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曲艺艺术;起源;发展;嬗变;传承
曲艺艺术的品种繁多且独具特色,已经自成体系,并得到了广泛传承与发展①。其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集合了文学、音乐与表演,是一种典型的民间音乐类型。我国曲艺艺术发展历程十分漫长,每一个历史时期均表现出了自身的特征且不断地创新与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音乐的发展。
一、我国曲艺艺术的起源
我国曲艺艺术由来已久,可追根溯源到三千年前。虽然目前尚没有确切的证据证实其精准的起源,但战国时期由荀子所编撰的《成相篇》被视为我国最古老的民间曲艺形态的作品②。“成相”往往是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演唱方式。其作品字句排列十分整齐,往往由六句成为一个章节,句式要求押韵,且同时使用韵文与散文,这便是我国曲艺艺术的雏形。同时,四川曾经出土的“说书俑”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我国在东汉时就已经产生了曲艺艺术。另外,有学者指出,汉乐府诗中所包含的很多叙事性诗歌及南北朝长篇叙事诗等独特的艺术形式就是曲艺艺术的前身。不管是哪一种说法,均充分表明了我国曲艺艺术历史非常久远。
二、我国曲艺艺术的发展历程
(一)唐朝时期
纵观整个历史发展历程,我国音乐主要起源于上古时期,到中古时期③曲艺艺术得以发展。然而从严格层面上分析,我国曲艺艺术是在唐朝时期才初步形成体系。在唐朝时期曲艺艺术得以发展,其原因在于唐朝当时繁荣的经济,城市的迅速发展为艺术创造提供了丰富、多彩、新鲜的素材,市民阶层日益扩大,人们审美能力持续提高,对文娱生活的要求及需求量也随之上升。经济、社会、文学等方面的繁荣发展,为曲艺艺术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例如,“俗讲”与“变文”则是唐朝较为流行的说唱文学,其中,“变文”更被称之为我国曲艺艺术的始祖④。“变文”最先出自佛门禅寺,主要用来宣传理念与讲义,故事是主要内容,且以散文与韵文交错构成。后来,为了能够让更多的民众了解,便把范围扩展到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较为简单的内容,且基于说唱的需求,把表演、音乐、文学完美融合起来,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形象生动地演绎故事,奠定了其艺术特征,例如《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王昭君变文》《伍子胥变文》等。
(二)宋元时期
到了宋元时期,我国曲艺艺术日益成熟,在以“变文”为基础的表演风格上,积极地创新发展,有的城市出现了勾栏、瓦肆等曲艺艺术表演场地⑤。同时,也涌现出了鼓子词、诸宫调、唱赚、陶真、说书等音乐形式,有力地促进了曲艺艺术的发展。其中“诸宫调”是宋元时期最为流行的一种曲艺艺术,在其身上也能够看到变文的特征,即散韵相间、说唱夹杂。相关研究指出“相较于变文来说,诸宫调的歌唱调子的复杂程度更高,其歌唱部分是当时人们口口相传的曲调。”当时流行的曲调,则是诸宫调将变文三言七言的成法予以摈弃,创新地从唐宋大曲、赚词、宋金元三代流行的曲调里,选择有价值的资料与动人的新声。恰恰是因为这样,相比于变文,其更具魅力、更有吸引力。然而,无论曲调如何改变,均来自于变文,这一点必须注意。诸宫调的创立者是北宋的孔三传,其为勾栏艺人,后来又通过很多文人的拟作,有力地促进了这一形式的发展⑥。诸宫调篇幅相对较多,结构也比较宏伟,可呈现出复杂的内容。其不仅能够像长篇叙事诗那般,可允许故事自由发展,唱词也包含了代言体特点,可营造出见其人、闻其声的意境。因其交替使用了大量宫调、声情的曲子,也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备受人们喜爱。同时,宋朝时的鼓子词也深受变文的影响。通过对鼓子词的体制进行分析可知,其不仅兼具说唱,还有管弦伴唱,但篇幅并不大。之所以被叫作鼓子词,主要是因为在歌唱过程中有鼓伴奏。早期,鼓子词是一种反复歌唱词调的艺术表现方式,如欧阳修《六一词》《十二月鼓子词·渔家傲》,吕渭老《圣求词》《圣书鼓子词·点绛唇》⑦。赵令时《侯鲭录》卷五收录自著的《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则是典型的说唱类鼓子词,整首词围绕张生与崔莺莺二人的爱情故事而展开,由散文講说与词调歌唱构成。鼓子词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曲艺艺术,如明清时期的弹词、鼓术艺术等。
