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思维模式的培养与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2022-05-30 08:01:40李颖
客联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李颖

摘 要:在中医院校大力推进混合型教学改革,培养新时代优秀中医药人才的过程中,在“学”这一环节上,中医思维的培养和建立再次提上重要日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教授和学习的过程中,根植在心里的中医思维,不仅有助于传授和掌握中医药的真正精髓,了解何为中医特色,更能有效地将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因此,中医思维模式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中医思维,思维模式培养,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中医思维是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背景,以中医理论为依据,对人类生命活动相关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方法和途经。在《黄帝内经》中,已有关于医家思维活动的记载,如“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灵枢.本神篇》)。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中,这些思维方式被完整的保留,并成为中医学发展和进步的灵魂所在。树立正确的中医思维,对于中医药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对当代和未来中医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创新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和作用。

而在中医院校的实际教学中,中医思维模式的培养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分析如下:

一、存在问题

(一)中医院校教师中医思维的弱化

过去中医的传承主要是以师带徒进行的,所谓“名师出高徒”,师父的医学造诣对徒弟会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古代的医疗考核制度侧重于临床业绩,对引导医生重视提高临证思维水平十分有利。如 《周礼·天宫》 记载:“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然而,目前我国医院的分配方案还不够完善。医生的临床业务水平还不能完全做到与职称、工资关系挂钩。同时高校的职称评聘条件尚欠成熟,片面强调学位、课题和论文,青年教师花大量时间来完成理论考核,没有精力潜下心来认真地开展临床工作,提高个人临证思维能力和医疗水平。一些中医院校的附属医院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急功近利,大量引进西医设备和药物,淡薄了中医特色,教师们的中医思维不进反退。为数不多的中医大家,思维地道,学验俱丰,已然功成身退。中医院校的一线优秀师资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要想扭转这种局面,必须要从根源上改变中医学院校的教师思维模式,正本清源,传承好中医,做一名真正的中医教师。

(二)中医药院校学生中医思维的忽视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医院校的学生生源为理科生,而理科生的思维模式是分析还原,化整为零,用数据说话,和整体观的中医思维模式有着较大差别。如果在新生入学的早期大学基础教育中,没有扭转固有的思维模式,部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本来就知之甚少,在课程设置上对传统经典著作的学习非常浅薄,就会埋下一些隐患,导致学生也不能完整地,系统地学习中医知识,中医文化,更谈不上建立中医思维,有效地传承,传播中医药文化。

二、中医思维模式的培养途径

(一)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中医思维

中医思维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自觉地产生并有效地指导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临证思维方法。 中医思维内涵丰富,其包含了阴阳五行理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取象比类思维,未病先防,五运六气理论等内容。而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和民族精神的体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各种技艺,都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四大国粹之一的中医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经过了几千年的经验积累和总结提升,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其深厚的哲学文化底蕴孕育着深刻的生命科学内涵,可谓世界传统科学文化之典范。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有儒家、道家和佛家文化,如道家崇尚自然,中医学重视“天人合一”,两者思维方式是基本一致的,“天人合一”指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了解这些文化和思想将有助于理解中医的正真内涵。此外中医的经典著作,很多都晦涩难懂,这需要学习书法,学习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学习文言文,理解古代文人书写表达方式,这样才能原汁原味理解古代医家的思想,正真读懂中医经典。

(二)熟读中医经典著作 形成中医思维

历代的中医名家必定都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和正确的中医思维。而中医经典著作就是历代医家思想、观点和经验的传承和总结,如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等。这些著作不但系统阐述了人体与疾病等方面的医学知识,还蕴涵着大量有关整体观念、天人相应、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和社会人文知识,这些经典著作以文字的形式保留下来,更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所以要加强对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对于中医院校的一线教师来说,如果自身都不读经典,不用经典,如何形成中医思维。所以作为教师更应当熟读经典著作,这样既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医的发展历史、更深入地领悟中医的理论体系、更直面地感受中医的诊疗特点、更好地培养自身的中医思维方式。熟读经典著作,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用心去思考,提高中医思维水平,掌握中医认识和处理疾病的方法,灵活运用中医思维指导医疗实践。而且熟读经典著作后,还要能把经典著作原汁原味的理解透,咬文嚼字的吃透其中含义,将自身穿越回作者的时代,利用那个时代的思维去理解,去思索,才有可能真正形成中医思维。

