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素琴
【摘要】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奇丽瑰宝。学习诗词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统编教材收录了42首写景诗,分布在不同学段。本文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运用直观、具体的方法对写景诗教学进行了探索,以期提高写景诗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写景诗,融合,教学策略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写景诗,犹如一幅幅优美、壮丽的画卷。诗人运用精妙的语句,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抒发了人与自然和谐交融之情。
那么,如何鉴赏评价写景诗、体会写景诗情景相融的表达特点呢?怎样把握好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及学情,把教学写景诗的课堂变成具有感染力、想象力的课堂呢?如何打造写景诗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新型课堂呢?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笔者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理念,结合写景诗的特点,设计了以下三种教学策略。
一、融合信息技术,重现诗歌情境
围绕一定的目的创设或引入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加深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一论述说明,在教学过程中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在品读写景诗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呈现诗歌所表现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认识。教材中的写景诗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品读的过程就是诗歌情境再现的过程。
1. 利用多媒体课件,想象画面
想象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课件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抓住关键词语搭建想象的平台,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带领学生进入诗歌营造的情境。如教学二年级下册《村居》时,就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悠扬的乐曲,伴随着教师生动的描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想象“草长莺飞”“拂堤杨柳”的场景。课件播放春景图时,教师适时描述:在这万物复苏的春天,一派生机,诗中的孩子们在干什么?诗中哪一句写到了这个场景?可结合生活经验,想象放风筝的情境,回忆游戏过程,思考并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学生想象儿童放风筝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到诗歌所描绘景色背后的情感。
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说话、联想,既能使其领悟诗句的大意,又能充分发挥其想象力,让学生从简单的诗句中读出丰富的内容。
2. 利用视频,创设情境
写景诗的学习须注重入境悟情。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视频素材,为学生理解古诗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
如教学《池上》时,可以出示相应的动态画面,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正在池边欣赏优美的风光,并思考除看到“浮萍”外,还看到什么,想象诗中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撑小挺”是怎样撑的,怎样“偷采”……随后播放微视频,引导学生一边观看小娃撑着小艇,浮萍“一道开”的情景,一边感受小娃的天真无邪、活泼可爱。随后,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演,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实践中去。
3. 活用网络平台,实现诗画相融
写景诗以写景为主,根据写景诗诗画相融的特点,我们可以尝试“以诗入画”“以画入诗”的教学方法。
如在教学《小池》的最后两句时,可以采用“以诗入画”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先自己朗读全诗,再围绕“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两句展开讨论,用简笔画把这两句话描绘的画面画出来,还可以涂上颜色。然后,让各小组汇报交流,把各小组的作品展示出来供大家欣赏。最后,布置学生把这首诗抄到简笔画上,这样就形成了配画诗。教师可以将学生作品拍照上传到家长微信群,或把这些优秀的作品汇编成“美篇”,发布到网络平台上。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体悟诗意,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诗歌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创作单幅或多幅作品,最终将其汇集为电子画册并分享到网络平台上,为学生创造展示交流的机会。
二、巧用方法,领悟诗情写景诗的教学除要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描述的画面外,还要领悟诗歌传递的情感。
1. 抓关键词,找准诗眼
“诗眼”是指詩中最精彩或最关键的字句。学习古诗词,找准诗眼是有效的策略之一。如在学习《暮江吟》这首诗时,我们要抓住“可怜”这一关键词,体会诗人对眼前景物的赞美之情。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怜”的意思,教师可出示三组诗句让学生品读感悟,体会此处的“可怜”就是“可爱”的意思。再进一步启发学生:在诗人的笔下,哪些词句描绘的是“可怜”的画面?读一读相应的诗句,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通过理解词义,再借助投影呈现画面,学生便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了。
2. 吟咏诵读,情感共鸣
朗读是古诗教学的重要方法。如教学《江南》一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上动作,打着拍子边想象边读。还可以回声读:教师先读一句诗,学生跟着读这一句诗的后三个字,起到强调的作用,加强记忆。最后轮流读,可以是小组轮流读、男女生轮流读、一人一行诗句轮流读。
形式多样的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三、关注诗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写景诗,除了关注诗境、诗情,剖析诗人的写作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望庐山瀑布》中,李白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运用了比喻、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在诗的最后一句,诗人用了一个“疑”字,而没有用“像”“似”等其他词语,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瀑布的若真若假,体会它的逼真程度,呈现出庐山瀑布雄伟壮观的特点。又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诗人按空间顺序迅速捕捉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通过奇特的想象把景物写活了,一幅灵动的“西湖阵雨图”呈现在读者面前。学习这首诗时,可以先让学生品析诗句,再以四人为一小组合作学习,围绕“雨”进行思考,圈出诗人写了哪几个时间段的景物,又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这是一场阵雨的,标出关键词,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教师播放下雨的微视频,请学生回忆自己在雨中的情景,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效仿诗人的写法,展开想象,把自己脑海中印象深刻的画面描述出来。
在写景诗的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引导学生领悟诗情,关注诗人的写作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