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少年的你》中的缺位与失语探究

2022-05-30 13:30马予华
文学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曾国祥少年的你

马予华

内容摘要:本文聚焦2019年上映的优秀电影《少年的你》中的校园霸凌和校园暴力主题,探讨两个边缘少年在社会、学校、家庭和法律等极端生存困境中的互相信任、相互守护和相互救赎。从家庭、社会、学校、法律和人性等方面直面中国现代社会中青少年成长的现实困境并探求对成长危机和生存危机中的青少年的拯救和治愈之道。

关键词:曾国祥 《少年的你》 校园霸凌 失语缺位 成长拯救

《少年的你》是中国青春电影史上毫无争议的扛鼎之作。此影片由青年导演曾国祥担任导演,佳作频出的青年女演员周冬雨和颇具潜力的演技派小生易烊千玺主演,2019年10月冷门期上映后,票房和口碑齐飞,成为年度现象级电影,引发巨大的观影和讨论热潮。影片凭借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深入关照和思考、导演高超的叙事张力、高级逼仄的叙事节奏和演员出色的角色演绎,拿下了次年中国电影界的各种大奖——第39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甚至入围93界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影片《少年的你》深度触碰的中国长期存在而又一直被主流影视创作有意无意避开的敏感社会问题——校园霸凌以及校园霸凌之下青少年的残酷生存困境话题,影片以现实而又锋利的视角,勇敢而大胆地直视中国社会阳光普照下的阴冷角落,揭开朗朗书声校园中不为外界所知的青少年生存和成长这个郑重社会命题。在当今中国社会,学校、家庭、社会、法律在青少年痛苦而无奈的令人窒息的青春成长阵痛中,应该如何更好的提供现实的保护和灵魂的救赎,应该留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少年的你?

一.背景

中国关于残酷校园青春电影作品并不算少,但多数流于无病呻吟的浅层反射甚至沦为“车祸、绝症、堕胎”三板斧的庸俗爱情电影。而校园青春的阴暗灰色地带——校园霸凌和校园暴力更是中国电影长期的一个集体禁忌。世界上别国对校园霸凌的揭露和探讨是走在中国前面的,日本有《告白》,美国有《大象》,韩国更是有多部探讨校园霸凌和暴力的优质影片。霸凌实质上是一种剥削,是强权对弱势的欺凌。校园霸凌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于2108年9月的报告中显示,全球12-16岁的青少年中,50%以上(约为1.5亿)遭受过校园霸凌或者暴力。校园霸凌题材在中国由于其敏感性和疼痛性,学校家庭社会对校园霸凌的长期惯性麻木和掩饰是中国社会的沉重现实。《少年的你》称得上是国产现实主义青春片的一次破土和飞跃,无论是影片结构和视觉传达还是题材内涵和人文关怀都极大拓展了国产青春片的思考深度,这部年度现象级电影凌厉地撕裂了校园霸凌的遮羞布,直面少年成长的现实困境、展示社会关怀和疗救之道,引发了关于校园霸凌的多角度深层次探讨,并在阴沟里眺望星空,探究了校园欺凌和少年成长的去路。本文试从家庭、社会、学校和法律等角度探求影片中少年成长中父母监护角色的缺位、社会学校监管功能的失语和法律保护的缺位等维度去探究校园霸凌的明线主题,进而去探索少年成长的暗线主旨。

