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千古,舞动水月

2022-05-30 10:48宋雨霜
音乐世界 2022年5期
关键词:艺术创新舞剧文化传承

〔关键词〕舞剧;水月洛神;艺术创新;文化传承

虎年春节,以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为创作背景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选段)登上春晚舞台,传遍大江南北。由画及舞,画舞融合,许多观众被节目中流露出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所深深感染。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借助不同的载体实现回归与新生成为当前文艺创作的发展浪潮。

在传承与创新的文艺浪潮中,许多优秀作品应运而生。其中,由郑州歌舞剧院倾力打造的舞剧《水月洛神》就是一朵靓丽的艺术奇葩。舞剧《水月洛神》的选材来自洛神传说,并结合曹植的传世名篇《洛神赋》和《七步诗》,具有强烈的中国古典情怀与文化韵味。

自2010年上映以来,《水月洛神》以其高超的艺术性、浓郁的民族性、深邃的思想性获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曾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金奖、中宣部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诸多奖项。多年来,舞剧《水月洛神》深受观众喜爱,至今仍在全国不同城市演出,体现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文化影响力。

深耕文化,艺术完美整合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千多年前,曹植用一首冠绝古今的《洛神赋》,为世人勾勒出“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形象。曹植和洛神之间相恋的故事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无奈人神有别,只能空留怀念。千百年来,《洛神赋》以扑朔迷离的情节、完美的形象、华美感人的辞藻、凄美婉约的情调引得无数人叹咏,成为历代音乐、诗歌、戏曲等艺术形式进行再创作的绝佳题材。

古有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赵孟頫的行书书法作品《洛神赋》,今有郑州市歌舞剧院倾力打造的舞剧《水月洛神》,可见洛神故事的文化影响力。可以说,洛神传说和丰厚的中原文化为《水月洛神》的创作提供了天然的艺术土壤。创作之初,主创人员曾多次遍访河南,深入民间采风,汲取中原历史文化营养,挖掘中国古典舞蹈的风格、体态、韵律及文化表达,最终舞剧《水月洛神》巧妙地将“诗、书、礼、乐、舞”融汇,承载着中国古典美感的各个方面。

故事向来是舞剧的弱项,但《水月洛神》突破了这一点, 不但做到了让观众都能看得懂,而且还深度走入了历史、中原文化和人性。讲好故事離不开对故事内核的认知和提炼,该剧的故事内核打破常规,为舞剧的精美演绎奠定重要基础。该剧设计了由梦而醒、逐梦而去的闭环式结构,体现人物内心境况,并以战乱、初遇、婚礼、心魇、诀别等重要事件串联,丰富了故事的内容空间。

舞剧是用“舞”来表现剧情的,那么它的一切戏剧内容就都要通过人体的律动——“舞蹈”的形式来反映。换句话说,剧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情感交流、每一处情节转换都要靠舞蹈动作进行表现。①整体而言,《水月洛神》的创作者紧紧抓住舞蹈艺术的特点,将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十分得当地分配在故事脉络的发展线上,使人们陶醉于用肢体语汇讲述的优美故事之中。在舞剧中,编创完美表达了中国古典音乐舞蹈的美,注入了现代的理念,整个舞蹈充满了现代色彩,把古典美展现得淋漓尽致。②舞者通过或柔美、或刚劲、或变形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把性格特征呈现了出来,可谓惟妙惟肖。

丰富意象,意境如梦似幻

长袖拂空,凄美绝伦,曼妙婀娜,如梦似幻,《水月洛神》之所以能呈现出动人心扉的舞美意境,与丰富的舞蹈意象分不开。所谓舞蹈意象,就是舞蹈演员通过肢体动作在舞台空间和时间中创造出的一种超以象外、虚实结合的舞蹈景象。③舞蹈动作的外表形态是具体的“象”,舞蹈动作的内在含义是虚幻的“意”,“象”与“意”从形式到情感都高度统一,引发观众的审美联想和想象空间。

舞剧《水月洛神》采取了多种创造意象的方法。

首先,以意象造型立象外之象。这是利用具有高度概括性、感染力的舞蹈动态造型营造出意象的一种手法,此手法适宜于营造氛围比较宏大、气势阔大的舞蹈意象。例如在舞段《征战》中,甄宓在硝烟四起、战火纷飞的环境中奏琴,琴声如泣如诉,群舞演员们呈现出了一群衣衫褴褛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挣扎前行的状态,跪地、哭喊、擦泪等动作塑造了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群像,令人为之动容。

其次,化实为虚、意味无穷,提高舞蹈艺术的境界。正如清代画家笪重光所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在舞蹈创作中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要化主观思想为客观真实的舞蹈语言,才能更好地被观众接受和理解。

最后,使用道具来扩展意象空间。道具作为人体以外的延伸媒介,具有超然的象征意义。在符合舞蹈剧情需要的情况下,适当地借助道具的艺术功效来协助舞蹈作品的完成,有利于拓展舞者的舞姿动态,还能使舞蹈作品更具丰富的意象内涵,从而提升舞蹈作品中的情感世界。舞段《别离》中,从天而降的丝滑的白绸一点点将甄宓包裹、缠绕,她绕不开、躲不掉,只能越缠越厚,越积越重,给人凄美、决绝、无望之感。从形态上,白色的丝绸像流不尽的眼泪和愁绪,这既是曹植内心的苦闷与愁绪,也是甄宓的不舍情意;从内涵来看,这里的白绸更暗示了甄宓的最终命运。

