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时代新闻编辑力探析

2022-05-30 10:48鲍吉丽
摄影与摄像 2022年4期
关键词:移动互联

鲍吉丽

移动互联时代使各领域之间互联互通,搭建了个人参与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平台,人们借助移动互联终端,随时随地分享所闻、所感,弱化了传统新闻的协调功能。大量缺乏专业能力的从业人员参与到新闻生产,虚假失实新闻将影响受众的正确认知,因此,为了避免低水平新闻对社会造成影响,本文研究证实移动互联时代新闻编辑力重塑應重新定位新闻编辑角色,不断适应受众需求,发挥高校作用,培养多元化编辑人才,不断夯实理论知识,增加文化底蕴,坚守新闻公共属性,为适应新媒介环境不断提高技术应用与能力提升,坚守伦理底线,确保新时期新闻编辑力与时俱进。

关键词:移动互联:新闻编辑力:内容重塑:角色定位重塑;公共属性

互联网是当前社会所有媒介活动的基础,也是大众草根参与新闻生产、传播的主要平台,新闻传播从传统单向告知向多圈层互动交流模式迁移,从传统实时性信息文本向随意化、众生喧嚣等带有主观偏见形式转化。新闻功能从传统事实筛选向博人眼球的娱乐化转变,颠覆了传统新闻的社会正能量引导职能。

一、移动互联时代新闻编辑力概念与功能及影响

(一)新闻编辑力概念与功能

编辑力需要具备五个能力。第一,策划力。应敏锐捕捉社会热点,通过价值导向展开编辑活动,第二,审读力。新闻从业人员应站在读者视域出发,根据编辑部价值方针并结合自身业务素养筛选和评价新闻稿件,确保新闻质量具有较高可靠性。第三,选择力。新闻编辑应秉承质量第一的原则对稿件进行考量,应具备一定取舍能力,根据读者与市场导向把控稿件。第四,加工力。编辑应在新闻产品中注意整体结构调整,包括版面、图文设计等,应具备一定审美能力和稿件加工能力,突出编辑职业素养。第五,组织力。编辑应注意内部与外部的协调组织,除了与记者等核对稿件,还应加强与外界的沟通,调动社会资源,提高部门整体凝聚力。

新闻编辑力应以遵守职业道德为前提,在新闻创作过程中区别于编辑,应以新闻视角为着眼点,注重公众性考量。新闻内核不受媒介环境影响,应追求公共性,呈现事实真相,关注大众话题,为受众传递事实,给予正能量引导。

(二)移动互联时代对传统新闻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相比,传播方式出现了较大改变。由于移动客户端激增,给民众提供了便捷的发声平台,从而导致信息生产与发布泛化现象严重,对传统新闻权威性造成了一定影响。新媒体平台为了扩大社会影响力,会借助大数据技术,通过关注用户的搜索引擎、浏览界面的方式挖掘用户兴趣特征,并采取定向推送内容的措施,牢牢锁定用户。在大数据技术推送下,用户仅仅关注自身感兴趣话题,窄化了信息面,影响用户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剥夺了用户对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移动互联时代信息生产及发布形式较之前出现变革。信息传播更加便利,这无形中导致传统新闻媒体受众群体会有一定分流。移动互联时代,人们利用手机随时生产与发布信息,打破了传统新闻媒体的权威性,而且不同群体爱好不同,人们会受到不同爱好圈层的吸引,出现信息泛化现象,导致认知盈余。

二、移动互联时代新闻编辑力的内容重塑

(一)思想重构

移动互联时代,针对大数据定向推送导致用户信息窄化现象,新闻编辑有责任向社会公众告知真相,遵守新闻编辑职业素养,突出新闻公共性特征。面对信息泛化现象,新闻编辑应该保持清醒认知,通过自身专业素养为公众合理发掘并传播新闻,维护新闻的本真特点。

首先,应发挥传统新闻公众特征,审视功能定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新闻专业编辑具备客观性和公众性特征,应保持道德底线,设定相应的标准,有选择性地筛选信息。新闻专业从业人员在具备基础职业素养以外,还应具备一定新闻伦理素养。包括主动承担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注重新闻公众性的认知;揭露权利主体掩盖私利与特权面目;挖掘事实真相,让弱者找到前行的动力;发挥维护正义的功能。社会民众由于缺乏对新闻辨识能力,很容易被假象误导,甚至做出影响社会和谐的举动,因此,新闻编辑应勇于承担公共性职责。