二.疼痛与残忍——校园霸凌的真实

1994年,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巴特(Batsche)和诺弗(Knoff)给霸凌做出如下定义:霸凌是一种在一个时间段内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重复实施侮辱性身心攻击并造成受害者身体和心理困扰伤害的行为。校园霸凌包括身体霸凌、言语霸凌、关系霸凌(小集团的冷漠孤立和排斥)、网络霸凌等方式。霸凌行为可能有诱发因素,也可能是对受害者进行的无缘无故的伤害。霸凌的起因是霸凌者与受害者之间的权力不对等(power imbalance),校园霸凌往往并没有上升到犯罪行为,因而常常被归为失范行为,这就遮蔽了它的暴力性和危害性,导致校园霸凌普遍存在并具有很大的隐蔽性。校园霸凌实施者的言语威胁、当中刁难、暴力相加甚至生命安全威胁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往往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受害者往往是三观和人格还没有完全形成的青少年,霸凌带来的伤害和疼痛甚至会伴随他(她))们的一生,造成他们抑郁、低自尊、信任缺乏等心理疾病和情绪障碍,还会伴随出现社交困难症和讨好型人格,严重霸凌甚至会导致受害者生命的陨落。《少年的你》中的胡小蝶因不堪忍受长期的身体和精神侮辱欺凌而纵身一跃结束自己生命,就是校园霸凌最沉重最残忍的模板。《少年的你》从头至尾的沉重压抑的氛围基调、粗犷凌厉的影像风格和疼痛真实的少年成长向观众大胆揭示了校园霸凌的残忍黑暗,导演纪录片式的镜像质感和悲悯的人文情怀让影片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度。影片中,城市像蛮荒的丛林,学校像冰冷的牢笼,家庭像虚无的空壳,每个人像一座孤岛,警察法律社会学校对生命和尊严的漠视让孤立无援的少年挣扎在羞辱、恐惧和坠落的边缘。在这种少年成长的伤痛和挣扎中,学校、师长、同伴、社会、法律和警察等几乎是全体缺位和失语的,女主陈念无奈只有转向男主小北寻求暴力保护,两个少年在极端生存困境中的互相信任、守护和救赎让影片中少年成长这一主题更显悲壮和惨烈。曾国祥导演的高明之处就是他借助高考这个时间标尺和校园霸凌这个矛盾冲突去挖掘和探讨少年成长的心路历程这个深层次主题:我们应该留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让少年去成长?

三.缺席与错位——父母、师长、同伴的冷酷现实

影片中两位主角陈念和小北的生存环境可以用极端恶劣来形容。陈念的父亲在影片中是完全缺席的,母亲则是为躲债长期流连外地靠卖假面膜为生,把一个面临高考的女孩抛弃在家独面债主的围追堵截,“一个小孩子家,他们敢把你怎么样啊”是这个不称职的母亲缺席前抛下的漠然。留守少年陈念可以独自生活学习,熟练地关灯关窗帘躲藏躲避催债,而她还在电话中关心妈妈的生活和生意:“钱给自己留够了吗”,陈念甚至变身为母亲的守护者,考上北京的大学,带母亲走出去,摆脱家庭生存泥沼的责任,沉重地落在了一个孤独羸弱的少女身上。父母的全部缺位,让陈念更容易成为以魏莱为首的校园霸凌小集团的目标,陈念对胡小蝶的同情和怜悯(为她的尸体盖上校服,不想让众人看到她人生最后不堪的样子)让陈念顺理成章地成为魏莱霸凌的下一个对象,而警察找陈念调查胡小蝶死因则直接让她暴露在霸凌的阴霾之下。下楼梯时故意的推倒、夜晚放学路上的恐吓殴打让陈念这个父母缺位的少年一步步滑入被霸凌的深渊。在这个暗黑过程中,老师学校是冷漠的息事宁人,只关心成绩和高考,班主任表面关心实为警告打压的口气阻断了少年求助老师学校的渠道。而学校同学之间的冷漠和疏离也无形中灌溉滋养了校园霸凌的土壤,胡小蝶临死前绝望地呐喊“你们明明知道她们在欺负我,为什么不做点什么”,周围的同学师长,都是雪崩时候的一片片雪花,没有一片是无辜的。陈念成长中父母师长同伴的群體性缺位,是陈念悲剧性成长的主要成因。

