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措施分析

2022-05-30 15:10朱万成
启迪与智慧·下旬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实践措施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朱万成

摘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学科的育人功能和价值,需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特点,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融入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基于此,本文从核心素养概念提出的背景出发,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分析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策略,即挖掘课程资源、重视课堂构建、组织实践活动、利用网络条件、优化教学模式,希望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实践措施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其以学生生活作为基础,是引领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法制意识塑造的一门综合性课程。自2014年起,教育部根据当前教育教学发展客观情况,结合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状态,针对教育内容进行分析,提出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任务以及“核心素养”这一教学概念,其最终的目的是培养更加优秀的、未来需要的人才。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核心素养并没有具体明确的要求,因此,教育工作者应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出发,积极探究教学实践策略。

1    挖掘课程资源,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课程资源是开展教学活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不断充实完善,同时网络上的课程资源也层出不穷,这必然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基于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保持开放的教学思路,从多角度开发课程资源,以丰富完善教学载体。

第一,合理利用教材资源。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撰的教学蓝本,更是教育教学中的核心内容,其不仅明确了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工作任务,同时也向学生阐明了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在分析教材的过程中,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其所展现的是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成长特点,以及小学生自身的社会发展需求。在充分体现学科特点的同时也融入了时代发展内涵,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了可靠依据。因此,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材观,从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角度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核心素养资源,并以此构建教学实践活动。例如,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伴我成长”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成长离不开学习”“处处可学习”这两个话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能够回顾并且了解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经历,了解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做什么,本质都离不开学习,并分享学习方法、发展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则通过情感的熏陶和影响,激发学生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动机。这样可以有效利用教材内容,落实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第二,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各种网络资源层出不穷,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的开发创造了条件。教师在教学研究中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积极挖掘网络课程新资源。例如,教师可以登录教育教学平台,下载微课、慕课以及其他课件,并结合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发展的设计要求做出调整,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學效果。

第三,加强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仅仅立足于教材,对已有的课内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深入调查,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挖掘身边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各种有价值的、潜在的教学资源。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课程内容中调动学习兴趣、参与社会实践,同时也能凸显学校特色,推动教育改革。例如,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课程标准为导向,开发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同时利用当地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激发学生对家乡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并以此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2    重视课堂构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课堂是培育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重视课堂设计,整合运用各类资源,设计有趣、有味、有价值的场景,激发学生交流展示的兴趣和热情,强化正向激励,让学生接受核心素养的引导和熏陶。基于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课堂设计。

第一,构建更为生动、形象的教育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创设符合其认知以及教学需求的教学环境,这种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能让学生在特定环境中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产生深层次、强烈的共鸣,增加教育教学过程中情感体验的有效性,进而体悟思想道德与法治观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可以整合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例如,在“安全记心上”这一课中,结合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交通安全、游泳安全、火灾隐患、生活安全等案例,教师需要给学生讲述和渗透更多与安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意识以及自我保护能力。基于此,教师可以整合教材资源和生活资源,利用图片、视频等构建真实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思考自己可能面对的安全问题,跟随教师的指导融入情境,探讨安全话题。

第二,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在课堂上,学生敢于互动交流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素养。在互动交流中,学生可以交换观点、分享体会,并不断修正、拓展自己的思路,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基于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学生互动交流,让学生在更加开放的氛围中共同学习。例如,在“安全记心上”的课堂上,教师围绕“火灾”这一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可以告知学生,火灾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灾害,而如何在火灾中自我保护、求救、避难、逃生等,都是十分重要的知识,并且向学生询问有哪些与保护、求救、避难和逃生相关的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展示讨论结果。有的小组回答:“在房间内、阳台上、楼道中不能燃烧东西,更不能燃放烟花爆竹。”有的学生回答:“在郊外,不要随意乱烧草垛、秸秆和落叶等。”还有的小组回答:“逃生时要从疏散楼梯转移,不要乘坐电梯。”针对学生的观点,教师进行总结归纳,为学生提炼预防火灾和逃生自救的方法。这样的课堂设计有利于学生在开放的氛围中调动认知潜力,深入思考问题,进而在合作交流中实现自我发展。