其次,应重塑新闻编辑能力。新闻编辑应具备审读、加工、沟通策划等业务素养。长期与社会不同主体打交道,要以还原事实真相为原则,潜移默化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专业技能,为重塑新闻编辑能力夯实基础。移动互联时代,信息传播方式产生变革,公共空间信息量激增,数据泛化影响数据的可靠性,与新闻业的客观性和公共性相背离。因此,新闻从业人员应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为分散的受众还原事实真相,重塑新闻编辑能力。移动互联时代衍生了大量的个人记者,虽然提高了信息时效性,但可靠性受到影响,这些缺乏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的“记者”以个人价值取向博人眼球,观点带有一定片面性和主观性,新闻带有一定主观性和娱乐性,弱化了传统新闻的地位和权威。很容易给用户带来大量的冗余信息,影响用户的客观判断。新闻编辑应肩负监督政治权利,对社会资本动向密切关注,为人们提供实时真相,为弱者提供发声机会,使用户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探寻真理,发挥新闻服务于民的价值作用。

(二)角色定位重塑

移动互联时代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拓宽了受众群体,宣传载体呈现多元化发展,新闻内容从传统单项播报向互动式发展,不局限于某个媒体机构专利。因此,新闻编辑应帮助社会大众从泛化信息中理清头绪,除了在新闻播报中融合解析,还应核实新闻信息真实性,帮助人们有效理解。新闻编辑在日常业务开展过程中应积累一定专业经验,面对互联网影响要保持清晰思路,重塑角色定位,以还原事实真相为原则,善于发掘社会公众关注焦点,保持理性思维,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首先,应全面发掘信息。随着移动互联时代发展,编辑职能应迎合社会发展规律,从审读职能向深加工职能转化。目前,非新闻传播专业人员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违背了新闻的传播原则,导致新闻信息真假难辨,难以对真相做出客观研判。新闻编辑应整合社会资源,让用户掀开虚假新闻面纱,提高专业信息与大众信息融合度,提高新闻可信度,拓宽受众面。

其次,重塑科学化信息。移动互联时代公民发布和传播信息具有一定自主权,因此,新闻编辑应对不同路径信息进行辨析和补充,通过合理筛选再进行推送,对冗余信息做到筛选,确保用户对有效信息具有一定的选择权。新闻编辑应通过梳理和分析,了解新闻事实缘由。随着目前移动互联时代发展,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浏览新闻信息,一般应根据大多数人们生活节奏选择推荐相应内容的信息。针对不同群体的浏览习惯推送相应的信息。新闻编辑可以借助公众的浏览和评价了解受众者关注点,并促进新信息的生产和对向发布,确保在精准推送过程中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符合国家及行业法律法规要求。

最后,呈现多元化信息。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纵深发展,新闻客户端应迎合客户发展不断探寻多元化的资讯发布渠道、传播方式和途径应充分考虑移动媒体的特征,在页面设计上与传统刊物有较大区别。为了满足移动互联时代客户需求,应追求快捷、随性,不受时间和地点约束的方式呈现给受众。新闻编辑应筛选图片,科学排版,提高用户体验感。同时,在信息内容编排上,应简短明晰,适应用户快捷、随性需求。

(三)提升专业技能

首先,应借助大数据技术。大数据在各领域发挥巨大作用,尤其在新闻生产方面,可以密切关注用户浏览量和内容,及时反馈新闻内容,为新媒体用户提供各类信息,为后续信息生产和制作提供依据。大数据技术发展除了提升操作技能外,还应借助大数据技术做好新闻生产。新闻生产受到数字驱动影响,新闻编辑获取信息途径从传统记者采编转变为网上获取。由于移动互联时代信息泛化,很难从诸多信息中筛选有价值部分,新闻编辑可以通过自身专业能力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和挖掘有价值信息,针对用户个人喜好精准推送,提高用户的依赖度。新闻生产包含所有报道事件的全过程中,新闻编辑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验证,并探寻新闻规律,为用户阐明事实真相,提高新闻编辑工作效率。数字驱动新闻生产可以针对浏览信息的关键词形成兴趣图谱,充分挖掘用户信息,使用户最快捷的浏览到感兴趣信息,为后续广告推动提供基础,实现媒体创利效果。

