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曦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高度重视“四个自信”。从整体来看,“四个自信”是具有严密逻辑、高度自洽的有机整体;从相互联系来看,道路自信起到基础作用,理论自信具有指引功能,制度自信提供根本保障,文化自信作为强大支撑,四者相辅相成、最终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从而共同发挥作用。
关键词:“四个自信”;内在逻辑;相互联系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善于总结自身成功经验,“四个自信”的逐步提出就是典范之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三个自信”进行了明确表述:全党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1];随着实践的不断丰富、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更清醒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突出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并将其提升至“三个自信”根底的特殊地位[2],自此“四个自信”得以完备成型。“四个自信”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以全新的视角构建起一种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性理论表达和话语体系,也是对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所取得巨大成就背后成功经验的准确总结和充分肯定,更是充分体现党中央立足顶层设计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通盘谋划的战略考量,从而具有事关全局的重大深远意义。“四个自信”作为一种宏观概括和抽象表达,本身特点决定了只有首先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其内在逻辑和相互影响,准确把握其理论特性和精神实质,从而帮助中国人民树立对自身所进行事业正确性和正义性的高度自信,增强中国人民不断发展壮大自身的志气和底气,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最终汇聚起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能。
一、四个自信是有机整体
“四个自信”虽然是从四个不同维度强调自信,在内容上各有侧重,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它们都服务于共同的主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本质上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起到共同的作用——凝聚人民共识、增强人民自信、激发人民伟力。从生成逻辑来看,“四个自信”层层递进,同时又互相作用、贯通融合,因此构成了一个彼此之间联系紧密、无法割裂的有机统一体,最终协调一致产生强大的联动效应,对推动中国的发展贡献巨大的力量。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致力于摆脱贫穷落后局面、追求实现现代化目标所选择和开辟的道路,在立足该道路干事创业的实践过程中,又产生和发展了与之相配套的理论、制度和文化,因此可以说道路是前提和基础,是其他三者得以形成和演绎的实践平台,道路自信是衍生其他“三个自信”的本源。其次,人具有理性,其行为会受到思想的影响,特别在遇到选择何种道路推动社会发展这样重大问题时,一刻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同时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又能更好地指导当下和未来的实践,确保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因此理论自信必然伴随着道路自信而产生,并起到指引性作用。再次,由于思想发挥作用的路径是曲折而间接,通常必须依靠一定的制度载体,才能从精神形态转换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道路的实践过程中,理论经过不断完善,并又回归实践、得到反复证明,具化为行之有效的做法,最终经过提炼、上升成为能够进行实际操作的制度体系,从而为人们行为方式提供具体的指导和规范,以一种相对稳定的形式提供保障力量。最后,道路、理论、制度在长期的实践中也会形成和孕育各自的文化,这种文化又反过来融入道路、理论、制度之中,为其提供精神滋养,促使其保持充沛活力,不断进步更新,所以道路、理论、制度的持久确立和持续发展有赖于文化层面的坚实支撑。由此可见“四个自信”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连贯整体,但是每个自信在整体中的主要意蕴、侧重方面和所起作用各有不同,具体来说:道路自信起到基础作用,理论自信具有指引功能,制度自信提供根本保障、文化自信作为强大支撑,四者最终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从而共同发挥作用,持续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健康稳步发展。
二、“四个自信”的相互联系
(一)道路自信是基础
近代以來,中国在世界文明进程中对比西方国家曾一度处于下风,国家主权不断受到侵蚀、人民生活无法得到保障,中华民族呈现出一片颓唐之势。为挽救民族覆灭、文明式微的危机,中国人民经过反复尝试和探索,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才一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几至倾覆的颓势,神州大地重新焕发光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勃勃生机,民族伟大复兴前景可望又可及,正是选择了正确的道路才根本性地扭转了中国人民的命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全新的事物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旧事物的阻碍、挑战,但最终会取得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这样一条有别于西方殖民掠夺模式的现代化新路,在西方主要国家垄断世界发展话语体系的现实格局下,外界对于我们道路的曲解、唱衰、攻击从来不绝于耳。但是中国人民有选择自身发展道路的权利,更具备发展好自身的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形象比喻过:鞋子是否合脚,只有穿鞋的人自己才知道[3]。自身的发展道路是否正确,轮不到其他国家如同“教师爷”一般的指手画脚。昂首阔步地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几十年里,中国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发展奇迹,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持续增长、国家综合国力大为攀升,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一穷二白到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饱受欺凌到站在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无可争辩的事实清楚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
