方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间辩证关系的全新选择。现代社会是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率先进行的。“‘现代社会就是存在于一切文明国度中的资本主义社会,它或多或少地摆脱了中世纪的杂质,或多或少地由于每个国度的特殊的历史发展而改变了形态,或多或少地有了发展。”[14]同过去一切世代相比,西方现代化以其在创造生产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巨大进步而一度成为人们对于现代化的模式化认定。因此,西方国家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等基本要素为导向乃至本质属性的现代性成为人们界定现代化的主导话语。但是,世界上很多民族和国家在按照西方现代化模式发展本国时并未取得预期的成功。事实上,作为现代性实现过程的现代化是一个有着较大探讨空间的概念。应该说,作为人类社会重要历史阶段的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集中而鲜明地表现出了社会的有机性,表现出该社会取得的巨大历史进步。但在资本逻辑支配下,将物的价值置于人的生命之上,导致资本主义社会丧失其有机性而演变成为单面社会的极端后果。马克思在《资本论》当中以三大拜物教(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揭示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对物的顶礼膜拜。在资本主义社会,现代社会的总体性是以资本逻辑的扩张为条件所形成的社会生产的总体性危机。在世界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下,中国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老路。唯一可行的,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依靠中国现代文明主体,探索并开创一条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从历史的动态生成当中洞察到人类社会历史朝着总体方向演进的一般规律和趋势。另一方面,“中国的未来决不是西化,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不是发展阶段的差异,其重要原因在于文化基因的不同”[15]。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和天下大同等宝贵思想。这样,我们破除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没有走西方老路,而是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三、以社会主义为实现方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拓创新的现实发展
扎根于现代社会矛盾演进的必然趋势,以社会主义为实现方式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现实选择。人类总体的现代化就是以社会主义为原则和趋向的社会变革运动。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而且是一种实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情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现。
1.明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领导主体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我国的鲜明政治主题。“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鲜明提出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等科学论断。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原则。首先,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全面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要求。这就需要有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坚强领导核心。我们推进各方面制度建设、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加强和改进各方面工作,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自觉贯彻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根本要求。其次,坚持党的领导需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群众史观并不否认领袖人物在历史发展当中的特殊地位和特殊作用。“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16]近代以来百年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在每个历史时期我们又会形成全党的领导核心,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得以开创和实现的重要原因。再次,坚持党的领导还需要有科学的指导思想。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回应和回答了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事关民族和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时代问题。在新时代,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习近平对关系新时代黨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2.夯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扬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有机统一。具体来看,一方面需要我们解决发展效率问题。在马克思看来,现代社会说到底是在现代生产基础上资本运动的产物,是随资本运动兴起和发展起来的。与此同时,“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和引导资本发展,这既是一个重大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完善和发展,我们逐步认识到资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中的重要生产要素。因此,“必须深化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各类资本及其作用的认识,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发挥其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17]。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为资本设置好红绿灯,发挥其促进科技进步、繁荣市场经济、便利人民生活、参与国际竞争的积极作用,使之始终服从和服务于人民和国家利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另一方面,要解决发展公平问题。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时,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我们要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8],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
3.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趋向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9]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规定和关键环节。资本主义社会片面强调现代社会当中某些要素的发展,最终导致该社会的整体失衡,这是单面发展的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给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带来的警示。依据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我们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的科学论断。这种全面,不仅是社会构成要素的全面性,而且包含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以及整体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和匹配,这样,基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我们党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定是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当中来理解的,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的安排,全面推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可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强调社会构成要素和发展目标要全,而且强调这些要素和目标之间的协调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行动纲领和路径选择。只有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做到“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才能取得更大成功。
综上,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式现代化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建立在遵循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基础之上,成功地将发自西方的外生性现代化转为符合中国实际的内生性现代化,为世界各国依据社会发展规律和本国情况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全新选择。
参考文献
[1][20]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17.
[3]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785.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1.
[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1.
[6]顾海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百年辉煌与思想精粹[J].社会科学战线,2021(3):13-15.
[7][9][10][11][12][15]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434,434,76,434,182-183,76.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9.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6.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73.
[16]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6-27.
[17]依法规范和引导我国资本健康发展 发挥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N].人民日报,2022-05-01(1).
[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33.
[1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基础、传承与贡献研究”(2022JZDZ007);南开大学2022 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课程思政建设”(NKJG2022049)
作者簡介:任铃(1977—),女,黑龙江佳木斯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儒和(1964—),男,山东沂源人,山东工业职业学院招生办公室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