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花
中国传统节日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等,寄托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人们漫长岁月中欢乐的盛会,在特定的时间,通过特定的礼节能够展示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传递民族同胞的情感。其不仅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教育的主要内容,让儿童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幼儿园是儿童思想启蒙的场所,教师应该重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对幼儿成长发挥的作用,采取有效教学方式,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让教育活动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教学作用,对幼儿起到精神文明方面的教育,同时也提高了传统节日的教育性,增强活动的实践性,渲染强烈的气氛,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有利于促进儿童成长发展。
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
传统节日能够真正体现出当地居民的风土人情,同时传统节日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幼儿园相关教育要求提出,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幼儿感受祖国文化,激发幼儿爱国之情,促使幼儿能够在未来的成长发展中心怀祖国,有远大的理想,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因此,幼儿园应该思考如何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幼儿教育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出节日文化的教育作用,对儿童未来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能够使得幼儿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了解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从而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幼儿文化自信。
有利于传承文化血脉
中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教育内容。教师要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中,通过教育活动能够更好传承文化血脉,让传统文化深深扎根在儿童的心中,融入儿童的血脉里,让幼儿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
幼儿身心尚未发展成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相对较少。每当传统节日时,家人们会欢聚在一起,幼儿也会参与到其中。对幼儿来说,这能够增加互动机会,在和家人们与同学们之间的互动中能够感受到家庭伦理以及社会伦理,提高幼儿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
有利于滋养幼儿美好的心灵
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有利于滋养幼儿美好的心灵,让幼儿感受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选择相应的节日活动,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节日教学氛围,从而让幼儿感受不同的风俗习惯,启发幼儿的心灵,陶冶幼儿情操,促使幼儿在传统节日活动中健康情感得到发展。
有利于提高幼儿动手实践能力
人的思维与实践活动分不开,幼儿的思维发展也是一样。幼儿的思维是在与周围现实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的。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育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促进儿童思维发展。比如,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离不开美食,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进行一次美食的制作,并且要注意幼儿的食品安全。幼儿的积极参与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也让幼儿对中国传统美食有正确的认知,从而提高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
幼儿园传统节日教育活动现状
活动形式重于内涵
在幼儿的认知范围内,对传统节日也只是了解其表面,有的幼儿甚至对一般的传统节日没有什么概念,因此,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引导。但目前根据幼儿园实际教学活动看,部分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活动过于注重形式,忽略了传统节日的教育性。很多时候,教师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活动形式上,如应该组织什么样的活动,怎样制作手工,给幼儿准备哪些美食等,却忽略了这些形式的内在含义,使得儿童只是对每次节日活动的物质方面有所期待,而对传统节日的历史文化背景没有真正的认知,只关注节日的表面,使得一些节日的活动失去了本应有的意义。当前,幼儿园也是节日教育活动形式重于内涵,导致幼儿对传统节日无法产生思想情感,缺乏对幼儿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缺乏幼儿的主动参与
现阶段,幼儿园比较注重节日活动。教师在这活动中承担着组织与引导的作用,而幼儿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比如,六一儿童节或者新年迎新晚会对于幼儿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园通常情况下会用一两个月的时间进行节目演练与彩排,然后在节日当天要求家长朋友们前来参观表演。如果教师无法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幼儿都是教师直接点名参加哪种表演,或者要由教师引导进行表演,那么即使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活动,依然缺少对幼儿教育作用。
传统节日活动不够丰富
近年来,部分幼儿园关注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等节日时会组织丰富有趣的活动。而在组织中国传统节日活动时,既缺乏一定的形式感,又没有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使得幼儿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越来越少,没有坚定的文化自觉性,不利于培养幼儿的传统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
传统节日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践策略
以幼儿为主体
