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爽
摘 要:大学英语是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公共基础课程,具有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从微观的角度对“四个自信”视域下课程思政进行研究、探索与实践,充分挖掘所蕴含的育人元素和逻辑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四个自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大学英语作为高校受众最广、授课时间最长的公共基础课程,作为传输正确世界观、价值观、文化观的重要渠道,应挖掘课程中的价值引领元素,将“四个自信”融入课程教学体系,结合语言与文化,引导大学生进一步明确对中国道路的认同、加深对中国理论的理解、完善对中国制度的认识以及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
“四个自信”从宏观上把握着育人方向,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从微观的角度对“四个自信”视域下课程思政进行研究、探索与实践,充分挖掘所蕴含的育人元素和逻辑的具体体现。
一、“四个自信"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内蕴与要义
“四个自信”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要求的总体把握。课程思政从微观上具体实践育人方针,通过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挖掘所有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课和专业课”全课程育人功能,目的在于实现知识导向与价值引领的融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形成育人长效机制,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构建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课程生态共同体,最终实现教育本质和育人目标。从内在逻辑上看,课程思政与“四个自信”在理念要求、实施内容上协同一致;从功能指向来看,课程思政聚焦高校育人的价值本源,与“四个自信”的立德树人目标相契合;从本质上来说,二者同向同行,共同着力于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发挥育人合力。以上都充分体现了课程思政与“四个自信”所追求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其教育方式以及教学效果具有互补性,在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的目标上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课程思政的推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新形势下高校开展“四个自信”工作的突破口,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职能,共同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在各类课程中,大学英语这块“责任田”在承载语言知识和文化内涵的同时,为思想浸润和德育渗透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素材,也为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具有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阵地的天然优势。
二、“四个自信”视阈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现实必要性
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处于不同文化交融与交锋的前沿,目标不仅是掌握语言工具、理解语言文化,也是为了在国际大视野中更清楚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地位、中国道路的方向、中国理论的缘起和中国制度的特色,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因此,在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的大背景下,坚定“四个自信”,丰富课程内涵,深化教学改革,强化育人功能,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现实必要性。
(一)大学英语课程的意识形态特性
语言学科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是学生接触各种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的主要途径。语言不仅是符号,更是一种文化对某种社会生活及其价值的表达。语言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潮观念和多元价值,不可避免地会给学习者的知识和信仰体系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造成社会思潮和制度模式的碰撞冲击。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所特有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是显见的。大学英语课程目标不仅是掌握英语这门工具、理解英语语言文化,也是为了在国际大视野中更清楚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地位、中国道路的方向和中国制度的特色,使培养出来的青年人才以后能弘扬时代精神,致力中国发展。重视和加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种好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田”,对于应对国际复杂多变的意识形态斗争,防止意识形态渗透和演变,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原则立场和正确的价值观,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守好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意义重大。
(二)大学英语课程的语言载体特性
大学英语教学不能只考虑其语言工具目的性,更不是对西方文化的简单重复与模仿,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语言学习认知世界、明辨是非、增强思辨能力,通过不同语言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再生和重构文化认同的教习过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和实施者,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问题,例如,如何看待中美经贸摩擦,认识香港问题背后的实质等等时,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融知识性、专业性和思想性为一体,帮助学生增强语言意识和文化意识,增强国家认同和文化归属感。以融入文化自信为主导,在实践中推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带动提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利用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当代改革开放的传奇故事拓展大学英语的教学素材,比较和反思中文语言特色和英语传统表达的对比,通过翻译弘扬中国文化、英文口语表达讲好中国故事等,从一段段对话、一篇篇文章、一次次讨论、每一个练习,在言传身教中引导着青年,在潜移默化中鼓舞着青年。在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同时,注重锻炼他们的思辨能力,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主旨。
我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加快发展面向大众、适合所有人、更加开放灵活的育人体系。一方面,要守好课堂教学主渠道,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真正做到思学生之所想,答学生之所疑,解学生之所惑,有效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有效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家国情怀、思辨能力、国际视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另一方面,随着大数据网络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在新历史条件下,课程思政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新理念、新途径的优势,使得课程思政“请进来”和“走出去”,拓展新形式。
三、总结
课程思政是关于做好高校思政工作,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体现,也是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是我国高校最鲜亮的底色,课程思政其目标任务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与其他学科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因此,在教学目标设定時,一方面,要体现所有学科的教学育人目标共性,即帮助大学生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认同。另一方面,还要体现《大学英语》课程的特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观,注重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融合,满足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求。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把英语教学与母语文化教学自然地融合起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西方文化,牢牢把握学生的意识形态的主动权。通过跨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让母语文化和精神能为世界更好的理解,培养学生具备用所学语言来正确弘扬母语优秀文化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喻长志.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6).
[2] 高燕.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