巧用道具,优化表达效果

道具在舞剧中有重要作用,不仅是舞者肢体的功能性的延展,有助于人物关系的塑造和艺术表现力的拓展,如强化主题、烘托情感、渲染氛围等。④舞剧创作中,反复出现的道具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水月洛神》中反复出现的十二块墙体即是如此。整部舞剧的亮点之处要数十二块墙体的妙用,这种妙用起到了虚实相生、人物互动的效果。

从墙体形态来看,正面是汉代石刻的图案,有浓厚的文化韵味,反面则是明亮的镜子,有映射之功用。从文化隐喻而言,随着墙体的自由移动、巧妙摆设,十二块墙体由始至终作为“虚象”贯穿全剧,在舞台上营造出层出不穷的舞蹈意象。十二块墙体首次出现在战乱时期,此时的墙体静默肃立、整齐排放,渲染出宫廷的森严隔绝和人物在乱世中的飘零感。

接下来,墙体开始穿梭变化。《众口铄金》舞段中,墙体是掩护宫人们的“宫墙”,他们在“宫墙”下窃窃私语、指指点点;《心魇》舞段中,曹丕面对现实中的种种困境,墙体这一虚象内化为曹丕的心境。在《水月洛神》中,“琴”这一道具的运用和墙体一样,也是独具匠心。“琴瑟和鸣觅知音”,一张古琴贯穿剧的始终,对演绎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渲染作用。战乱中,甄宓抚琴表心,如泣如诉,曹植未见甄宓其人,先闻其琴声。琴起到了很好的媒介作用,奠定了两人知音的身份,揭示了悲剧的开始。后来,知音分离难再聚,不能执手,更不能相拥,“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甄宓只能以琴、袍相赠,以表深情。甄宓身亡琴犹在,曹植睹琴思人,摧人心肝。舞段《尾声》中,曹植垂坐抚琴、起身端琴旋转行走间仿佛坠入梦境,于缥缈梦境中再见洛神。琴声飘忽间,洛水畔人神相交,共同抚琴,进入幻化空灵之境。寓情于琴,以琴抒情,琴作为道具的特殊功用可见一斑。

结合内涵,创新演绎传统

与其他舞剧不同的是,《水月洛神》采用无声的舞蹈与有声的诗词诵读相结合,精选经典的诗赋片段,辅以气势磅礴的合唱,尽显诗意之美。该剧以《洛神赋》为核心,把曹植《七步诗》《美女篇》《浮萍篇》,及曹丕《芙蓉池作》,甄宓《塘上行》等名篇都融入其中,既是对魏晋文化的传承,又是对舞剧文化内涵的丰富表达。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舞段《决绝》中,曹植被曹丕七步成诗的要求步步紧逼。伴着沉郁的富有杀气的音乐,曹植字字血泪,句句惊雷。在凄绝的吟诵声下,气势恢宏的音乐伴着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在曹植最后近乎呼号而出的哭喊中,绝望、痛苦的情绪也达到极致。

《水月洛神》不仅把经典诗歌通过吟诵加入舞剧增加诗意之美,还通过剧中人物的诗作改编凸显人物心境。诗中舞剧创作者借《芙蓉池作》为舞段命名,且通过对该诗的引用和再创作,变为舞段《芙蓉池》的背景音乐,既显得情景交融、意趣豐富,描述了芙蓉池畔的优美夜景和作者的怡悦心情。

引用与传承传统文化不是表面形式,而是要结合文艺作品的具体内涵,用接地气的方式进行创新演绎。《芙蓉池》舞段中,可以看到舞者不仅模仿了汉画像砖里人物的身形,且还原了汉代“踏歌”边舞边唱、踏歌起舞的历史原貌,增加了舞蹈的历史韵味。

此外,《水月洛神》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把玻璃钢、镜面、纱幕、水月等融入舞台,呈现出空灵梦幻之美,实现了传承民族文化神韵与创新舞美设计手段的完美融合。⑤

结语

洛神千古,舞动水月。以曹植著名的《洛神赋》为依托,将歌、舞、礼、乐、诗贯穿其中,是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力尝试,也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精美力作。本文探析了舞剧《水月洛神》的艺术特征,旨在对该作品的文化内涵进行说明,该舞剧扎根传统文化,呈现了丰富意象,巧用道具提升了艺术表达效果,让艺术创新更添魅力。文化之美,美哉千古;洛神之美,千古美哉,不仅因洛神那倾国倾城之容貌而来,还因璀璨的民族传统文化凝聚而致。这些是成就《水月洛神》旺盛的艺术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也可为文艺创作的守正创新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参考文献

①杨萍:《奇丽水月间 大美洛神赋——简评舞剧〈水月洛神〉》,《东方艺术》,2014年,第1期。

②王凌焱:《中国古典舞的现代表达——从舞剧〈水月洛神〉谈起》,《艺术评鉴》, 2017年,第23期。

③肖恒莉、邓晨霞:《从舞剧〈水月洛神〉谈舞蹈的意象创造》,《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3期。

④王利桥:《舞剧〈家〉道具椅子的多重功能表达》,《四川戏剧》,2021年,第12期。

⑤刘楠:《舞剧〈水月洛神〉舞美设计浅析》,《东方艺术》,2013年,第2期。

作者简介

宋雨霜,四川大学文学硕士,成都文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写作教学、文艺评论。

责任编辑 郑雪

猜你喜欢
艺术创新舞剧文化传承
百科全书舞剧
舞剧《瑞鹤图》剧照
早春舞动出的“DANCE-OPERA”——现代舞剧《早春二月》观后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创新是艺术的长青树
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及发展趋势
舞剧《红高梁》——一种对于生命的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