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资源。所以,教师在选择传统节日以及组织相应活动时,应该询问幼儿的想法或建议,采取有效的方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启发幼儿思维,提高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创造力。然后,教师再根据幼儿的兴趣加以规划,制订好每一个活动环节,这样的教育活动才能符合幼儿的成长发展。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全面掌握幼儿的性格特点以及特长爱好等,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促使幼儿在节日活动中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欲望,有利于让幼儿对中国传统节日有更准确的认知。
选定适宜的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留存着历史发展的痕迹,每一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对幼儿更是起到不同的思想教育意义,因此,教师应该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选择适宜的中国传统节日,才能更加符合教育情境,提高幼儿对传统节日的理解能力,从而增加幼儿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如在学习《清明》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引入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清明祭祖是中华文明礼仪的优良传统,清明扫墓不但是人们从情感上与祖先相联系,也是构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基础。首先,教师应该让幼兒初步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然后将在网上寻找的有关清明教学素材整理成动画形式,里面包含动画或图片的讲解,播放给学生观看,激发学生对古诗吟诵的兴趣,按古诗的节律吟诵。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们可以组织春游活动,带领学生到附近的相关地点进行踏春扫墓,从而促使幼儿对我国传统的清明节日的相关习俗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创设适宜的主题环境
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尤其是幼儿的成长,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对于幼儿的言行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幼儿教师在选择相应的传统节日时,也应该创设适宜的主题环境,烘托气氛,促使幼儿更快融入教学环境中,从而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以端午节为例,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端午节,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教师应该了解到端午节有吃五黄、挂五端以驱毒避虫的习俗,尤其是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并且南北方的口味不同,形状多种多样,教师可以组织包粽子、制香包、编蛋网、赛龙舟等相关活动,让幼儿体验节日的快乐,并且增进儿童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和兴趣,从小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另外,教师可以让幼儿寻找端午节相关的儿歌或故事,表演或分享给其他小朋友,比如小班学生可以唱儿歌:“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样不仅给班级创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还通过一首儿歌将端午节的风俗淋漓尽致展现出来。最后,教师还应该让幼儿知道端午节的由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给幼儿讲述有关屈原的故事,从而提高幼儿的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与包粽子活动,准备粽叶、糯米以及棉线,然后一步步地教幼儿怎样包粽子,让幼儿将包好的粽子做一个记号,然后教师统一收上来,煮熟之后再分发给幼儿,让幼儿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观察粽子的外形与气味,勾起幼儿品尝粽子的欲望,这样不仅能够让幼儿感受到节日的快乐,还能够让幼儿获得传统文化知识。
安排适宜的活动内容
幼儿的活动必须要渗透相应的教育内容,从而规范幼儿的言行,在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时,也能够让幼儿在文化知识方面有所收获,从而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教师应该选择适当的活动内容,教学内容要与教学活动向匹配。以元宵节为例,通常大班学生会涉及《元宵节喜洋洋》相关主题,教师应从语言、社会以及艺术等方面进行设计。首先,教师需要让幼儿了解元宵节的民俗民风。其次,教师应该选择相关活动内容,如吃元宵、猜灯谜或表演相关节目,并组织幼儿集体为孤寡老人送温暖。如果幼儿园周围有居民小区,可以和当地社区取得联系,询问有关孤寡老人的情况,然后在安全、有序的条件下,可以分批带领儿童为孤寡老人送元宵、送花灯,为他们表演节目,只有在这样真实的情境下进行的活动内容,才能让幼兒对元宵节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如果条件不允许,教师可以采取播放幻灯片等形式,让幼儿对社会的弱势群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让幼儿通过肢体语言等方式表达对孤寡老人的关爱,然后感受元宵节的快乐。
家园携手共育幼儿
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更加重要,因此,在传统节日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时,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参与活动中,共同组织相应的教育活动,不仅丰富教育资源,还能够让家长体会幼儿园的真实教育情境。以重阳节为例,重阳节是中国人敬老尊贤的传统节日。以“敬老”为话题,引导幼儿加深对老人的尊敬与热爱,在日常生活中懂得如何关心、爱护老人。然后,引导幼儿感知体验重阳节的各种习俗,从多个角度了解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习俗。最后应该增强家园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家长参与活动的热情与指导幼儿活动的能力。让幼儿通过演讲形式,说一说应该为家里的长辈做些什么,邀请家长一起旁听,并指出幼儿在生活中有关尊老的事例以及需要改正的地方。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幼儿对重阳节的认知,还能够对幼儿起到教育性作用。
综上所述,在幼儿教育中重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是必要的,能够对幼儿的成长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发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作用,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