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实际教学中,革命传统类课文受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认识的影响,出现教学内容标签化、教学方法单一化、教学情感表面化等问题,使革命传统类课文在立德树人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对此,需要教师根据革命传统类课文呈现方式和编者意图开展教学,在单篇教学和大单元教学中探寻不同的教学路径,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体现革命传统类课文的价值意义。
統编教材中散落在不同单元中的革命传统类课文,或内容切合单元主题,如《纪念白求恩》与所在的单元主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十分贴切;或表达体现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如《太空一日》适合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通过快速浏览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学习方法。对这些单篇的革命传统类课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根据文本特点寻找有效教学路径,让学生从中获得言意得兼的功效。
1.在创设情境中增强历史认同感
革命传统类课文,都受到了作者所处的时代与创作背景的影响,而这正是此类课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抓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恰当的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从中找出阅读的动情点,形成情感共鸣。如教学陆定一的《老山界》一课,教师可以借助课文插图创设教学情境:红军要过的山路是又陡又窄,旁边还是悬崖白天通过都困难,夜晚走起来就更让人紧张万分;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爬过的陡峭山路,想象自己走在这样的山路上会产生的内心感受。之后阅读课文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描写,红军战士可不是像我们今天旅游登山的,他们身上背负武器和装备,有的还牵着马匹驮着辎重,而且连饭也吃不饱。抓住红军战士在山路上走、睡、爬时的系列语言、动作和内心活动描写,充分感受革命先辈所吃过的苦、受过的累,从而领悟其中蕴含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这就是在创设情境中通过比较产生的历史认同感,让学生得以深入理解文本内蕴,否则处在当下幸福生活中的学生是无法体会红军战士在长征路上所经历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的。
2.在紧扣特性中挖掘文本价值
选入教材的革命传统类课文与其他课文相比都有着独特的教学价值,这种教学价值与所描写的对象、所反映的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有着密切关系。教师在革命传统类课文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文本的特质出发,挖掘蕴含在文本字里行间的教学价值。如教学《回忆我的母亲》,作者朱德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其母亲钟太夫人逝世时延安各界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阅读这样一篇回忆录,最需要挖掘的是母亲从哪些方面深刻地影响了朱德的成长:母亲的勤俭持家深刻影响朱德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本质;母亲的宽厚仁慈深刻影响朱德身为军队高级领导与士兵和群众打成一片;母亲对为富不仁的反感深刻影响朱德从小产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母亲对“我”的慰勉和对民族解放的期望深刻影响朱德走上献身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中。这些影响都不是通过说教完成的,而是留存在朱德记忆中母亲平凡的言行举止中体现出来的;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言行举止,无声地注入朱德的心灵深处,才成就了一代伟人的宽阔胸怀。这就是在这一回忆录中挖掘出的独特的教育价值所在。
3.在延伸内容中拓展文本深度
有些革命传统类课文学习中,由于受课文表达角度或篇幅所限,难以展现革命人物或事件的全貌,需要进行必要的延伸学习,形成深度理解和把握。如教学《回延安》,这是一首用“信天游”的形式写出的诗歌,歌颂了对中国革命胜利有奠基作用的延安精神。但受诗歌这种体裁表达特点的影响,对什么是延安精神和延安精神对中国革命有哪些重要影响,仅仅从诗歌中是无法获得比较全面了解和认识的,这样就有必要进行延伸阅读。教师以“大生产运动”为主题提供拓展阅读材料,如《记一辆纺车》《南泥湾》(歌词),还有中国画《纺线线——延安大生产运动》;学生也可以其他延安精神为主题搜集材料,进行拓展阅读,这样就能够真正认识作者所表达的延安精神。
革命传统类课文的大单元教学,既包括以革命传统精神为主题的自然单元,又包括以革命传统教育为内容重组的大单元。在革命传统类课文学习中实施大单元教学,通过设计大情境、大主题、大任务等,将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进行一体化设计,不但可以有效整合学习内容,而且可以带来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
1.在自然单元中开展集约教学
统编教材中有些单元就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单元内的课文及其他学习板块也都与革命传统有关,这样的自然单元本身就是一个革命传统类课文学习的大单元。教师在这样的单元教学中,要充分把握编者意图,开展集约教学,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集中感受革命传统教育。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其主题是“家国情怀”,安排学习的课文《黄河颂》《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土地的誓言》,还有综合性学习以“天下国家”为主题,写作以“学习抒情”为要求。这些都能在围绕革命传统的主题下设计一个整体性任务:如何有效理解、体会和表达“家国情怀”。在这一任务驱动下,学生可以进行系统学习训练,在具体文本研读中梳理中国革命史上不同时代中革命军人乃至普通群众,为民族解放、国家和平而赴汤蹈火、前赴后继所做出的牺牲与奉献,集中感受家国情怀中蕴含的革命传统教育。
2.打破自然单元有效统整教学
革命传统类课文的大单元教学需要打破自然单元,对不同单元、不同册次、不同年级的课文按照相关语文要素学习的需要进行统整,形成具有紧密联系的结构化的教学网络。如九年级上、下两册第一单元都是诗歌,其中的《沁园春·雪》《周总理,你在哪里》《梅岭三章》《我爱这土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风雨吟》等革命传统类课文可以统整为以革命诗歌为题材的大单元。在这样的大单元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主要从诗歌的主题、表现手法、艺术风格、异同点等层面开展深入学习,如毛泽东和陈毅同为革命领袖人物,他们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气象、气度、气质有什么不同,所体现出的革命精神相同在哪些方面;又如《我爱这土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都是抒情诗,在抒情对象、抒情方法上有什么异同;还可以在不同类诗人与诗歌之间进行比较,如毛泽东与艾青,他们的诗歌在意象创造、情感抒发、语言表达上有什么区别等。这样的统整教学,能够使众多诗作中的革命传统教育内容凝聚起来,从诗歌的层面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3.基于精读课文开展群文教学
革命传统类课文还可以是以一篇精读课文为核心,实行“1+X”模式组织群文阅读活动,形成自主组文的大单元教学。如《太空一日》教学,课文展现的是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首次在太空飞行的独特经历。杨利伟是在2003年搭乘“神舟五号”进入太空的,到2021年,我国已经成功发射“神舟十三号”飞船,并建立了太空站。其间每次神舟飞船发射都有大量的新闻特写,教师选择其中的精彩篇章,组成群文阅读,让学生从中感受我国航天科技的快速发展和航天人为祖国航天事业发展默默追求与奉献的精神。如《相会在太空,神舟八号飞行任务发射现场特写》《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成功》《“出差”六个月都干些什么?来听听神十三航天员的工作计划》等。通过这些文本的阅读,学生能够体会当代“航天精神”的深刻内涵。
总之,在初中语文革命传统类课文教学中,需要教师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学习需要,引导学生探寻适宜的学习路径,使革命传统教育能够以多种有效方式达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