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振东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快速蔓延,对普遍开展“走出去”、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借鉴国内疫情防控经验和科学防疫知识,结合境外项目所处环境,本文提出境外项目“三条防线”疫情防控管理体系。
企业境外项目面临疫情防控挑战
自2020年3月份以来,全球疫情快速蔓延,各国确诊病例不断增加,中国企业在境外的项目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国资委、商务部、发改委、外交部等国家有关部委多次下发通知,要求加强中资企业境外项目的疫情防控工作。但随着新冠病毒各类变种的不断传播,全球大多数国家采取了“与病毒共存”的政策,导致中方境外项目的疫情防控工作面临与国内完全不同的复杂环境。目前中国企业的境外项目,在人员结构上普遍采用“中方人员担任管理、技术等中高级职位,配备大量当地人员从事基础工作”的模式,受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的影响,以及各个国家防疫模式不同,境外大部分民众普遍防疫意识淡漠,不戴口罩、随意聚集的情况极为常见,隔离、封闭管理等严格措施难以实施,境外项目疫情防控工作面临着非常不利的社会环境。
对于境外项目的管理者来说,只有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才能妥善应对这种困境。但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各项措施具体琐碎,企业在坚持繁忙的生产经营之余,很容易在疫情防控工作的管理上顾此失彼、产生疏漏。所以,作为境外项目的管理团队,急需建立一套措施全面、结构清晰、易懂易记的疫情防控管理体系,便于境外项目的全体中方人员充分理解、执行到位,最大程度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对于这一需求,“三条防线”境外疫情防控管理体系能够较好的满足。
严控外部传入,构建第一条防线
由于境外项目所在国家的疫情快速蔓延,对于中国企业境外项目而言,项目所在的建设区域就像是一个被病毒包围的“阵地”,为了守卫好“阵地”和所有人员的健康,项目的所有中方人员都要作为“战士”参加“战斗”,建立防线,形成牢固的防守体系。病毒一定是来自于外部传播,所以第一条防线就是要严控外部传入。只要建起有效的“防线”,就可以防住病毒、保护人员健康。根据病毒传播来源,主要是做好外籍工人、外来人员、外来物体、外出人员的“四外”防控。
一是防范外籍工人带入病毒。境外项目企业招聘的外籍工人在项目营地内居住的比例不高,一般是居住在自己家,或者在项目部附近的城镇社区租房居住。上班期间,外籍工人可按我方项目部的防控要求进行管理,但下班回到家,受文化差异和社会习俗的影响,他们显然难以做到“非必要不外出、不聚集”,我方对他们的健康状况也失去管控。在这种客观情况下,每天往返境外项目的外籍工人存在着较大的病毒携带风险,需做好“入场”及“工作”两个场景的管理,防控这一风险。具体措施上,包括入场时的筛查、全方位消杀、口罩管理、社交距离管控等,以及工作时的网格化管理、工器具管理和就餐管理。
二是防范外来人员带入病毒。疫情期间,供应商、客户、项目业主、来到项目区域开展工作的政府部门人员等从外部社区进入项目部的人员,由于其处在疫情大流行的社会环境之中,很有可能携带外部的病毒。因此,境外项目必须加强外来人员的管理,主要原则就是尽量减少他们深度进入我方生活、办公、经营区域的机会,减少由外来人员带入病毒的风险;主要措施包括设置独立的接待区、加强外来人员接访各环节的消杀等。
三是防范外来物体带入病毒。国内疫情防控的经验显示,物体外表面也能存活病毒,如在冷冻食品外包装上检出过病毒阳性,一些发生过疫情的小区或商店能够检出环境阳性。因此对于境外项目来说,一切从外面进入的物体,都要严格加以防控,否则就可能存在“漏网之鱼”。具体措施包括按照外来生活物资、外来生产經营物资和其他物资三个大类,设立分类消杀程序,确保外来物体经过严格消杀之后才进入我方项目区域。
四是防范外出人员带回病毒。外出人员是指境外项目中从事特定工作的一些中方人员,比如市场营销人员、外出采购人员、外出办理银行和税务等业务的财务人员等,还有一些是项目的管理人员,需要外出与政府相关部门、中国使领馆、社区公职人员等打交道,以维护境外项目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还有包括因病、因事需要临时外出的人员。这些人员因客观需要而走出境外项目的封闭管理环境,在项目生活营区与外部社区之间往返,相当于在我方项目与外部社区之间建立了一种临时的传入通路。如果防范不到位,他们有可能将外部病毒带回项目,因此不能忽视对这些外出人员的防范。具体措施包括:对经常性外出人员安排独立居住区、要求外出人员执行全面的防护措施、要求保持社交距离、返回时进行全方位消杀等。
加强内部管控,构建第二条防线
