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满怀热情地想走进儿童的世界。
儿童世界是我们熟悉而陌生的一个世界,儿童是我们熟悉的陌生者。大多数时候,儿童在门内,我们在门外;儿童在花季里,我们在花季外;儿童在故事中,我们在故事外。
所以,我一直在努力走近儿童,但我并不幻想走进儿童世界,我对儿童世界永远保持着向往、尊重和敬畏。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奇妙的世界。
这个世界是一方未经丝毫污染的净土。童真和童趣是这个世界的灵魂,幻想和想象是这个世界的原色,热情与渴望是这个世界的特质。
这个世界最可贵的是赤子之心。这种赤子之心是对每个细小事物、每一个生灵的真与爱、善与美、敬畏与至诚。他们对生命无比珍爱:会因为最微小生命的消逝而伤心落泪,哪怕是一只小蜗牛,一只竹节虫。他们对伙伴无比真诚:哪怕前一刻还面红耳赤,后一秒又尽释前嫌,握手言和。
儿童是自然之子。几乎每一名儿童都心向自然,他们对大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无与伦比的热情和渴求。在那里,沙石土木、花鸟虫鱼都是他们最心爱的玩伴:他们可以用草秸打扮成最美丽的公主,用泥土建造最奢华的宫殿,用沙石筑起最华贵的城堡,用树枝树叶编织最高贵的皇冠……
“好玩”是儿童的第一天性。
儿童最早对世界的认识,不是结构化或理性化的,而是从眼、耳、鼻、舌、身等感性接触中,建构对世界的初始认识。同时,“玩”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儿童的成长不全在学校的课堂、教室、课本内,从社区、街道、博物馆到田野、山川、河流,都是儿童的课堂,都是儿童的教科书。
诗人惠特曼有这样的诗句:“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了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一个3岁的孩子掏出枕芯里的棉絮,那是她在想天上的云朵是不是用棉絮做的。一个4岁的孩子把妈妈的皮鞋当成小船放进水里,那是他在思考两个外形如此相似的事物是什么关系。一个5岁的孩子全神贯注拨弄一堆破石头子儿长达几个小时,那是他在研究这个世界的秘密……
“好问”是儿童的另一大天性。
小的时候,孩子常常天真地问:星星为什么会发光?月亮为什么会跟我走?太阳为什么从东方升起?鸟儿为什么会飞?但随着孩子进入学校,我们的课堂有时会在不知不觉中把儿童满脑子的“问号”教成了“句号”。
儿童还是天生的梦想家。
儿童天生就是具有天赋的小小艺术家、梦想家。儿童的世界是充满艺术和梦想色彩的世界。儿童的涂鸦、跳跃和游戏蕴含着一种迷人的秩序和秘密,这些秘密有可能是我们成人曾经拥有但已经遗忘,曾经為之着迷又无法重返的。
毕加索说:学会像六岁孩子那样作画,用了我一生的时间。爱因斯坦也曾说:看来,认识原子同儿童游戏相比,不过是儿戏。
儿童的眼光与成人是不一样的。
儿童的伟大在于能用一双没有遭受污染的眼睛看世界,用一个没有功利的大脑思考这个世界。所以,儿童看《西游记》,更多关注的是孙悟空的本领和神奇的金箍棒,关心好吃贪玩的猪八戒;看《三国演义》,更关注英雄的故事、战争的惊险、诸葛亮的计谋;看《水浒传》会更关心武松打虎等。
如果我们打乱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正如卢梭那句话:“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责任编辑/周小益
张基广
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校长,武汉市首届“十大最具影响力校长”,湖北省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湖北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卓越校长领航工程名校长领航班首批成员,教育部全国师德师风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小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