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梅霞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型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教育部门积极承担人才培养的重担,加强基础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切实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提高学生创造力、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等方面的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凸显课程的实用性与系统性,落实现代化教育理念。
一、常态化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
1.强化实践能力
现如今,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有些家长过度保护孩子,过度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舍得让孩子动手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参加社会实践等,导致孩子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较弱,劳动能力不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逐步强化服务意识。
2.丰富生活经验
大部分学生平时生活以学习文化课为主,走出家门、校园,走进社会的机会比较少,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基本来源于书本、网络,没有直接的经历与体验,缺乏生活经验。现在许多教师、家长都逐渐认识到要让学生参与一些家务、社區服务等综合实践活动,来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内容涉及多门学科知识,适用于各年龄段的学生。尤其是参观类的活动课程,不仅能引导学生近距离接触大自然,还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发展新知,逐步提高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加丰富的生活经验。
3.转变学习方式
在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更重视教授课本知识。教师课前梳理出教学重难点,教学时讲授给学生,学生则在课后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感觉枯燥。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尤其是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能实现学生优势互补,逐步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对未知知识领域的好奇心。
二、常态化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困境
1.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不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课程,开发研究难度较大。教育行政部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不足,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忽视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科课程整合与课程目标定位等方面的引导力度也不足,导致课程体系缺乏完整性。《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和《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相继出台后,学校开始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课程开发力度仍然不足,课程体系也不完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校可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地质特征等要素相结合开展实践活动。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与参考案例,以及对学生的兴趣需求、教师特长、当地特色等方面研究不足,导致综合实践课程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由于学校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没有将其纳入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中,所以课程作用价值发挥受限。
2.课程缺乏连续性
任何学科的教学工作,都不能脱离教学实践,唯有加强总结、借鉴优秀实践经验,才能确保教学活动开展的有效性与创新性。但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明显存在与其他学科课程相独立、课程不能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相结合等问题,因此许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系统化教学设计与长期规划。在设计活动课程时,不仅要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还应当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未来发展相结合,确保课程的连续性。
3.师资与硬件设施不足
许多学校由于师资与硬件设施不足,教师专业水平低,没有专业和专职的综合实践教师,基本都是由其他学科教师授课,所以无法确保教学顺利开展。还有些学校教学方式缺乏新意,课程内容仍以课外活动为主,每学期只在劳动节期间开展一些劳动教育活动。条件较好、资金充足的学校也许会开展一些游学、研学旅行等活动,但大部分学校不具备开展的条件。
4.制度、体系有待完善
管理体系与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前些年,国家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尤其是对小学阶段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对初中阶段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评价标准也是在近几年才出台,有的地区的教育部门将其纳入学生中考总分。但是还有许多地区的教育部门和学校制订的评价体系不完善,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也相对落后,教师培训计划、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及课程效果反馈机制等也尚不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仍处于摸索阶段,在实践时,实践活动与所学知识内容联系不大,学生大多应付了事,导致实践活动课程流于形式。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对策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教育部门应当加大人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每年预留一定的经费用于开展各类综合实践活动,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按照课程标准应开、尽开,有质保量。教育部门还应当加大课程评估监督力度,科学指导课程教学工作,加强学校与展览馆、科技馆、农业基地等合作,加大学科与课程的整合力度,监督课程资源设置与使用情况,明确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及使用等方面的细则,对未按要求落实到位的部门、学校及时督促整改。枞阳县教育体育局近年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重视,要求各校严格按国家课程标准实施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每周要开设不少于一个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小学三年级以上每月要设置劳动日;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修满14学分;各校要每年开展“五一”劳动实践周活动。
2.设计特色课程
学校应当结合办学特色与理念,根据校本课程管理机制与学生年龄合理设置课时与学分,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整合当地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系统性地规划长期活动课程,分阶段实施跨学科的实践活动,以文字或实录等方式跟踪课程教学,切实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比如枞阳县举办的“油菜花节”,吸引了许多家长和学生。在湛蓝的天空下,油菜花金黄一片,学生通过参观油菜花田地,对古老又实用的农作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对其开展调查和研究。在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调查研究给予了帮助与指导。
3.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研究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较高的要求。教育部门要注重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枞阳县教育体育局近年来不断加大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2021年,枞阳县教育体育局教师发展中心组织了两期综合實践活动课程教师培训,聘请了合肥市高新创新实验小学的许金芳校长做“滋养童年、润泽未来”的专题讲座,参训教师达三百多人。通过培训,教师对怎样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了明确的方向,在备课时,能在充分了解课程改革方向的基础上,以新的教学理念来组织教学,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另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比其他课程教学难度更大,课堂更难掌控,教师要克服畏难情绪,迎难而上。其次要改进工作方法,要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深入领会课程目标,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独特优势,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还要注重加强总结工作收获,我县通过聘请专家开展讲座,给广大教师提供研讨机会。教师要主动了解典型示范案例,开拓教学思路,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些示范性案例应用于日常教学中,通过不断总结、反思、改进,增强教学效果,达成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教育教学目标。
4.完善评价与管理体系
首先教育部门应当研发管理机制,将活动课程评价纳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评估中,夯实建设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基础;其次学校要完善评价内容,记录学生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与进步情况,关注学生的求知与探究过程;再次学校要将活动课程纳入教师绩效等评估体系中,切实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最后学校要发挥学生自评与他评的主体性作用,实现过程性与多元化评价。近年来,安徽省已将学生日常综合实践活动素养评价纳入中考计分,受到学校、家长、学生的高度重视。学校要有计划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完善评价与管理体系,将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素养合理赋分。学校可以制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表》,记录学生的日常表现,详见表1。
四、结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学科,越来越被广大师生重视,影响它常态化高效实施的因素较多,如师资力量、管理制度的完善性、课程资源的利用率等。学校要采取多种方式,寻求最佳的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全方位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教师要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参加专业培训,不断学习,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走出困境,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教育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刘 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