(三)明清时期
到了明清时期,南方弹词同南方鼓书类曲艺音乐得以繁荣发展,那个时期流行的曲艺音乐形式得以完整保存,如清音子弟书、各种琴书、道情等曲艺说唱方式在清末民初盛行,广为流传。明末清初时的女弹词家陶怀真在自著的《天雨花》中写有“弹词万本将充栋”的字句,这充分证实了明代弹词兴盛发展的情况。弹词从明朝发展至今,继承了变文这一形式,并以七字句为主⑧。“弹词”的名称最先出现于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也被称为《西厢记搊弹词》,虽然是“搊弹词”,但大部分诸宫调同之后的弹词还是有明显的不同,然而均为曲艺艺术形式,两者相似及相连点较多。弹词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即以三体为主的说白以及结合七言韵文与三言句的唱词,早在先秦荀子创作的《成相篇》就已出现了这一种形式。语言方面则包含了“国音”与“土音”两种。方言弹词主要为吴语,在广东部分地区非常流行的木鱼书也加入了广东方言。从篇幅上来说,弹词是比较大的,其在叙述内容方面主要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由于国音弹词属于案头读物,因而演唱的人基本上没有。国音弹词典型代表作有用明代杨慎的《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改编的《二十一史弹词》,以《安邦志》《定国志》《凤凰山》 等为代表的长篇单词,其主要说的是赵匡胤一家经历唐末五代兴衰的过程,可以说均是在叙述历史故事。同时,还有女弹词家的作品,如陶怀真的《天雨花》、陈端生的《再生缘》、邱心如的《笔生花》都是讲爱情故事的,这些作品均是曲艺发展史上的重要代表作。
清代说唱音乐主要起源于南方弹词,且因不同的地区特色而出现了不同名称。例如,苏州一带叫作苏州弹词;苏北扬州一带叫作“旋词”;宁波叫作“四明文书调”;广东福建叫作“木鱼书”,“木鱼书”又分出“南音”“龙舟说书”“粤讴”三个支系,在广西称作“摸鱼歌”。
同南方弹词并驾齐驱的是北方的各种大鼓。清代大鼓被称为鼓词,同宋代鼓子词有所差异,其无需用词调进行演唱。京韵大鼓、西河大鼓、犁花大鼓、奉调大鼓等是大鼓典型曲种。同时,北方满族八旗子弟中还盛行“子弟书”,著名清代文人韩小窗、罗松窗等编写了子弟书唱词,子弟书深刻影响着北方曲艺艺术形式。
到清末民初,沿海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发达的交通使得城市之间文化交流频繁,所以清末时出现了大量茶楼戏馆和书场,是曲艺艺术兴盛的重要时期。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注重发展与传承传统艺术。在这一时期,曲艺艺术得以迅速发展。首先,曲艺艺术渐渐从旧社会的束缚中得以解脱,获得更自由的发展空间。同时,国家逐渐注重自身传统艺术的发展,而作为传统音乐的典型代表——说唱音乐艺术备受认可,所以各省(市、自治区)文艺部门纷纷组建了专业演出团队,如中央广播说唱团、北京曲艺团、上海评弹团等。这些团体积极创作曲艺艺术作品,在表演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孙书药编写的京韵大鼓作品《黄继光》《罗盛教》⑨;韩起祥创作的自编自唱的地方曲艺艺术作品《翻身记》、徐丽仙自创自演的弹词作品《六十年代第一春》、河南大调《二嫂买锄》等。上世纪80年代,非常有名的《重整河山待后生》一曲便充分融合了京韵大鼓这一说唱音乐唱腔和管弦乐队,其是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为电视剧《四世同堂》演唱的主题曲,唱起来朗朗上口,一度成为当时传唱度极高、代表性很强的曲艺艺术作品。透过这些代表作能够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曲艺艺术作品所描绘的主要内容是对祖国繁荣昌盛和人们幸福生活的赞美。所以,该时期的曲艺音乐作品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由于曲艺音乐与时俱进,不同时代产生的作品内容及风格有所差异,因而作品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三、我国曲艺艺术的傳承与发展