3    组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要想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理论知识上,要想让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将理论进一步升华与改进,同时也使实践活动的质量得到提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的是千方百计设计与学生成长相关的、契合的极具生命力的实践活动,并且用实践活动逐渐改变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状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心理防线、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第一,组织课内实践活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思想渗透;同时也需要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操作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校内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强化体验,提高认识。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每周的“国旗下讲话”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学习,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在“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的主题活动中,教师组织中队学生担任小主持人,解读主题,让学生懂得阅读经典可以增长智慧、陶冶情操的道理。然后组织学生朗诵《长歌行》等国学经典,以激励学生在经典的熏陶下传承中华美德,培养优秀的精神品格。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与升华,激励学生学会合理利用时间,做到自主学习、精心阅读,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传承中华美德。这样的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学生文化修养与道德修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而这无论是对建设书香校园还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都是十分有益的。

第二,组织校外实践活动。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对于社会的认识不足,因此社会性发展存在局限性。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氛围中真实感知、体验并获得认知和经验。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利用学校资源,加强与社会组织机构的沟通交流,为学生争取社会实践的机会。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定期进社区、进入敬老院、进入福利院,服务他人,了解社会机构的运转方式。同时在服务中发展自己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再如,教师也可以围绕主题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通过问卷调查、亲自走访等方式了解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以自己的经验提出相应对策,从而强化对社会的责任感,提升社会参与能力,并实现核心素养发展。

4    利用网络条件,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当前,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互联网打破了教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为教学实践提供了丰富且多元的资源,为教学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鱼龙混杂,冲击着小学生的认知,让学生在思想道德观念塑造中面临更多挑战。基于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网络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并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第一,整合网络资源,创新教学实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整合各种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创造条件。例如,微课就是網络环境下一种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开发并利用微视频,打造特定教学场景。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的特点构建场景,然后基于相关重难点知识再对实践活动进行解释,以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帮助学生拓宽自身的知识面。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翻转课堂。在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时,教师对学生的道德建设和法治意识培养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灌输,而是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例如,在“父母多爱我”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在课前为学生提供微课作为自主学习的载体,并启发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与父母的关系,理解父母的爱;然后,在课堂上根据课前所学对学生进行点拨,组织学生讨论,促使学生内化理解知识,升华思想。

第二,培养信息素养,促进价值观念塑造。如今网络已经成为小学生了解世界的重要媒介,并逐渐成为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是由于网络不健康信息的传播所导致的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并对小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教师在利用网络资源的同时应加强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让学生以积极健康的态度参与网络空间,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在“网络新世界”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应结合小学生在运用网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设计,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正确辨别网络世界中的各种信息,并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同时,教师也应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例如,要制定手机使用规则、规定手机使用时间,选择适合孩子的游戏,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更全面地了解孩子,鼓励孩子自我约束,共同协商规则,和孩子共同抵御游戏的诱惑等。这样才能达到协同共育的效果,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5    优化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提供道德情感、法治意识和健康心理等学习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那种以考试为基础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弊端逐渐凸显,例如,它无法反映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与法治观念发展的全过程,难以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做出真实的反馈等。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中,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创新,革新传统的评价模式,创建适用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评估主体,引导学生进入评价中来,对自己的核心素养发展情况进行反思,同时结合家长的建议对学生的发展给予更加深刻且全面的建议,教师应明确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应该仅仅停留于智育教学,还需要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应该制定更加完善的评价指标。

6    结语

因此,教师要全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遵循教学规律,立足学生的主体特征,在积极健康的教育环境中加强教学指导,并在不同核心素养要求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中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纪宝算.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措施探究[J].考试周刊,2021(63):142-144.

[2]张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策略[J].文理导航(下旬),2021(04):2.

[3]陈鹏.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措施分析[J].新课程,2021(13):78.

[4]王阅媚.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J].智力,2021(06):131-132.

猜你喜欢
实践措施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刍议幼儿语言的差异化教学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论新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的实践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