回望所走道路,历数丰硕果实,自信之情油然而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过程中所进行一切经济生产、政治实践、文化创造等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所采取方式方法和实践活动的高度抽象与形象概括,是对我们现在所进行事业的生动描绘。因此道路自信在“四个自信”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如果对自身所走道路都不够自信,要么理论自信将沦为空谈,制度自信将流于形式,文化自信将虚有其表,所以坚定“四个自信”必须首先深刻认识到坚定道路自信的重要性。
(二)理论自信是指引
近代以来,由于救国救民的需要,改良主义、实证主义、无政府主义等诸多社会理论和思潮一时间在中国的土地上自由传播、争相试验,但是都未能解决中国社会存在的严重问题。直到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后,指导俄国革命成功的马克思主义以及其经过俄国化的理论版本——列宁主义也引起了李大钊、杨匏安等一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注意,中国民众开始有限地接触马克思主义。
严格来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较大规模的关注发生在五四运动期间,此时由于西方列强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其自身标榜的公理、民主、自由等遮羞布已经在血腥、野蛮的战争中被撕碎得荡然无存,国人对西方改变了过去那种对西方文明无比憧憬、向往的懵懂心态,开始反思和鉴别西方的学说理论。在此局势下,马克思主义以其逻辑的严密性、论证的充分性、理论的完备性在理性层面给人毋庸置疑的感受;同时因为其饱含人文情感、人类关怀、世界视野从而占据着道义的制高点,在德性层面又令人无比钦佩;此外还由于马克思主义对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有着深刻的批判,以及其在俄国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这些都令中国的进步知识分子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在五四期间,马克思主义促成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觉醒,无产阶级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一登场就展现出强大的革命力量令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彻底解决中国的问题。
欧洲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母土,列宁主义则主要针对的是俄国革命,这些理论的问题视域、具体方法与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存在天然的差异,如果将其生搬硬套、教条式地沿用至中国,则难以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党在幼年时期由于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能力不强,使中国革命几近夭折。但最终我们党通过深刻反思、总结经验,认识到外来的马克思主义必须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从而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产生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形成了三次历史性飞躍,最终指导我们的实践不断取得新的阶段性性成就。伟大的成就充分彰显了我们理论的正确,只有坚定理论自信,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引领我们未来的发展。
(三)制度自信是保障
经过长期发展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目前已经成为包含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一系列配套制度在内的结构完整、衔接紧密、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中国社会之所以能够在拥有超大规模人口的情况下保持长期稳定和经济高速增长,整个社会井然有序、日益和谐,人民安居乐业、行有依归,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不曾出现过的全新气象,能达到这样的治理境界,正是有赖于我们先进制度能够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享有各项权利、管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等事务,从而激发社会活力、汇集人民智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形成来之不易。在中国古代长达两千多年的漫长封建专制统治下,国家和社会治理主要依赖于人治,即便历朝历代都制定了若干规章制度,但由于得不到强有力的贯彻落实,所以从实际来看那些制度更多还是停留在形式层面,虚有其表,而制度的生命力恰恰在于执行,因此古代总是出现人亡政息的情况,跳不出兴亡更替、周而复始的历史周期率。人类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治理方式的现代化程度,制度建设的水平也能够直接表明一个社会的先进与成熟度。有鉴于此,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历来高度重视制度建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4]从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到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这一条我国社会制度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脉络生动描绘出中国共产党在一个缺乏制度传统和氛围的环境中,带领中国人民从无到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先进科学制度体系的图景。从而为彻底实现现代化、带领古老的中华民族迈向历史新阶段、文明新高度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
坚定制度自信并不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完美,我们可以墨守成规,随着历史的前进、时代的发展、实践的丰富,制度也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才能与之相适应。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指出:“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5]正如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中国是最早遭受疫情冲击的国家之一,即便在对全新病毒一无所知、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但是依靠先进和强大的制度体系,我们能够迅速反应、精准防控,为十几亿人民构筑起坚不可摧的保护网,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控制住疫情,整个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与许多西方国家发生的严重混乱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又有序恢复经济生产活动,率先实现增长,为严重衰退的世界经济注入一针强心剂,让人类社会看到新的希望。这些都充分表明了我们的制度具有无比优越性、切实可行性、十足先进性,是经得起人民检验、实践考验、困难测验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制度。