防控新冠肺炎病毒,要建立第二条防线。这条防线是在项目内部构建,根据新冠病毒传播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切断病毒在项目区域内部的传播途径,这样即使有病毒突破了第一条防线,也不会造成大面积传播,在受控状态下最终被消灭。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 修订版)》中明确指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基于新冠病毒的这一特点,境外项目的第二条防线的主要措施,一是防飞沫传播,二是防接触传播。
构筑“防飞沫传播”的第一道“战壕”。关键点是要做到全员戴好口罩。首先要采购充足的符合防控要求的优质口罩。第二个关键点是保持距离。通过严格的网格化管理,使全体人员尽可能保持社交距离,从而相对减少传染风险。第三个关键点是要减少不戴口罩的近距离交谈,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就餐期间,因此需严格实施就餐管理,尽量减少堂食,如确需在餐厅就餐的,要做到每张桌子的人员是单向就坐,就餐时不说话、不交流。
构筑“防接触传播”的第二道“战壕”。接触传播是指通过人员直接或间接发生的身体接触,使新冠病毒从一个人传播到另一个人。所以,防控的途径包括切断直接传播途径和间接传播途径两个方面。一是防范直接接触,特别是对前述“四外”做好防控,如外来人员或外来物体等,一旦进入项目部内部,坚决不能与其产生任何形式的直接接触,确需接触的,接触之前都要进行消杀。二是防范间接接触。间接接触是指两人之间未发生直接的身体接触,但共同接触过某一物体,病毒通过该物体作为载体间接从A传播到B。比较容易忽略的间接传播包括:通过工人之间的工器具混用带来的间接传播;通过共同接触楼梯扶手、门把手等导致的间接传播;通过洗潄间水龙头等导致的间接传播。对间接接触的防范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公共区域消杀、避免工具混用、中外人员生活区域分开等措施。
完善医治救护体系,构建第三条防线
企业境外项目还需要构建第三条防线,就是人员出现感染后的医治和救护。这一阶段需要借助专业医疗机构的力量,但是项目部可以做好相应的准备,比如医疗物资、生活物资的储备,以及准备好相应的隔离房间、隔离区域,并建立一套完善的应对机制,确定人员分工、应急处置流程,定期开展应急演练,让所有的人都熟悉该怎么做。
一是与当地专业医院建立应急治疗通道。项目部需要与当地有能力或有资质的专业医院建立长期联系,取得为项目部人员随时开展核酸检测、肺部X光等检测的便利;同时,对于感染人员的治疗,也尽可能与当地医院专业科室建立“绿色通道”,使项目部人员在出现新冠病毒感染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干預,尽快恢复健康。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措施,因为当地社区的高水平医院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往往也处于医疗资源紧张的状态,如果我们平时不做工作,等发生了病例再去住院治疗,很可能面临被动局面。
二是建立内部应急处置流程,并经常演练。立足于“防患于未然”,项目部要事先建立起“发生确诊”的应急处置流程,并定期演练,通过演练发现应急流程存在的不足并予以完善。经过多次演练,使项目部的全体中方员工、外籍员工均能熟悉和掌握相应的处置流程,即使出现了确诊情况,也不会紧张或恐慌,为妥善应对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是准备好隔离区,建立“流行病学调查机制”。隔离区一般要远离现有生活区,采用单人有窗户独立房间,带有独立卫生间(如果采用公共卫生间,要将公共卫生间也纳入隔离区域),使隔离人员能够安心在其中隔离14天以上。隔离区域要建立管理规则和积极主动的隔离机制。项目部人员不论是中方人员还是外籍员工,出现症状的员工要迅速启动隔离程序,将尽快送入隔离间,同时马上排查与其发生过密切接触的人员并予以隔离。
我国企业的境外项目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物资储备也是打赢防疫战争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医疗物资储备和生活物资储备。同时,境外项目还要构建良好的抗疫“软环境”,建立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互帮互助的团结氛围,以专业的防疫知识和日常行为习惯引导项目部群体建立有效的行为屏障,还应该与外部社会资源不断加强联系,尤其要加强与中国使领馆的联系沟通,以便对方能在极端情况发生时对境外中方项目的应对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编辑 杨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