男主角小北的成长环境则更残忍黑暗更具创伤性,父亲抛弃母子,母亲“没什么本事,带着儿子活不下去”,十三岁的一天,在给儿子买了包子并痛打儿子之后将儿子无情遗弃(因为带着儿子嫁不到好人家)。十三岁的少年被迫辍学,栖息在桥下破屋靠追债打架讨生活,小北被父母遗弃被社会抛弃,卑微如杂草一样挣扎在社会边缘,他必须用拳脚和暴戾争取自己的生存权。父母和社会在小北的成长中是完全缺席的。家庭学校本应是防范阻断校园霸凌的第一和第二道防线,本应是少年成长的灯塔和原动力,但陈念和小北都是被剥夺了这些滋养和庇护的。因为小北遭受暴力时陈念的善意报警,两个被原生家庭抛弃、被社会学校遗弃的少年开始了卑贱而悍勇的黑暗中的抱团取暖和相濡以沫。两个少年的“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的相互守护和拯救弥补了少年家庭成员的缺位,两个内心很苦的人,都会因为一点点的甜和暖竭尽全力相互救赎,“只有你赢了,我才不算输”的承诺让小北无顾无畏地守护陈念的读大学走出去保护世界的梦想。这种爱与安全感缺位背景下的少年疼痛性共生并肩并肩去直面人生的滂沱大雨震撼和荡涤着观众的心灵,小北为陈念顶罪、两个少年的生死同盟构成了影片的终极悲壮:一个多么冷漠残暴的社会和世界,才会让少年赌上一生的自由去对抗社会的恶和守护另一个共振的灵魂?

影片中校园霸凌的载体和施暴者魏莱是少年之恶的化身,魏莱家境优渥,父母是社会精英,魏莱长得漂亮学习好。表面上看,她的性格和人格应该最健全,但她却是霸凌者是少年之恶的寄生体,原生家庭的畸形优越感和父母角色的错位催生出魏莱这个霸凌者。魏莱母亲信奉富人精英论,歧视社会低层家庭的孩子,只重视孩子的学习,亲子关系沦落为功利的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考上名校为父母争光,而魏莱的父亲因为女儿复读而极尽苛责一年不和女儿讲话,甚至见到女儿尸体时也是绝情走掉。母亲的虚伪势利和父亲的自私冷漠让魏莱的成长环境充斥着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特征:冷漠,功利,缺乏同情和同情。魏莱家庭其实是一个有虐待霸凌和情感暴力的丛林,缺失亲情构筑的安全感让她对让父母失望充满恐惧,虚伪扭曲的家庭教育吓来自父亲的冷暴力让魏莱产生了心理学上的“踢猫效应”——负面阴暗情绪的长期积累会触发施暴的潜意识,会诱导她向更弱者转移愤怒、焦虑、恐慌和敌视。这是霸凌者的一个普遍特点,据研究表明,45%的霸凌者往往来自有虐待行为的家庭,魏莱在家庭中的压抑和弱势使她丧失生存的安全感和亲子关系安全感,这种安全感缺失和失衡感促使她在学校寻求发泄的对象,去霸凌比她弱势的陈念和胡小蝶。

少年之善的载体小北陈念和少年之恶的载体魏莱,均不同程度在成长之路上遭受父母师长同伴的缺位,在少年向成人过渡的社会化岔口,在社会的莽林中遭遇成长的危机和陷阱,彷徨、迷惘、迷失和暴力成为了少年成长的基础色彩,霸凌和被霸凌的残酷青春不应该我们成人世界应该给予少年的馈赠。

四.无力和失语——警察、法律、社会的失职失察

《少年的你》是两个底层少年在霸凌绝境中相互守望的故事,父母、家庭和学校都缺位和失职,那么该是公正和正义的化身——警察、司法制度、社会保护体制出场的时刻了吧,但影片中的这些人们最信赖的保护者集体表现苍白无力,沉默失语,甚至某种程度上遗弃了阴沟中挣扎的少年。影片中出现三个警察形象,青年警察郑易(意为正义)、队长老杨和女警察王立,郑易在影片初始扮演了陈念保护者的角色,他调查出了胡小蝶死因,传唤魏莱霸凌小集团,让陈念遇到危险时第一时间给他打电话。恐惧无助的陈念对郑警官信任依赖,但郑易工作繁忙,没有办法危险时刻及时出现保护陈念,陈念被魏莱追赶躲进垃圾桶向郑易寻求帮助而无果的一幕,让绝望的少年只有放弃警察而转向投奔另一位少年,这是极具讽刺性的选择吧。而追查校园霸凌致死的案件中,郑易和老杨明明知道凶手是魏莱等人,但碍于校园霸凌难以在法律上界定而无能为力,只能任凶手逍遥法外继续作恶。陈念找警察报警的后果是让自己更直接陷入霸凌的漩涡,陈念郑易说出何为长大成人的一套理论时彻底对警察失望了,警察和法律在少年成长道路上的无奈和失语,让校园霸凌这只怪兽更加肆虐。女警察王立在影片中几乎是一个冷漠绝情的反面角色,陈念在审讯时对她的诘问:如果世界是这样,你还愿意把孩子生下吗?这是少年对警察司法这些传统人身和正义保护机器的怀疑和嘲讽。警官老杨的无奈说辞:你找校长,校长只能找老师,老师找家长,家长说我在深圳打工呢,一年才回来一次道出了警察、法律和社会保障在少年遭受校园霸凌时的群体性无力和失语。世界都交给少年保护了,那还要大人干什么呢?还要学校法律警察社会干什么呢?这部血性十足的青春疼痛影片,脫去传统青春片的面纱和滤镜,无情地抽了这个社会一个耳光。