(四)文化自信是支撑
坚定文化自信的提出,充分表明我们对民族复兴伟业征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标志着我们对文化发展的重视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因为相比器物而言,文化才是更能够从最基础、最内核的部分持续发挥作用并且历久弥新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6]我们之所以能够理直气壮、毫不动摇地提出坚定“四个自信”,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具备高度的文化自信。从内容特性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具有深厚底蕴;又融入发展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充满激情活力;还海纳百川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从而拥有宽广视野。从实践结果来看,历史上中华民族创造了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创造了人类文化的一个高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书就了气壮山河的革命史诗、改革开放以后谱写了惊艳世界的发展奇迹,使得东方文化再次举世瞩目。无论是内容的构成,还是实践的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科学性、实践性都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也正是我们对于自身文化的自信之源。
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风俗传统等都与文化息息相关。中国人民最终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作为自身实现现代化的途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华大地紧密生根、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在古老东方建立起来,这些都并非历史偶然和强行安排,而是由我们内在的文化基因所决定的,是中华民族基于对自身情况和处境的精准把握而主动作出的选择。我们曾经尝试走过的其他道路、实验过的各种理论和制度之所以在中国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最终会因为经不起人民的评判、历史的筛选和实践的检验而逐一失败,退出中国舞台,其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它们跟我们的文化传统格格不入,无法契合。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7]正是因为我们有这样的文化,所以才开辟了相应的道路、形成了适合的理论、确立了配套的制度,所以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根”和“魂”,故而能够起到坚实的支撑作用。
提出坚定文化自信不仅是对我国现阶段发展形势的充分考量,同时还具有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一个国家要在风云激荡、竞争加剧的国际社会中,特别是在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趋复杂、日渐激烈的情况下,坚定不移、独立自主地走穩自己的道路、做好自己的事情、发展自己的事业,绝非易事。这迫切需要我们增强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打破西方不公平的、带有意识形态偏见的话语垄断,解决中国在国际上失语的问题,只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我们才能在各种质疑干扰和风险挑战中时刻保持清醒独立、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三、“四个自信”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四个自信”也在这波澜壮阔实践过程中成熟定型,“四个自信”的提出既源自我们对自身事业的清醒认识、对客观规律的准确把握,又充满对民族复兴的美好期待、对未来成功的无比确信。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图式,认识从实践中得出,又必须回归到实践中去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我们坚定“四个自信”不能凌空蹈虚、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而是要将自信的力量转换为干事创业的激情与动力,带着这种积极主动的自信状态投身到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之中,始终坚持走正确的道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持续发展完善制度、推动文化繁荣兴盛。
尽管前途光明,但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彻底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我们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特别当改革进入深水区,恰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许多不同于以往的问题挑战、频繁突发的未知风险、深层次矛盾困难需要我们沉着应对和妥善解决,唯有坚定“四个自信”、凝聚人民共识、增强使命担当、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社会活力,最终将其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才能把握历史主动、开创辉煌未来。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 人民日报,2012-11-18(01).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
[3]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2013-03-24(02).
[4]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02).
[5]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6(02).
[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2).
[7]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01).
责任编辑 邱翔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