(一)吸收传统曲艺艺术的优秀文化
对于传统音乐而言,传统曲艺艺术是独特的珍宝,是音乐、文学与表演相融合的艺术表现方式,分为板诵类、弹词类、杂曲类、鼓书类、道情类、琴书类、走唱类、牌子曲类等八大类,叙述性较强,往往把文学作品改编成曲艺作品,重点讲述真善美的故事,广泛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作品内涵,积极发挥教化群众的功能。其音乐旋律同语言之间密切联系,看重“按字行腔”⑩。
(二)在教育中传承曲艺艺术
曲艺艺术的民俗性较强,目前主要在传统节日及礼仪中开展表演活动。所以,在民间采风挖掘过程中,可采用录像、录音等方式整理材料。在教学资料积累中,应深入分析民间素材中的文化底蕴并积极转化,促使其能够巧妙地运用于教育活动中。同时,曲艺艺术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明显。从这一角度分析,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方面均较大地影响到了各地、各民族的曲艺艺术形成及发展。对此,在曲艺音乐教学中,应将不同曲艺音乐剧种的艺术特征联系起来,以当地方言和民族语言进行教学,如此才可更好地开展传承教育,并保护传统音乐艺术文化本来的韵味,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三)发展适应时代的曲艺艺术
1. 语言体现方言特点
方言说唱是一种独特的种类,说唱歌手在自己说唱作品中融入地方方言,不仅有利于广泛推广地域风俗文化,而且更能够贴近听众的生活,引起心理认同感,产生亲近感。
2. 歌词彰显汉语特色
在歌词编写过程中以巧妙的手法对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予以运用,亦或是平仄相间,歌唱时给人一种铿锵有力的感觉。以《中国新说唱》为例,节目中经常可以见到“单押”“双押”“三押”等歌词注解。另外,中英文混合歌词,也可创造出“中西合璧”的新韵式。
3. 主题强调积极向上
在五千多年的华夏文化影响下,“仁爱”“和谐”是主要价值观念。人们比较钟爱于积极向上、和谐有爱的表达内容及方式。因此,强调积极向上、正能量主题,不仅可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与喜爱,而且还可促进曲艺艺术的发展。
结语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曲艺艺术具有重要的地位,曲艺艺术的发展有助于传承与发扬我国传统文化。总之,虽然我国曲艺艺术起源较早,发展时间长,且日益成熟,但依然在新时代下遇到了各种瓶颈问题,还需以曲艺艺术为基础积极创新,广泛传承与发扬,有力地促进曲艺艺术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①赵义夫:《分析说唱文化在中国发展的艺术生态》,《喜剧世界》,2021年,第6期。
②孙绮璐:《论清代说唱音乐的艺术形态》,《大众文艺》,2020年,第19期。
③王茜:《非遗视野下民间说唱音乐的艺术魅力》,《艺术大观》,2020年,第26期。
④苏敏:《浅谈古代说唱音乐与当前流行说唱音乐的异同》,《艺术大观》,2020年,第19期。
⑤马晓.:《关于网络综艺〈中国新说唱〉对说唱音乐本土化运作的研究》,云南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
⑥梁二豪:《宋代市井文化中的说唱音乐新探》,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
⑦吴晓萌:《从明清文人笔记看明清说唱音乐》,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
⑧乔丽:《我国说唱音乐的发展与嬗变》,《艺术品鉴》,2019年,第30期。
⑨关迪、关杰:《我国满族萨满神话与西方神话的比较研究——以说唱音乐为例》,《艺术教育》,2017年,第3期。
⑩马金龙:《我国说唱音乐艺术的起源及发展》,《北方音乐》,2017年,第2期。
作者简介
刘正阳,邯郸学院教育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
责任编辑 任丽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