其次,移动用户终端客户量不断增加,存储转移到了云端,新媒体提高了用户的粘性,为了自身发展,客户需求量越来越多,各大平台为了提高受众面,与用户建立长期稳定关系,不断挑战精準挖掘技术。移动互联时代充斥着各种信息,新媒体编辑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对社会深度连接,准确捕捉新闻信息,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

(四)打破思维窠臼

移动互联时代以社交圈和流量为王的媒体利润空间被压缩,传统借助广告模式不断被场景模式所代替,个人信息随着环境变化,不同应用场景产生不同消费需求,新闻媒体、自媒体将成为移动互联时代的主流。媒体机构应打破思维窠臼,适应新时期转型机遇,满足用户不同场景需求,从内容生产、受众体验、互动效果等方面发挥大数据作用。大数据可以了解用户过去历史数据,预判当前和未来需求。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延伸,互联网受众数量不断增加,用户信息与社会联系更加密切,新闻编辑应通过自身经验和专业知识进行信息整合,判断有价值的信息并高效筛选。以用户为中心,将采集到的数据分析进行多维度挖掘,不论用户身处何处,都能接受到新闻编辑整合并定向推送的感兴趣内容。新闻编辑应顺应时代发展,打破传统思维窠臼,重塑新闻编辑力。

三、移动互联时代新闻编辑力重塑路径

(一)重塑编辑力

首先,重新定位新闻编辑。随着互联网发展,媒介对传统新闻传播路径及传播方式产生一定影响,新闻编辑应借助大数据技术,坚守新闻伦理的公共性,解决公共问题,促进新闻业健康发展。新闻业在移动互联时代,对新闻的生产、传播与反馈带来影响。新闻编辑人员应加强专业知识积累,追求新闻公共性,提升新闻筛选与解读能力。新闻编辑应承担为社会揭露事实真相的职责,通过自身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培养,以适应新时期需求。新闻编辑应不断适应受众需求,建立社会公共意识,提高对真假事件辨识能力,转变培养媒体新闻编辑人才理念,扩大新闻编辑力应用范围,为公共传播平台培养多元化新闻编辑人才。

(二)培养多元化编辑人才

为应对新闻编辑人才所受到的业余媒体人的冲击,高校教育应明确新闻编辑人才自身发展路径,突出媒体的权威性,让网民恢复理性,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为受众分析舆论原因及结果,不断适应和扭转用户认知习惯,发挥高校教育作用。首先,高校应培养新闻编辑人才理论知识,增加文化底蕴,提高新闻编辑人才对深层次知识的理解,提高跨学科内容的互融互通。不同专业新闻编辑应对各自领域及交叉领域专业性进行了解,提高数据辨别能力和信息挖掘能力,培养多元化编辑人才,适应社会发展规律。高校在新闻教育过程中,应培养新闻编辑人才勇于承担公共性职能,避免受到社会不良诱惑影响而丧失道德底线。紧跟时代步伐,通过岗位实践与教材理论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编辑人才岗位胜任力,使学生具备最新编辑技术,培养数据意识,发挥稳定社会职能。

四、结束语

随着大数据的纵向渗透,信息泛化现象制约了信息数据质量,用户很难从繁杂的数据信息中辨识真实可靠的新闻内容,新媒体平台编辑借助大数据技术,深入挖掘用户信息,并为其推送感兴趣的内容,使得信息接收范围窄化。因此,新闻编辑应重塑编辑力,划定角色界限,突出新闻编辑专业技能和社会公众职能,缓解技术对新闻业造成影响,结合当前新闻业发展现状,应培养跨专业新闻编辑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猜你喜欢
移动互联
第三方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基于移动互联环境的自主协同学习模式探析
新西兰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初探
场景传播视阈下的网络直播探析
移动互联开发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智慧校园关键技术分析与研究
移动互联应用课程教学现状与探索
“移动互联网+”语境下农业高校应用型编导人才培养模式构想
从“今日头条”看媒介融合
基于微信的高校跳蚤市场平台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