整部影片色调灰暗、压抑、沉郁,霸凌者的丧心病狂、被霸凌者的绝望无援、法律的无力、教育体制的缺失让少年挣扎成长在阴翳绝望的泥潭。但影片没有仅仅止于对校园霸凌的疼痛残忍,少年绝境中的成长才是影片最深层次最核心的主线。影片中黑暗中的亮色也贯穿始终,小北如暗黑骑士降落在陈念的生命中,成为陈念黑暗生命中的一丝光亮,为“第一个问他疼不疼的人”而不惜献出一生的自由甚至生命,这种纯洁而高尚的灵魂就是灰暗人性中最大的亮色。影片中陈念高考路上大雨里的生动明艳、风雨摧折不了的雏菊寓意着活力、纯洁和希望,白色雏菊两个少年的默契深情,也是一种生命力,一种少年力,向阳生长,怒放着希望之光。影片的结尾也足够温暖,两个少年依然一前一后,但可以正大光明地走在阳光下。全片灰暗凄冷格调下两个少年之间相互的救赎,让我们看到绝望中的希望和勇气,感受到阴沟里仰望可见的星辰。希望社会和家庭、老师和同学、家长和警察能更合格更称职扮演这束光,照亮更多少年成长过程中突现的黑暗和阴霾。毕竟,少年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惊恐和忍耐不应该是成长的底色。这个亮色的结局,是导演对未来世界的一种希冀吧:我们应该留一个自由、温暖、充满生命力的世界,让少年去成长。

影片上映后引发的持久而热烈的全社会层面的讨论和反思让这部电影散发了最大限度的社会现实关照的光辉,很多学校特别是中小学设立了反校园霸凌相关课程和讲座,对各年龄段学生可能遭受的校园霸凌现状和预防也有了形式多样的调查问卷和心理辅导心理干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习之外的学校生活和心理健康更加关注,甚至法律层面的相关咨询和救助也逐渐变得触手可及和温情满满。社会、家庭、学校和法律都不再缺位不再失语,少年的你,和更美好的世界,一同沐浴人性温暖的光。

参考文献

[1]陈旭光.“第六代”电影的青年文化性[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3):9

[2]杨剑兰.保护好“少年的你”,家庭氛围很重要[N].科技日报,2019-11-20(008).

[3]陈刚.《少年的你》的社会学意义[J].当代电影,2019(12):23-25+2.戏剧,2019(09)

[4]贾磊磊《电影语言学导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第114页。

基金项目:郑州工程技术学院2022年校级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高校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育人效果提升研究与实践”。

(作者单位: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外语学院)

猜你喜欢
曾国祥少年的你
《少年的你》导演曾国祥:老爸曾志伟让我考社会学
《少年的你》导演曾国祥:靠自己
《少年的你》:国产青春片“破局”
《少年的你》:展现成长的痛与热情
《少年的你》深陷“融梗”指控
“少年的你”,要相信警察(点评)
《少年的你》,面对的是现实
《少年的你》:难得精彩的与校园霸凌有关的电影
导演曾国祥:灵魂的抗争与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