三、中医思维模式下的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一)中医对外传播注重方式的多样化

中医思维的整体观中的包容性,注定了中医药文化传播方式的多样化。科技缩短了国家之间的空间距离,多种文化在“地球村”这样的概念中激烈碰撞,這就注定了对外文化传播的方式也必定走向多元化。在中医文化的传播方式上,“多元化”这一概念必须得到充分应用。首先我们应考虑充分运用多媒体发挥它们各自的传播优势,对传播对象有明确的定位并对传播内容精挑细选,做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群体就是学生,不仅是针对广大在中留学生,国外的中医文化爱好者,对内我们国家自己的大学生也是一个重要的受众群体。我们不能因为“跨文化”这样的字眼就局限于外国友人而忽视掉文化传播的根本是我们自己的国人。只有自己了解精通自己的文化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文化传播者。在华留学生是基础受众者,在此基础上,力求扩大其他年轻的受众群体得以实现中医跨文化的最大宣传效果。中医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不应局限在课堂教学上,在生活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培养方式,应该引起广大学者的重视。传统的传播方式比如书刊杂志,广播电视,加之现如今已非常发达的网络通讯,这一切都是可以开发的能力培养方式。传播的过程也是能力培养的过程,这两方面是可以同时兼得的。

(二)中医文化對外传播注重包容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今网络已经把世界连接得越发密切,地球在虚拟世界中的距离变得越来越短。不同地区的人类从最初的物质交流逐渐向精神文化跨地区交流的需求发展。不融入到交流共通的大浪潮中就会被历史的巨轮无情碾压。在中医学习中需要加强对跨文化传播意识的培养,使跨文化传播在最初就拥有坚实的根基。当今社会各个民族都已不可避免文化的交流,并且意识到不同文化的交融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催生出更多更伟大的新发现。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如何打破文化壁垒,形成和谐的文化交流环境,这就需要我们秉承和而不同的智慧,使文化传播充分具备包容性。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是希望得到世界的认同,也饱含了将我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转变成为整个人类可以共同享有的美好愿景。经济全球化使得民族文化也互通有无,其联系变得越发密切。同一性不代表要抹杀差异性,全球化不是单一化,而是充分认识差异化的前提下尊重其差异化,全球化才可能真正实现。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尊重双方文化的差异性并以包容的态度对待,这样跨文化交际才能真正实现。

四、结语

中医思维内涵丰富,并且始终围绕着中华传统文化,始终带有直觉、体悟和实践经验的特点。因此中医学知识是以隐性、内化的知识为主的。所以,中医院校的教师和学生要教授好、学好中医思维,运用好中医思维不是一蹴而就,不经过临床的磨练,不经过苦读经典是不可能提高中医思维的。只有教师具备了纯正的中医思维,才能培养出学生的中医思维。 近年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取得了一定成果,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越来越受重视。文化强国这一发展战略要求更多的国人把目光转向传统文化对外输出这一领域。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很大的命题,不可急于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果,只求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逐渐使我们的传统文化被更多的外国友人认识并接受。要想中医药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播,首先我们国人就必须对中医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且把目光放之全世界,在中医求学过程中,夯实自己的外语交际能力,时刻提醒自己肩负着中医文化对外传播的伟大使命。中医文化的对外传播需要每一位中医学习者、研究者、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登本.中医思维方法是开启中医药殿堂大门的金钥匙—— 读《中医思维方法》-书有感[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34 (1):3-5.

[2] 邢玉瑞.中医思维方法研究述评[J]. 辽宁中医杂志,2014, 41(1):1- 4.

[3] 王乐.关于“中医思维方式”一词的解读[J].中国科技术语, 2012(5):50-52.

[4] 任秀玲.论中医学的思维方式[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 (1):25-28.

[5] 关守宁.关于建立中医思维模式的几点思考[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3):92-93.

[6] 郭刚,王琦.从复杂性视角看中医原创思维模式[J].北京中医药,2014,33(9):668-670.

[7] 王琦. 从中医原创思维模式视角看中西医哲学思维的殊异[J].深圳大学学报,2014,31(5):6-10.

[8] 王琦.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特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7):1865 -1867.

[9] 贾成祥. 中国文化与思维惯性的分析[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18(3):78-79.

[10] 吴伟.辨病为先,辨证为次—现代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思考[J].中医杂志,2010,51(12):1061-1063.

[11] 王琦.“象数-形神-气”关系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6):1604- 1606.

猜你喜欢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医学类大学生对中医药文化认知的调查研究
卷宗(2016年10期)2017-01-21 16:54:23
“两微一端”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研究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思考
互联网视角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网站的建设与思考
科技传播(2016年19期)2016-12-27 14:58:54
互联网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播新思路
《厦门日报》:联手华文媒体 讲好厦门故事
中国记者(2016年4期)2016-12-20 09:54:37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江淮论坛(2016年6期)2016-12-15 14:02:53
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科教导刊(2016年26期)2016-11-15 20:2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